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養老產業,現在怎么說呢?真是一言難盡啊。
一邊是鑼鼓喧天,一邊卻不停有人黯然退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底,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2億1千6百7十6萬,占總人口比例攀升至15.4%,這意味著中國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放眼國際,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20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超過了7%,這表明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趨勢。
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這一群體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消費力量,為所謂的“銀發經濟”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2023年中國“銀發經濟”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驚人的7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激增至19萬億元。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中國ZF就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這一年因此被稱為“養老元年”,政策旨在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產業。從那時起到現在,養老機構的數量和床位數都經歷了顯著的增長:養老機構總數由2018年的28,671家增長到了2022年的40,587家,增幅達到41.6%;同時,提供的床位數量也從379.4萬個增加到518.3萬個,增加了36.6%。
這樣的規模,可以說是爆發式增長,不可謂不壯觀。一時間,在很多投資者的眼里,他們似乎看到了產業紅利,紛紛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想要大干一番。
可是,10多年過去了,中國養老產業的實際情況又怎樣呢?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根據《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記錄,截至2022年底的時候,全國養老機構的平均入住率竟然才44.36%,這與2010年時曾達到過的78%相比,可以說是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
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更慘,北京市民政局在2023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內571家養老機構中,雖然總共有11.2萬張床位,但實際只收住了4.3萬名老人,入住率僅為38.4%。但是據業內人士透露,要想真正實現盈利,入住率必須要達到70%以上。
另外,新注冊的養老機構,2019年就新增了2600多家,但是到2024年時候僅剩下600多家了,注銷比例達到了70%以上!所以不管怎么說,國內養老市場的確遇到了不斷萎縮的難題。
問題出在了哪里了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大部分老人住不起養老院。中國現在的養老現狀是90%選擇居家養老,7%選擇社區養老,而機構養老的占比僅為3%。以北京為例,養老院的月均費用是6611元,全年就是8萬元的支出,要知道這個費用相當于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哦。但是養老院如果要降價的話又很難活下去,這就是現實的矛盾。
當然,根本問題還在于退休金、養老金儲備不足,10年前中國的養老金年增長率為10%,而現在僅為3.8%,這個差距還是很讓人倍感壓力的。
老人相比較于年輕人沒有產出,上了年紀后,身體疾病頻發,消耗卻在逐年增加。如果年輕時沒有足夠的養老儲備,退休金又不足以解決養老院的費用,那么,隨著中國步入老年化社會,這個坑就會越來越大。
而養老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實際上也是在促進更大的消耗,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來講,我個人是覺得“銀發經濟”這個概念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它并不是一個能帶來社會產值正增長的產業,資本若想把它當成一塊大蛋糕,可能很難得愿所償。
日本是發達國家,人均收入比咱們多個好幾倍,但是卻在不斷延遲退休年齡。從2022年開始,日本已將最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調高到了75歲,這實際上也是在變相鼓勵高齡就業,為啥呢?很明顯養老金不夠唄。
日本尚且如此,那么中國呢?由于近30年的快速發展,大部分家庭已經提前透支了買房的錢,房貸還完后還有多少錢能夠用于養老儲備呢?依靠國家補貼嗎?基本也是不現實的。
有一份叫《2023養老金融規劃白皮書》的報告指出,當前我國有超過87%的家庭存在養老資金缺口,而平均缺口高達83萬元,隨著經濟下行和人口老年化的推進,今后這個數據只會多不會少。
各位老鐵,您是怎么看待養老這個話題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