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摘要:
經過新一輪的“找礦行動”,和新能源相關的礦產喜迎一波資源大爆發。中國礦產資源儲量的躍升,必將深刻影響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重構過程。
撰文 | Bell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371篇原創
礦產是制造業的“糧食”。新年伊始,我國找礦行動迎來了“大豐收”。
根據自然資源部近日披露的情況,我國的戰略新型礦產鋰礦、與新能源產業密切相關的銅礦以及鈾礦資源全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新發現的西昆侖—松潘—甘孜長達2800千米的世界級鋰輝石型鋰成礦帶資源潛力超3000萬噸;鹽湖鋰資源開發也取得顯著進展,新增資源量達1400余萬噸;隨著云母提鋰技術的攻克,江西等地區新增資源量超1000萬噸。
鋰礦方面的重大發現和技術突破,直接讓我國的鋰礦儲量從全球占比從6%升至16.5%,一舉提升10.5個百分點,排名從世界第六躍至第二。
市場也給出了強烈反響。1月13日,鋰礦概念股迎來反彈,雅化集團漲停;天齊鋰業漲近5%,中礦資源、贛鋒鋰業、盛新鋰能、永杉鋰業等漲幅居前。
鈾礦找礦同樣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在鄂爾多斯盆地的甘肅涇川地區發現了特大型鈾礦,這是全球首次在風成砂巖分布區發現的特大型鈾礦。
此外,大宗礦產銅礦的資源儲量也大幅增長。根據自然資源部發布的數據,中國在青藏高原新發現銅礦資源量2000余萬噸,折算成資源儲量約12萬噸,屬于中型銅礦。
我國一直以來位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同時也是第一大礦產資源生產國和消費國。
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中國又憑借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成為了電動車第一大國,風光發電裝機容量提前6年實現了2030的目標,如今核電在運在建規模也升至世界第一。
新能源產業發展離不開上游礦產的支撐。中國礦產資源儲量的躍升,將深刻影響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重構過程。
01--鋰礦:補齊最后一塊短板
金屬鋰作為戰略性關鍵礦產,一直有著“白色石油”的稱號。在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移動通信等新興產業中有著廣泛應用。
經過數年的積累和發展,中國已經建立了一條完整的鋰產業鏈,全球主導地位毋庸置疑。
來源:彭博社
在鋰電產業鏈上游的開采中,中國在鹽湖鋰資源開發和云母提鋰技術上均有突破,提高了利用率、經濟性。
在中游的精煉環節,中國掌握著全球超過70%的鋰精煉產能和技術專利;中國磷酸鐵鋰材料的生產也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90%的正極材料和70%的負極材料由中國公司生產。
在下游的電池和電動汽車產品上,中國目前目在電池出貨量全球前十的企業中占據6個席位,市場份額達到65%以上;新能源汽車更是無需贅述,中國產銷總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
然而,如此龐大的鋰電產業鏈,都是建立在充足的鋰資源保障之上。這也暴露了中國的唯一短板——對進口鋰資源的高度依賴。
2023年,中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仍達59%。由于自給能力不足,不僅提高了生產成本,增加了鋰電產業的發展風險。
之前新能源車企的老板抱怨,自己是給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企業打工的。但即便是電池市占率達到全球三分之一的寧德時代,何嘗不是在給擁有鋰礦資源的國家打工。
鋰礦資源的成本壓力從源頭開始,傳導到了鋰電產業的每個環節。而且,鋰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大大增加了鋰電產業的供應鏈風險。
《環球零碳》曾經分析過,全球前五大鋰儲量國分別為:玻利維亞、阿根廷、美國、智利和澳大利亞。
數據來源: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January 2024
制圖:環球零碳
查閱2024年以來的中國鋰礦進口數據,澳大利亞是中國鋰精礦進口的第一來源,占總進口量的60%-70%;進口碳酸鋰的主要來源國則包括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國家。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正試圖通過建立本土化的鋰電池產業鏈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世界各國在新能源產業鏈上游資源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不管澳大利亞還是南美國家,美國對其的影響都不可小覷。鋰礦資源緊缺對中國來說始終是一種隱憂。
如今,中國鋰礦找礦成果三路并進,不管是找新礦,還是對鹽湖提鋰、鋰云母礦的高效利用,最后一塊短板已經補齊,高度依賴進口資源的局面有望徹底改觀。
這意味著中國對全球鋰資源市場的話語權、定價權將進一步提升,在全球鋰資源的供應和價格方面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出,由于鋰礦開采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短期內對鋰資源的供需和價格影響不大。
02--鈾礦:保障能源安全
在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核電在建在運規模已升至全球首位。
隨著裝機量的不斷增長,中國對自主鈾資源的需求也極為迫切。
