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榜單中,武漢大學蟬聯“遙感技術”學科第一名 ,并且以“斷崖式”分數與第二名拉開巨大差距。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武大連續八年問鼎該榜單首位,充分彰顯武大在遙感學科領域的強大優勢。
軟科世界一流學科遙感技術排名
誠然,一個榜單的排名無法全面說明一所院校或科研單位的真正實力,我們姑且將之作為參考。不過,武大在測繪與遙感學科領域的實力,確實是得到廣泛認可的。無論從科研團隊、研究裝備、學術成果、人才培養、社會聲譽等方面,武大都令其他機構難以望其項背。
今天,我們來細細剖析一下,武大是如何七十年磨一劍,將測繪與遙感打造成為“打遍天下無敵手”,并引領國內的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武漢大學
源遠流長的一流學科
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在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建國之后才逐漸建立起來的該學科,比歐美國家晚了30年。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不管是測繪還是遙感,我們都已經走在世界前列。
在學科發展的早期,遙感往往伴隨著測繪的發展,二者聯系緊密,隸屬于“測繪科學與技術”。隨著技術的發展,遙感相關技術日臻成熟,相關應用越來越廣泛,影響力也水漲船高。2022年,“遙感科學與技術”獨立出來成為新的一級學科,可授予理學、工學學位,這也標志著遙感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與發展取得質的突破。
事實上,國際上多個院校已經開設了“遙感”學科,多個學科排名機構都將“遙感技術”作為一級學科進行排名,說明遙感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
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均隸屬于“測繪類”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主要內容是對地理表面、空間距離以及海洋深度與闊度進行測量描繪、數據收集與信息整理,包括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等研究方向。
而遙感科學與技術則是一個交叉學科,除了以測繪科學為基礎之外,還涉及空間、信息、計算機、地球、電子、航空航天等領域。
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1955年,國家高瞻遠矚,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華南工學院等院校的測量專業整合起來,創建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成為當時國內測繪領域的專門院校。這所院校后來發展成為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并于2000年并入武漢大學。
武大也是國內較早發展測繪學科的院校之一。早在1957年8月,武大就獨立成立了航空攝影測量系,1995年就成立了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隨著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并入,武大的測繪類學科如虎添翼,整體實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2018年,武大的遙感科學與技術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權點,2019年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如今,武大全面整合了自身測繪類學科的優勢,分別成立了測繪學院和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均隸屬于信息科學學部。
今天,武大的測繪與遙感學科實力,在國內無出其右者。除了遙感學科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高居榜首之外,測繪科學與技術也不遑多讓。該學科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最好的“A+”。
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和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締造世界學術高地
經過近70年的沉淀,武大已經成為測繪與遙感領域頂級科研和人才培養機構,也是世界上地球空間信息領域最著名的科研機構。頂尖人才薈萃,科研裝備一流,前沿成果迭出,都是武大遙遙領先的充分保障。
首先,武大匯集了測繪與遙感學科的諸多學術帶頭人。
中國測繪學科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國民政府選派26名公費留學生,有4人被指定攻讀測繪專業,分別是夏堅白、王之卓、陳永齡、董鐘林。這四位學生后來都成為我國現代測繪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們當中有3位,都在后來加入了新成立的“武漢測繪學院”,為該學科的發展鋪就了堅實的道路。
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武測培養了大批測繪與遙感領域的頂尖人才,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中國現代大地測量學的開拓者和帶頭人之一陳俊勇、我國衛星導航定位工程應用領域的開拓者劉經南、中國攝影測量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張祖勛等兩院院士。這些學者在畢業后又回到母校,如今都成為測繪與遙感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共同凝聚成武大在該學科領域保持領先的中堅力量。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團隊
其次,武大打造了一系列行業領先的科研平臺。
依托“超豪華”的科研團隊,武大創建了大批一流的科研平臺,引領測繪學科前沿發展。
成立于1989年的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測繪學科領域里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實驗室主要致力于遙感信息處理、地觀測傳感器與平臺、航空航天攝影測量、3S集成與網絡通信、空間信息系統與服務、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等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斐然。
創建至今三十余年來,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取得了大量原創科研成果,年均科研經費超過1.5億元,21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
除此之外,武大還創建了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空間信息工程重點實驗室等十余個測繪學科領域的省部級實驗室,覆蓋測繪與遙感多個細分領域,綜合實力在國內外持續領跑。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第三,武大在測繪與遙感領域取得多個重大突破性成果。
在群星閃耀的武大測繪學科,多位學術帶頭人各展所能,又相互協作,一個又一個重大成果,推動了測繪學科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國內測繪、遙感、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 首創從驗后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方法”,提出基于兩個多維備選假設的擴展的可靠性理論來處理測量誤差,解決了測量學上一個百年未解難題;
·提出了 GIS 中的面向對象數據模型和互操作模型,提出了遙感廣義幾何成像模型與精確處理方法;
· 研制出國內首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實現我國測繪遙感領域核心技術出口;
· 作為國家空天信息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相繼研制和發射了多顆通、導、遙一體化實驗衛星……
這些成果,不過是武大在測繪與遙感領域眾多科技成果的一小部分。這一個個令人驚嘆的成果,如今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服務千家萬戶,助力我國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走在世界前列。
武漢大學衛星地面站的衛星天線
接力培養精英人才
從以王之卓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測繪類人才,到以李德仁等為代表的第二代測繪類人才,以及以龔健雅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測繪類人才,他們“一門三代皆院士”,前仆后繼,共同筑就了“測繪教育之都”這塊金字招牌。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勵精圖治下,武大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辦學層次最高、辦學體系最完整的測繪學科群,是國際測繪和遙感領域首屈一指的科研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
在武大,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各領風騷,又深度協作,形成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專業覆蓋測繪工程、導航工程、地球物理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國情監測、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等細分領域。
武大《測繪學概論》教材
目前,測繪學院與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共有全職兩院院士6名,教授(研究員)職稱以上教師92人。為了培養更高水平的青年學子,院士都會親自給學生上課。
作為測繪與遙感學科的基礎,“測繪學概論”從自1997年9月設立至今20多年來,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學團隊,包括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李建成。如此“豪華”的教師力量,在國內外的院校中都是十分罕見的。
七十余年來,武大已經培養了具有攝影測量、遙感、空間信息工程專門知識的復合型高級人才近萬人,其中有14位當選為兩院院士。這些優秀學子在部門、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單位,服務國土、電力、測繪、遙感、城規、水利、信息化等領域的建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德仁院士
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世界測繪、遙感,乃至地球空間信息領域我們雖然起步晚,但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除了武大之外,西電、成電、西安交大、北大、中大等機構,在該領域也具有強大的優勢。
希望我們的院校能再接再厲,培養出更多頂尖人才,實現我們在全球衛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空間信息等領域的全面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