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52篇原創文章,作者:Me410。
作者簡介:Me410,江蘇南京人,主要撰寫近代戰爭歷史。最早在2008年于《戰艦》雜志發表了“日本海軍阿號作戰始末”一文。此后筆耕不輟,迄今已發表各類文章50余篇。
全文共9591字,配圖13幅,閱讀需要18分鐘,2025年1月16日首發。
圖1. 德國海軍的第一艘驅逐艦Z1號于1937年1月建成服役。由此可見,這是一支極為年輕的部隊
由于《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水雷戰在魏瑪時代的德國海軍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而當1933年納粹上臺之后,原本僅作為防御性武器的水雷,亦被視為進攻性武器。為此,剛剛著手新建的德國驅逐艦,其設計風格也受到了顯著影響。
攻勢布雷行動的地點,通常位于敵方港口附近或者沿海航運樞紐海域。鑒于潛艇所能攜帶的水雷有限,大規模布雷行動只能寄希望于水面艦艇。而出于隱蔽性的考慮,布雷行動只能在夜間進行。即便如此,布雷艦艇依然可能遭遇敵方巡邏警戒兵力。因此一旦遭遇危險,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提速,與敵方脫離接觸,進而將自身隱沒于黑暗之中,方可脫身。
圖2. 正在往甲板上搬運水雷的德國驅逐艦
所有這些要求結合起來,意味著,德國驅逐艦必須有足夠的噸位,以搭載大量水雷。同時必須有足夠的速度,以便在遭遇危險時及時撤退。所以與同時代的英國驅逐艦相比,德國驅逐艦的噸位更大。速度卻更高。而要想將噸位更大的軍艦推動至更高的航速,德國驅逐艦的動力系統就必須比英國同行更加強勁。代價就是,與英國驅逐艦相比,德國驅逐艦的動力系統不夠可靠,經常出現故障。作戰行動因此深受影響。
圖3. 排放在德國驅逐艦Z8號甲板上的水雷。頗為壯觀
由于長期將法國和蘇聯海軍視為假想敵,德國海軍的布雷行動的地點,最初被認為是在法國的布勒斯特港和蘇聯的芬蘭灣入口處。然而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攻勢布雷的矛頭立即轉向英國。基于德國驅逐艦的作戰半徑,主要布雷海域指向英國東海岸。特別是,隨著1939年秋天的到來,北半球逐漸晝短夜長。在北海這樣的高緯度海域,這一特點愈發明顯。因而對于驅逐艦的隱蔽行動非常有利。
基于距離、時間、速度因素,一次布雷行動通常須持續近24小時。首先,這些驅逐艦應于第一天下午離開威廉港基地,一路西行,首先穿過己方在北海布設的水雷屏障,然后在夜幕降臨時高速橫穿北海,最終在午夜前后抵達英國海岸外的布雷海域。待完成任務之后,再高速返航,并于第二天早上再次抵達北海的水雷屏障的邊緣。早已在此恭候的巡洋艦或魚雷艇,將引導這些驅逐艦,穿過水雷屏障,回到威廉港基地。
10月17日下午,首次布雷行動在驅逐艦艦隊指揮官呂特晏斯少將的指揮下開始。呂特晏斯乘坐旗艦Z21號驅逐艦負責掩護。因而該艦無需搭載水雷。剩下的5艘驅逐艦各自須搭載60枚水雷。
圖4. 通常作為旗艦的Z21號驅逐艦
截至此時,供德國海軍水面艦艇使用的水雷大致有三種:EMC型、EMD型、EMF型。前兩者都是觸發式錨雷。區別只在于重量和尺寸。其中,EMC型水雷全重1150千克。直徑112厘米。裝藥量為250千克。依據所配合的錨鏈長度,最多可以在水深500米的海域布設。相比之下,EMD型水雷略小一些。全重900千克。直徑1米。裝藥量150千克。最多可以布設在水深200米的海域。至于EMF型水雷,同樣是一款錨雷。其外觀尺寸與EMC型水雷相似,布設水深也一致。但并無觸發引信所需的觸角,而是依靠磁引信起爆。為此,其殼體材料也改為鋁制。裝藥量足有350千克。
