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學習的背叛》)
如果說2019年冬天播出的影視劇《天空之城》是向觀眾揭開了韓國中產階級以上的富人如何搶占教育的資源,那么再往前推三年,韓國教育廣播社(Educational Broadcasting System)所拍攝的紀錄片《學習的背叛》則是把觀眾真正帶入了教育資源「被搶占者」的世界。?????????
爸爸的財富,媽媽的情報,孩子的努力。
當我們感慨《天空之城》中這群已經是有資格聚在「Sky Castle」里的韓國頂尖醫生家庭,還在為子女的教育不顧一切,多少有點像是在延續底層平民的思維和玩法時,實際上的韓國精英階層,在家庭教育上的競爭與投入可能遠比劇中表現出來的還要大。
那么再往下的階層教育境遇有多糟糕也就可想而知,畢竟這群人既沒有能力接觸到劇中所呈現的教育資源,也拿不到類似于清華領軍計劃此類的綜測排名加分信息,更沒可能成為銀行超級VIP或是通過人脈關系進入到接觸頂尖名師的會場(國內的一些銀行每年高考前后也會組織私銀客戶跟張雪峰進行線下見面交流)。
真正的底層是《學習的背叛》中那些來自首爾以外小地方的初中生,是為了考上私立高中每天拼命學習十幾個小時,是怕自己犯困瞞著父母一天喝五六罐咖啡、用皮筋勒住硬控手和筆,是能做到閉上眼可以背下整本教科書……
因為不安,我甚至感覺沒法堅持下去了,誰正在多寫一個字,誰正在多解一道題……一個年級就有六百個人在向我逼近,他們都上四五個補習班,有許許多多可以稱之為「怪物」的已經學完了高中的課程。
這是紀錄片中的葉媛讀初三時在一篇文章里寫下的話,她當時的成績在全年級排名第一,明明只有十幾歲,卻總覺得自己已經晚了、要落后了……
升學與就業的壓力會一直這樣貫穿在他們整個讀書生涯,這不禁引人發問韓國的 教育何以至此。 為什么明明雙方都有的參賽資格,玩到最后卻都成了富人的游 戲?窮人在初賽時就已經被淘汰,階層固化的矛盾在教育開始時就出現,又在教育結束時被進一步加深。
|01 「漢江奇跡」中的關鍵支撐
二戰期間,韓國長期處于日本的 殖民統治之下,基礎設施和經濟資源被日本大量破壞和掠奪,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才獲得解放。?
二戰后,韓國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立了大韓民國,從一個貧困落后的農業國迅速崛起為工業化國家,創造了 「漢江奇跡」,這其中教育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1954年,韓國政府為了大力發展國民基礎教育,開始實施「初等六年免費義務教育」計劃,教育預算占比從4.2%提升到14.9%,5年后國民入學率高達95.4%。
等到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韓國的經濟開始依靠出口逐步起飛,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升級的需求,韓國 開始加大對理工科專業的投入,強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 科研經費方面的支出,從1976年的609億韓元,到1994年的78947.46億韓元,足足增長了128.6倍。
這一時期,韓國培養出了 大量擁有技術的熟練工人和有專業知識及創新能力的工程師,讓韓國在電子、汽車、船舶、化工、生物技術、信息等領域迅速崛起,在國際競爭中擁有了一席之位。
據統計,1962年至1995年期間,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97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15倍。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韓國就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
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也幾乎成為了決定一個人階層地位的關鍵因素,推動著韓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 許多原本處于社會底層的韓國家庭,子女因為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畢業后開始從事更有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工作,實現了階層的躍遷。例如,一個人如果能從「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三大名校合稱)」之一的醫學系順利畢業并拿到學位,成為首爾地區的一名醫生,那么他的收入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足以養活父母和兄弟姐妹 。
所以說,重視教育、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讓整個韓國上至國家、下至個體,都曾拿到過實打實的結果。
|02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當韓國第一代通過高等教育拿到結果的精英們在80年代開始生兒育女,他們便迫切地渴望將自己辛苦積攢下來的社會地位能夠傳承給下一代。
而傳承的路徑似乎也顯而易見,就是「科舉考試」。
一方面,韓國同樣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浸潤,人們崇尚文化,蔑視無知。另一方面,雖然韓國的大學數量不少,入學率也不低,但名校其實并不多。所以時至今日,「SKY」三所大學的學位依然是通往更好的工作、婚姻、人際關系進入韓國上流社會的一張門票。
SKY大學在韓國的地位,類似于美國的常春藤聯盟(The Ivy League)或英國的劍橋大學 (Oxbridge) ,甚至更強,韓國最大規模企業的總裁 (CEO) 們70%是這三所大學的畢業生,而80%的司法機構公務員來自這三所大學。
受美國思潮的影響,韓國有著與西方相似的「校友文化」,校友是韓國最為可靠且穩定的人脈關系形成路徑,也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韓國的社會也是高度精英化的,有著固定的商政「校友圈」。
英國駐韓記者丹尼爾·圖德在《太極虎韓國》這本書里,也有過這樣一個對韓國社會的觀察:
千百年以來,學術造詣是提升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因為該成就也是踏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這也是韓國人拼命擠進一所知名大學的動力所在,當然它所代表的「潛在賺錢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不僅關系個人的面子問題,對一個家庭而言同樣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一如常態地在學校成績出眾,并且在課后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補習,但最只考上了一所中等大學,他(她)的家人都會感到極其失望。孩子自己也會感到一種深深的恥辱。 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將孩子送到美國的中等大學去就讀,因為韓國人一般都認為美國教育辦得比較成功,并且社會地位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重建修補。
因而在韓國社會,學位是可以客觀地反映出一個人的智力和學術水平的,學術誠信也被視為非常重要的價值觀。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時韓國總統尹錫悅夫人金建希學術造假,能夠在民眾中掀起如此之大的輿論風波。
因為這張學歷的含金量很足,也推動了精英家庭為之赴湯蹈火。他們的優勢是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多學習的時間、私人一對一的補課資源,以及各種各樣的人脈信息。
當這些孩子通過這些優勢,再疊加每天學習十五六個小時再次拿到結果,人們就更加篤定了這條路的正確性,于是每一代人都會用類似的方式來維持社會地位。?????
