這里有最舉世矚目的“年”
年市、社火、廟會、燈會
舉辦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時
收錄進春節申遺文本里
這里有最特別的名字——
寫作浚,讀作xùn
是獨屬于此的發音
這是一座含蓄深沉的歷史重鎮
朱紅門樓高起,威嚴雄偉,豪氣千秋
文廟、典史署、文治閣、古戲臺……
人間千年,上演風云變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的,這里是河南鶴壁市浚縣
如果你正考慮去哪重拾年味兒
千年古城為自己代言:
浚縣,真“中”!
東瞰黃河來路,回溯民族來處
環球網攜手浚縣發起
“我在古城過大年”
邀你共赴
穿越古今的沉浸式年味兒體驗
“兩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
浚縣襟山帶河,文化燦爛
大禹惠臨澤被,“浚畎澮距川”
傳說與史實輝映,共書傳奇篇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古渡疏鐘
大運河文化與古黃河文化在此交匯
碰撞出文明的花火
點亮中原大地兩千年的歲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浚縣,古稱黎陽
商代得名,西漢置縣
明初改稱浚縣至今
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這片土地鐘靈毓秀,英才輩出
端木子貢,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以其智略與才情,“使孔子名布揚天下”
更曾“常相魯衛,家累千金”
開創“誠信為本”的儒商文化先河
王陽明,一代宗師
融貫古今百家智慧
建陽明書院賦詩講學
“無事修心,有事修身”
古今無數士子“一生伏首拜陽明”
這片土地古韻昭然
歷經不同朝代,留下層層歷史積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600年前
佛教的種子初次撒播在中華大地上時
最早的彌勒造像在浚縣大伾山應運而生
這尊高達22.29米的石佛
是被寄予“鎮住”水災希望的“鎮河將軍”
是“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佛教瑰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隋唐大運河
這條橫貫中華大地的文化之河
也流經浚縣的前世今生
公元583年,隋文帝在此始建黎陽倉
歷經數朝更迭
直至北宋時期仍是國家的糧倉重地
素有“黎陽收,顧九州”之美譽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14年6月22日
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黎陽倉遺址再次煥發出璀璨的光芒
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片土地宜古宜今
浚縣子饃已伴隨著民眾度過了悠悠千載歲月
“上山朝圣拜佛祖,下山品味子饃香”
每逢春節、廟會等喜慶日子
當地的民眾都會圍坐品嘗
這道承載著歷史與情感的美味佳肴
非遺泥咕咕
古樸又夸張別致的造型
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古老傳說和民俗風情
被譽為“歷史的活化石”
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浚縣正月古廟會
起源于十六國后趙時期
有“華北第一古廟會”“中國的狂歡節”之稱
民間社火的火焰自1700年前便熊熊燃燒
每年正月初九、十六
社火表演如火如荼
舞獅的威猛、舞龍的靈動、
武術的剛勁、竹馬的俏皮、
花船的婀娜,秧歌隊的歡快氣氛、
盤鼓的震撼氣勢,高蹺的詼諧逗趣、
背閣的匠心獨運……
宛如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
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
見證著日新月異的變遷
更涌動著面向未來、蓬勃不息的盎然生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綠色食品、智能家居、現代物流……
工業強縣戰略深入實施
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縣、
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
鄉村振興的春風在這里吹得正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歷史的風穿越時空
吹拂至河南浚縣
如今的浚縣
借著非遺春節的契機
在歷史賦予的新機遇中煥發出璀璨光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浚縣
歷經滄桑,名字依舊響亮
邀你共鑒歲月雕琢的古老印記
我在古城過大年
河南浚縣等你!
05: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