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媒”的當下,素人被流量“選中”成為網紅已不再是稀奇事,通過流量變現獲取經濟收益讓不少年輕人試圖搭上網紅經濟的快車,也讓一些不法分子發現了可乘之機,打造“造夢工廠”,實則暗藏套路。近期,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受理的多起案件引起了法官魏若男的注意——9名網絡主播被一家MCN公司以違約為由先后告上法庭,索賠幾十萬元,訴訟事實與理由十分相似。
《網絡主播新職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有1508萬人把網絡主播當成主業,預計到2025年我國直播行業的人才缺口為1941.5萬人。不過,真正的網紅主播鳳毛麟角。由于網紅主播名利雙收,很多素人都想成為網紅。這讓MCN公司看到了商機,通過培訓、孵化試圖讓素人成為網紅。其中,有的MCN公司通過欺騙的方式誘導素人入坑,然后以違約為由訴至法院,要求素人支付違約金和各項費用。
比如在上述案例中,被起訴的9名網絡主播大多數是大學在校生,這家MCN公司先通過短視頻平臺廣泛聯系這些視頻博主,口頭承諾免費打造網紅誘導簽約,再以對方拒絕履行合同義務訴至法院。這種“短期內簽約后訴至法院”模式就是一種套路,對渴望實現“網紅夢”的素人,采取了“先下套再收割”的方式。在這種套路中,MCN公司對素人并未真正培訓孵化,也就未投入多少成本,卻企圖通過索賠來獲利。
不過,該MCN公司的企圖并未得逞。法院審理認為,該公司并未按照合同約定對簽約主播進行培訓、孵化,僅提供了幾份文檔,且其購買賬號、拍攝、買流量的費用不符合市場一般價格,收款主體方身份不明。該MCN公司未能提交證據證明其公司旗下存在正常孵化、賬號正常運營的主播。因此,原告的訴訟請求無法得到支持。而且,法官還發現多起案件的訴訟事實與理由十分相似,懷疑是騙局移送公安機關。
可以說,這一案件給想當網紅的素人們上了一堂“防范圈套課”,即不要輕易相信免費培訓承諾。若與MCN公司簽約,應當詳細透徹了解,對其業務范圍、經營狀態以及旗下其他主播的狀態進行詢問與查詢。簽署協議時也要仔細查看協議條款,特別留意獎罰條款及違約金條款,發現合同漏洞應追問,注意保留證據。希望尚未成為網紅的主播和素人,在圓“網紅夢”時,要從該案汲取教訓,擦亮眼睛去識破騙局。
同時,各地公檢法機關要密切關注此類案件。相關地區的公檢法機關應該加強相關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或者通過大數據發現這類案件的相似性,對涉嫌下套坑騙的相關MCN公司進行深入調查,一旦證據確鑿,應該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在這方面,北京大興區人民法院法官善于發現問題具有示范意義。當然,素人們一旦遭遇這種圈套,也要有維權意識和勇氣,可通過主動報案或反訴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另外,在直播電商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各地政府部門也要多組織主播培訓活動,教會素人們懂得如何當好主播。如果官方培訓機構或官方指定MCN公司,能承擔更多主播培訓任務,無疑對“騙子型MCN公司”能起到“良幣驅逐劣幣”的作用。作為素人和一般主播,也不要奢望一夜成為網紅,一步一個腳印學習相關知識、端正思想創新工作,就有成為網紅主播的機會。如果總想著走捷徑,就容易被騙子盯上。
總之,對涉及“網紅夢”的騙局,從素人到公檢法再到各地官方機構,都要有識別的“慧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