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急診醫學高速發展的一年,從急診急救大平臺、急診科研、心臟驟停中心建設和中毒中心建設,再到罕見病診療、蛇咬傷診療規范化和急診信息化建設共識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本文對2024年急診醫學重要進展進行了概述。
▉一、多種急診急救大平臺模型,穩步推進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建設
急診急救大平臺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導、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具體承擔的重要工作,在2024年度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因四川省的地貌既有平原,又有高原,政府以四川省人民醫院為中心、以德陽市急救網絡為模板建設覆蓋全省的急診急救大平臺,平臺建設將延伸到鄉鎮、村社,使全省院前急救網絡達到“全覆蓋、無死角”;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具有地廣人稀的特點,政府著手推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急診急救大平臺建設,以大平臺倡導的“呼叫即急救,上車即入院”的先進理念,切實解決新疆地區120轉運路途遠、轉運時間長的難題,以提高邊疆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浙江省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代表,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急診團隊的推動下,從平戰結合的維度大力推動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打造完善的海、陸、空三棲救援體系。
▉二、推動心臟驟停中心建設,提高心臟驟?;颊叽婊盥?/strong>
在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指導下,各級心臟驟停中心(CAC)不斷推動心肺復蘇體系建設,使以“體外心肺復蘇(ECPR)”為代表的高水平復蘇技術進一步下沉到地市級和區縣級醫院,大大提高了心肺復蘇成功率,并進一步降低了神經系統后遺癥。以河南省南陽市為例,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大力推動轄區內ECPR的普及,體外膜肺氧合(ECMO)的開展數量、質量穩步提升,累計開展了800余例。結果顯示,實施單純胸外按壓心肺復蘇的心臟驟?;颊叽婊盥适?.2%左右,使用ECPR后提升為25%左右。Circulation發表的《2024年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科學和治療建議國際共識》,也充分肯定ECPR是提高心肺復蘇救治效果的核心技術。
▉三、基于科研成果和臨床證據,發布首部蛇咬傷診療指南
2024年,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研究人員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了中國蛇咬傷科學研究成果十余篇。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急救部王金龍博士,在《柳葉刀》發表了題為“Snakebite envenomation: first aid and rescue network”的評論文章,首次闡述了急診急救網絡在蛇咬傷救治中的核心作用,為世界蛇咬傷救治工作提供了參考。2024年7月,由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牽頭制定的國內首部《中國蛇傷救治指南》在《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正式發表,同年8月指南英文版在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發布。指南發布后,分會主任委員呂傳柱教授組織指南解讀專家組,詳盡地制作了完整的指南解讀材料,包括PPT、指南解讀教案全書等,并錄制了解讀視頻,所有材料將用于指南向基層的推廣,免費提供給所有蛇咬傷診療醫護人員。
▉四、重視中醫藥傳承,中西醫協作創新描繪急診醫學美好藍圖
在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二十七次急診醫學學術年會上,呂傳柱教授作了題為《中西醫協同創新——提升急救能力,打造旗艦科室》的專題報告,用詳實的案例指出了中醫藥急救是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在急診急救工作中的應用奠定了基調。同時,大會專門開辟了急診中西醫結合專場;啟動了“中西醫協同創新在急性腦病診療中的多中心研究”項目,這一研究項目將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急診醫學模式注入新活力,并為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與旗艦科室建設提供可復制的范例。而在國際上,中醫整體觀念已經影響現代醫學研究,今年國外研究者在Nature Immunology發表了題為“A pairwise cytokine code explains the organism-wide response to sepsis”論文,以臟腑為概念的整體觀貫穿整個基礎研究的設計,為膿毒癥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五、優化膿毒癥急診救治策略,膿毒癥前瞻性研究項目將提供重要循證證據
膿毒癥的早期診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急診科通常是膿毒癥患者首次醫療接觸的地方,在患者早期救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急診科膿毒癥前瞻性研究項目擬通過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按省、市、縣三級分類,納入了40家不同級別的醫院。研究旨在探索綜合醫院急診科膿毒癥患者救治策略并分析影響患者救治效果的可能因素,重點研究膿毒癥患者急診科早期液體復蘇策略、院前抗生素使用和就診過程各時間節點等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并構建適用于衛生院和救護車上使用的膿毒癥早期評估工具。
▉六、加強急性中毒救治能力,強化中毒中心建設
急診中毒中心是我國開展急診“五大中心”外的重要延伸。以天津地區為例,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重視中毒中心建設,醫院急診科在2024年度獲批了天津市衛生健康委認證的天津首個“中毒檢測與救治中心”,同年獲批“中毒類國家應急醫療隊”,成功建設了天津市急性中毒救治科普基地。天津地區中毒中心建設將為國內其他地區急診中毒中心建設提供優良的模板。
▉七、發布急診信息化建設共識,信息化建設有望實現同質化
在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指導下,分會信息化學組牽頭制定了《中國急診信息化建設規范專家共識》。共識聚焦于構建覆蓋急診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體系,包括患者信息快速錄入、病情評估智能化、急救資源優化調配、救治過程實時記錄與監控等,以實現急診救治的高效、精準與可追溯。
▉八、讓罕見病早看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急診診療路徑漸趨完善
HAE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患者常以“急腹癥”在急診科就診。為提高急診科醫生識別及處理HAE的能力,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專家組協同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燒傷外科學分會等,撰寫并發布《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急診科診療路徑》。該路徑結合急診科實際情況繪制了疾病診療路徑圖,為多學科合作提供了清晰的診療思路。在急診醫學分會的組織下,于全國開展了46場路徑宣講與實踐優化討論會,在線觀看約80萬人次。通過宣教,一年多來,急診科獨立或協同其他科室已成功診斷了數十例HAE患者。
▉九、加強縣域急救體系建設,推動急診學術下沉
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積極響應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的“創造性落實以基層為重點的工作方針,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要求,制定并發布了中國縣級醫院急診急救服務能力評價體系標準,在全國組織了284家醫院參與填報質控數據。在此基礎上,分會著手制定《中國縣級醫院急診急救服務能力評價體系(2025年版)》及《評價體系操作手冊》,計劃在2025年對全國500~1000家縣級醫院進行急診急救服務能力評價。同時,分會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急診專家走基層”活動,各省級分會組織開展了大量常態化的下基層工作。
▉十、放眼全球,積極參與國際交流
讓世界聽到中國急診人的聲音,是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一直以來的重要目標。2024年9月29日至10月2日,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曹鈺教授為首的中國急診醫師團隊遠赴拉斯維加斯參加了第18屆美國急診醫師年會(ACEP),曹鈺教授作了專題演講。2024年10月13—15日,應歐洲急診醫學會(EUSEM)邀請,26位中國急診專家參加了第18屆EUSEM年會。中國代表團共有20篇學術論文被大會接收,其中大會發言6篇,oral poster 1篇,e-poster論文13篇。大會期間主辦方還專門組織設立了“中歐急診醫學圓桌會議”,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歐洲國家代表和中國專家們一起探討了急診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盧中秋、曹鈺、魏捷、穆葉賽等4位中方代表作了專題發言,重點討論了急性中毒救治中的熱點問題。
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
執筆人: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急救部 王金龍 海南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顏時姣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急救中心 呂傳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