德國人將首次布雷的地點選在了英格蘭中部的亨伯河口。行動一切順利。英國人完全沒有察覺。進而,幾天之后,就開始有船只駛入雷場并被炸沉。柏林的海軍司令部深受鼓舞,決定再接再厲,擴大戰果。但是作為一線艦隊指揮官的貝姆上將,卻表達了疑慮。他指出,驅逐艦的布雷行動需要輕型巡洋艦的掩護和接應。此舉勢必將寶貴的輕型巡洋艦暴露在出沒于北海的英國潛艇的面前。風險過大。得不償失。然而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不會容忍貝姆挑戰他的權威。于是,貝姆被解職。其艦隊司令之職由馬歇爾上將取代。與此同時,呂特晏斯也升任巡洋艦艦隊指揮官。而他留下的驅逐艦艦隊指揮官一職,交由弗里德里希.邦特上校接任。他將指揮接下來的驅逐艦布雷行動。
圖5. 新任驅逐艦艦隊指揮官邦特上校,最終戰死于納爾維克
邦特的首秀原計劃于11月9日開始,即他到任僅兩天以后。然而當天海上風力高達7級。艦隊被迫滯留港口。行動推遲24小時。接下來,在11月10日,已經做好出擊準備的Z19號驅逐艦出現輪機故障,被迫退出。而剛剛排除故障的Z18號驅逐艦受命頂替Z19號的位置。這意味著兩艦現在必須交接水雷。于是,行動再次推遲24小時。但是到11日,海上大霧。在此期間,Z19號報告稱已排除故障,重歸陣列。
終于在12日下午,邦特不愿再等,遂帶著人馬上路了。除了他的擔負掩護職責的旗艦Z21號以外,總共有六艘驅逐艦搭載了布雷。但是頻繁的技術故障依然困擾著德國人。首先是Z6號,報告左舷推進軸故障,航速無法超過12節,被迫折返。接著是Z7號,報告稱一個輪機閥門出現故障,也必須退出。邦特一向關心屬下,遂指派Z12號為Z6和Z7護航,返回基地。于是最終,只有Z18、Z19、Z20三艦隨同旗艦抵達泰晤士河口。它們總共裝載了180枚水雷,全部投進了目標海域。整個行動過程中,海上始終霧氣彌漫,給德國人的導航帶來很大麻煩。但是另一方面,霧氣也掩護了他們,使得英國人毫無察覺。因此,新雷場的犧牲品很快就找上門了。
圖6. 德國水兵布雷之前的合影
也是在12日,英國布雷巡洋艦“冒險”號,受命從亨伯河口轉移到英吉利海峽一側的樸茨茅斯基地。為此,兩艘驅逐艦“布蘭奇”號和“巴西里斯克”號奉命為“冒險”號護航。然而同樣是因為大霧天氣,此次行程受到拖延。直至13日凌晨3點鐘,才啟程上路。
此時德國人剛剛完成布雷任務。于是在當天早上5點26分,英國人在不知不覺間駛入了德國人的雷場。此時,三艘英艦魚貫前行。兩艘驅逐艦在前。“冒險”號居后。然而恰恰是“冒險”號首先觸雷。一聲巨響之后,艦橋被毀。通訊中斷。23人喪生。好在艦長頭腦冷靜,確信自己是遭遇了水雷,而不是被潛艇魚雷攻擊。他立即用簡易信號通知前面的驅逐艦,停止前進并準備救助。
經過船員的努力,軍艦暫時還能保住。但是燃料艙遭到海水污染。水兵們花了一個小時,清除受到海水污染的燃料,進而重新開動船只。與此同時,傷員通過救生艇轉移到“巴西里斯克”號上。“冒險”號的船體也逐漸被扶正。就在事情逐漸好轉之際,8點25分,“布蘭奇”號船體后部發生爆炸。這艘驅逐艦的噸位要小于“冒險”號。結構也更脆弱。因此爆炸造成了致命打擊。船體進水嚴重。輪機熄火。水兵們努力加固艙壁,同時水泵也在拼命抽水。但軍艦還是在緩緩下沉。英國人一開始還希望將軍艦拖拽擱淺。然而最終還是翻沉大海。唯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布蘭奇”號上只有一人陣亡。12人受傷。
圖7. 倒霉的“布蘭奇”號
至于“冒險”號倒是成功靠岸獲救。不過接下來的維修工作頗為艱巨。軍艦要等到1940年8月才能重回一線。盡管遭此重擊,英國人的反應卻出奇地慢,并沒有及時向過往商船發出警報。于是截至14日凌晨,又有兩艘商船誤入同一片雷區而被炸沉。這片雷區的最終戰果高達11艘商船,總計35000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