鈾是自然界能夠找到的最重原生元素。也是核能發電的主要燃料,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清潔能源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在過去的10年中幾乎將核電裝機量增加了兩倍。到2030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核電裝機量最大的國家。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在核能發展過程中,天然鈾礦的供應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
根據GlobalData于2024年發布的數據,全球最大的天然鈾生產國是哈薩克斯坦、加拿大、納米比亞和澳大利亞。2023年,中國鈾礦產量占全球鈾礦產量的3%,排名第八。
圖說:2023年全球鈾礦產量(按國家) 來源:GlobalData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最大的天然鈾進口來源國,2023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天然鈾占進口總量的66%,其次是納米比亞和烏茲別克斯坦。
2023年,中國鈾礦的進口量在1.3萬噸左右,同比下降3.6%,但與此同時,進口額卻同比同比增長了47.5%,達到19.4 億美元。
這是因為在近幾年間,鈾礦的進口價格波動極大。天然鈾定價權由西方國家掌控,指數形成機制不利中國,存在一定的主觀操控風險。
國內鈾產量遠無法滿足需求,價格波動起伏大,加上美國對中國的鈾礦進口總是格外關注,也給能源安全帶來了潛在風險。
而此次鄂爾多斯盆地特大型鈾礦的發現,無疑為中國核能產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當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鈾礦資源的突破將支持中國更加自主地規劃和發展核能產業,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增強國家能源安全的穩定性。
03--銅礦:減少外部市場依賴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銅消費國,銅消費量占到全球銅消費總量的50%以上。
銅不僅在風能、水能以及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開發以及利用方面需求量巨大,而且還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如純電車的單車用銅量是燃油車的4倍。
中國迅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已經成了銅消費的新增長點。但和鋰礦、鈾礦一樣,中國的銅精礦對外依存度較高。
美國地質勘探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的銅資源儲量為4100萬噸,僅占全球銅儲量的4.1%,排名全球第八位。
來源:USGS
根據國際銅研究組(ICSG)的統計,2023年中國的銅礦產量為170萬噸,占全球銅礦產量的7.7%,排名第四。中國在銅精礦上有著絕對的生產優勢,2023年銅精礦產量為1200萬噸,占全球銅精礦的45%。
不過,中國對銅礦仍然供不應求。2023年,中國依舊進口了2753.6萬噸銅礦砂及其精礦;2024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2811.4萬噸,同比增長2.1%。
據世界綜合貿易解決方案(WITS)數據庫統計,智利和秘魯是中國銅原料的主要來源國,約占全部進口量的一半以上。
如今在青藏高原新發現的銅礦資源量約2000余萬噸,如果按照0.6%的出礦品位計算,折算成資源儲量約12萬噸,屬于中型銅礦。
雖然新發現不至于讓中國的銅資源儲量排名前進,但也顯著提升國內的銅資源自給率,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參考資料:
[1]https://news.cctv.com/2025/01/09/ARTIObDscxXbQcZhZpEUSJw4250109.shtml
[2]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736413134129842.html
[3]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537165.shtm
[4]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1-14/10353185.shtml
[5]https://nnsa.mee.gov.cn/ywdt/hyzx/202501/t20250115_1100694.html
[6]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571887
[7]https://youse.mysteel.com/a/25011311/1C65FB4840A53852.html
[8]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1/06/WS677ba263a310b59111dac9e8.html
[9]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213016.html
[10]https://wits.worldbank.org/trade/comtrade/en/country/CHN/year/2023/tradeflow/Imports/partner/ALL/product/260300
[11]https://pubs.usgs.gov/periodicals/mcs2024/mcs2024-copper.pdf
[12]https://icsg.org/copper-factbook/
[13]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4/10/31/2972650/0/en/China-Uranium-Resource-Import-Research-Report-2024-2033.html
[14]https://www.mining-technology.com/data-insights/uranium-in-china/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