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有一種美食,承載著濃濃的愛意與滿滿的儀式感,它就是扣碗。
平日里難得一見,卻在春節、紅白喜事等重要時刻準時登場,用一道道美味,連接著河南人的情感與記憶。
王又又 | 撰文
01/
扣碗對河南人有多重要
扣碗,是河南特色美食,也是一種個性特別強的美食:既普遍,又少見。
在河南十八地市,幾乎沒有哪個地方是不吃扣碗的,普及度極高。
然而,若非遇上什么特大節慶或重要宴請,平日里又很少能看見扣碗出現在餐桌上。
通常情況下,扣碗在春節、紅白喜事上的出現率最高,因為這些場合足夠隆重。
春節前,家里炸的丸子、酥肉、蓮夾,十有八九,最終都會變成年席上的扣碗。
一家人團團圓圓,其樂融融,享受用一年忙碌換來的短暫閑暇。
而每逢紅白喜事,家里總要辦席面,這么說吧,沒有扣碗的席,不算席。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席面也比之前豐富了不少,但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也無論席面如何變化,扣碗都是無可替代的常駐嘉賓。
有時,遇上比較重要的人或事,河南人也會用扣碗,體現對你的歡迎和愛。
大表姐新婚頭一年,帶表姐夫上門拜年,媽就是用一桌扣碗招待的這對兒新人。
“哇,這么隆重!”看到菜品的表姐脫口而出。
后來,表姐經常跟我提起那桌扣碗,“那是我春節吃得最隆重豐富一頓了?!?/p>
扣碗,河南最具儀式感的限時特供美食。
02/
不同地方的扣碗,
有不同的特色
雖然河南各地都愛吃扣碗,但不同地方的扣碗,也存在一些差異。
扣碗通常成套出現,什么“八大碗”、“十三花”,寓意無不吉利,選材無不豐富,體現著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
例如安陽扣碗中的“酸湯皮渣”。
皮渣是安陽的特色美食,粉條、粉芡、蔥花、蝦皮蒸制而成。
蒸好的皮渣呈青灰色,是熟食,可直接食用,但安陽人更喜歡把它作為“食材”再加工。
酸湯皮渣便是“再加工”的典范。
皮渣勁道彈牙,蝦皮給皮渣增添了海風的味道;酸湯酸香開胃,讓人食指大開。
由于席面中,扣碗通常最后才上,所以,等到扣碗時,人的戰斗力基本已經蕩然無存。
但只要酸湯皮渣在,人們就還能再堅持堅持。兩口酸湯下肚,豁然發現自己又可以了。
鄭州、開封、洛陽的扣碗中,有一碗“八寶飯”。
所謂八寶飯,其實就是甜米飯。
碗底抹油,鋪上桂圓、紅棗、核桃、青紅絲等干果,與糯米同蒸。講究一些的人家,還會在糯米中間包上豆沙。
蒸好的八寶飯倒扣在盤中,宛如一朵盛開的小花,鮮艷奪目。
米飯晶瑩透亮,散發著迷人的光澤,用筷子?上一塊,筷子與米飯之間長長的拉絲,仿佛米飯對你的綿綿情意,叫人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沒有牙的老太太,遇著八寶飯,冒著粘掉假牙的風險,也要來上一勺。
洛陽水席中有一道蜜汁八寶飯,是“四鎮桌”的最后一道菜。
老式的蜜汁八寶飯上還有兩三顆紅綠的罐頭櫻桃,這幾顆櫻桃每次都會引起席桌上一場惡戰,小朋友們為了櫻桃,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開封順河回族區是全國5個少數民族城區之一,回族同胞深諳牛羊肉的制作之道,回族經堂席的“八大碗”中,原油肉,最是一絕。
肥瘦相間的羊肋條,在火上那么一蒸,香氣撲鼻。
吃起來香軟滑嫩,羊肉愛好者在原油肉面前,毫無撤退可言。
禹州的“十三碗”,頭碗“雞”、二碗“魚”、三碗上的“大肉皮”。
禹州盛產紅薯,“十三碗”中有不少粉條制品。例如“大肉皮”的肘子,便得是粉條制成的燜子打底。
豆腐也是禹州“十三碗”中的重要食材之一。
除了明眼可見的“金邊豆腐”,禹州“十三碗”中還有一碗“春卷”,便是豆皮里面裹肉餡炸制而成。
和“十三”有緣的還有豫西盧氏的扣碗。
盧氏的扣碗叫“十三花”,七道主菜,四道配菜,兩個湯。
盧氏長于山野,食材豐富,氣質淳樸。土豆、紅薯、木耳、香菇、拳菜、豆角、蘿卜,均可做“十三花”的主角。
03/
扣碗中
有些食材,通殺四方
盡管扣碗中存在地域性差異,但有些食材憑借自身優勢,通殺四方。
無論是何地的扣碗,都有一塊“五花”。
五花肉易得,肥厚的油脂在缺吃少穿的過去,給人帶來最美好的進食體驗。
因而,時至今日,“五花”依舊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豫北的五花通常是腐乳肉,豫西、豫南是條子肉,豫中、豫東的是梅菜扣肉。
腐乳肉是我心頭的朱砂痣,有年貼秋膘,我便選了腐乳肉來承以重任。
上好五花肉煮到半熟,晾涼切薄片;將腐乳碾碎與腐乳湯汁混合,均勻地涂抹在五花肉片上,順著碗型一片片碼入碗底;取塊新鮮豆腐切塊,和腐乳湯汁混合,放在肉片上面,撒上些許花椒八角姜絲和蔥白,將剩余的湯汁澆在碗中,上蒸鍋蒸上30分鐘,即可!
但是,要想腐乳肉好吃,最好再復蒸一次。
做好的腐乳肉配上剛出鍋的手工饃,唉,任秋風橫掃千軍,心中只留市井煙火。
酥肉、丸子、魚塊也是扣碗中的常客。
過年時,由于家里準備的年貨較多,每次媽都會給我準備一大包讓我背回從鄭州。
最初,對著這一包沉甸甸的愛,我手足無措。
因為不會做呀!
后來,媽知道了,便教給我一種制作扣碗的簡單方法:
炸好的酥肉或丸子、帶魚放入碗底,投兩顆花椒,幾根姜絲進去;然后,沿著碗邊滴入幾滴生抽,向碗中注入沸水;水注七分滿,上鍋蒸即可。
別說,這樣做出的扣碗,除了不用“扣”,其他都還挺像樣子。
但是,扣碗的精華不就是在那一“扣”嘛。
正宗的扣碗都是干蒸。蒸好以后,一大一小兩碗碗口相對,天地旋轉,將食材倒扣在另一個碗中,然后澆上準備好的湯頭。
當然,也有不少廚藝高手,在這一“扣”之間,遭遇滑鐵盧,從此,再也不碰扣碗了。
而我,則認清了自己,選用了帶湯蒸的方式,將那包年貨,從正月吃到龍抬頭,每一口都沐浴在滿滿的愛意中。
其實說來,扣碗中都不是什么珍貴食材,只是做起來,極其費事。
蒸、煮、炸……一桌齊整的扣碗,從無到有,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澆灌。我想,這也是扣碗儀式感的所在。
(圖片來源于網絡)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