|03補課屢禁不止
為了讓教育更公平公正,不讓窮人家的孩子節節潰敗,韓國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1974,樸正熙正式宣布「取消中考」,大力推行「高中平準化政策」,取締高中名校的掛牌、撤銷重點班、學校老師每四年輪崗一次、教學硬件設施統一標準、首爾的公私立高中混合采用抽簽的方式分配學生……
然而政策執行沒多久,補習班的數量不減反增,補習費用也越來越高???,因為取消了中考,就意味著高考的競爭更為激烈,家長門只會繼續把孩子送進補習班。
與此同時,因為學校之間的競爭減弱,導致整體教育水平逐漸下降,許多公立高中的教育能力不再被認可,地方政府只好陸續廢止這一政策。
1980年7月,韓國政府又推出了「7·30教育改革政策」:
全面禁止所有形式的課外輔導,包括公務員、國企員工為子女安排補課,在職教師從事課外輔導,都將受到處分。 改革高考制度,廢除大學入學選拔考試,減少唯分數論的考核模式,加入20%~50%的高中內審(學校推薦)考核,采用根據高中成績以及預備考試成績多個成績來選拔大學新生。 建立教育管理委員會系統,提供相對低價的校內補習,滿足家長的補課需求。
一年后,政府還為此專門成立了「課外培訓稽查隊」,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韓國的補習班開始轉為地下游擊隊式,家長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補課老師假扮成親戚、家政阿姨,或者是家長帶著老師和孩子在高速路上邊兜風邊補課,各種招數可謂是層出不窮。
等到90年代末,「7·30教育改革政策」已經名存實亡。有數據統計顯示:1997年,韓國高中生的補課率從1980年的30%上升到了接近50%。家長每年花在補習上的總費用已經達到了韓國總GDP的3%,和整個國家花在教育上的公共開支幾乎持平。
而那些「利用這個國家對大學文憑的癡迷來賺錢」的機構和個人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2000年4月,韓國最高法院對禁止補課的法令予以取消,理由是「禁止補習侵犯了兒童的受教育權」,這也意味著之前幾十年的各種努力基本失效,韓國補習文化徹底進入了瘋狂增長的時代。
韓國的補課機構也從1990年的2.8萬家,增長到了2010年的7.6萬家。
2023 年,韓國統計廳最新數據顯示,家庭收入前 20% 的家庭中,韓國有 13 至 18 歲子女的家庭月平均總支出為 653 萬韓元(約為33000元人民幣),其中補習教育支出為 114.3 萬韓元(約為6200元人民幣)。而普通家庭,大概每個月要拿出40%的收入來支付一個高中生的補習費用。
|04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教育的競爭與鄙視,會貫穿韓國學生整個求學生涯。
在韓國,有8%的高中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高中的內容。倘若你的終極目標是考入「SKY」這樣的名校,那么首先你要爭取在中考時考入私立民辦高中,因為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進入「SKY」的比例要比普高高出不少。????????
紀錄片中的葉媛最終就考入了私立高中,每年學費是1000多萬韓元(約為6萬元人民幣),是公立學校的六七倍,也會有學生因為學費太貴而放棄,轉去參加一些有「扶持計劃」的學校,自然也就與夢想的大學失之交臂。
而葉媛這個曾經的地方中學年級第一名,進入到首爾私立高中后,第一次考試,全校395個人,她考了第313名。因為班里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同學,已經在初中就把高中課程全部學完了,這是努力無法彌補的金錢所帶來的差距。
等到申請大學的時候,不是說試卷分數高就可以,韓國的好大學是校內考核(占比甚至能高達70%)+高考成績。所謂全民素質教育,更是給了精英家庭超越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路徑參加課外實踐活動拿到獎項,來把履歷做的足夠漂亮。最終面試的時候,私立高中學生的履歷能比普高學生多出十幾頁。
一場看似是靠學生筆桿子的考試,背后實則是父母經濟能力的競爭。???
你以為考上「SKY」就萬事大吉,可以直擊優秀的就業機會,孰不知畢業的高中、入學的路徑、所讀的專業,會再次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進行篩選。??????
三星、LG這樣的大廠學長學姐,只會把入職的機會推薦給自己的高中校友,你沒看錯,是高中校友。
如果你高中讀的是普高,或者是特目高里的藝術、體育生(特目高原本是為了給有不同專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不同的教育體系,但后來也逐漸淪為富裕家庭學生進入韓國名校的「直通車」。),又或者是「貧困指標到校」,以及其他各種非正式路徑入學的(被稱為「考蟲」),不好意思,統統都會受到歧視,他們認為即便你考上了「SKY」,但你的「智力、努力」都并不達標,家長給孩子找補課老師都不會找你。
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然而現實與課本并不一樣。孩子們也都明白的,然而,這些孩子所期望的,其實就是一個努力了就可以有回報的世界。
所以,人生的起跑線到底在哪?競爭的終點又在哪?窮人注定要輸的游戲,又有什么玩的意義。
如此看來,韓國生育率常年全球倒數,似乎也并不那么難理解。
商務合作、稿件邀約、媒體專訪等事宜可直接掃碼添加「知趣同學」的微信,一起「交個朋友」。
互聯網行業 當代青年 中產家庭
日本「失落的一代」究竟經歷了什么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