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
有一份傳承千年的煙火氣
藏于青瓦白墻間
融于市井煙火中
它外酥內軟、層次分明
承載著白族人的智慧與鄉愁
更被海外食客譽為“東方披薩”
它便是喜洲粑粑
“這個發面是昨晚發的,現在拿出來加一點堿就可以開始制作了,一般我們做喜洲粑粑的發面要比做饅頭的面發得軟一些。”午飯時間,走進喜洲鎮老嚴破酥粑粑店,陳玉蓉正將稀軟蓬松的發面拿出,準備做喜洲粑粑。
將發好的面摻入干面粉分成小份,迅速揉成團,攤開后抹上一份凝固的豬油,捏成團按壓幾下。“加豬油是為了起酥,用菜刀剁一下是為了讓油滲透到餅里,吃起來更香一些。”做好的圓餅,加入肉末,撒上蔥花、花椒、食鹽,剁上幾刀,搟至約一厘米的厚度,表面刷上一層豬油,便可放入烤盆,烤制完成便是咸味喜洲粑粑。
制作過程中加玫瑰、豆沙、紅糖包心烤制出的則為甜味喜洲粑粑,白族人稱其為“匯糖粑粑”,酥皮裹挾著糖汁,甜而不膩。
“母火的溫度要低一些,火溫三四百度左右,母火溫度不能太高,太高餅底就烤焦了。子火溫度要更高些,在八百度左右。烤制期間再刷一次油就行,刷多了會膩。”傳統喜洲破酥粑粑烤制需用雙層炭火,上火為子火,下火為母火,子火大母火小,可以起到上烘下烤的作用。烘烤時,需要不時挪開上火翻轉粑粑,這樣才能受熱均勻。
“烤好的喜洲粑粑一定要趁熱吃才好吃,冷了吃味道會打折扣。”七八分鐘過去,美味在烘烤中升溫,喜洲破酥粑粑新鮮出鍋,香味撲鼻而來。據陳玉蓉介紹,豪華版的喜洲破酥粑粑是在咸味粑粑的基礎上,多鋪幾層肉沫,打上雞蛋,撒上椒鹽,攪拌均勻,味道和口感都會更好。
“我們家到現在做了31年了,雖然店小,但我們兩口子一直是手工制作純炭火烤制,這樣才能保持喜洲粑粑的原汁原味。”老嚴破酥粑粑經營攤雖小,但炭火旁夫妻倆的專注,讓烤制出的喜洲粑粑,味道絲毫不差。
喜洲粑粑是大理特色美食,更是白族生活的縮影。每天清晨的四方街上,炭火香氣與市集的喧囂一同蘇醒。游客駐足品嘗,本地人則將它視作日常的溫暖。喜洲粑粑的煙火氣與古建筑的雕梁畫棟、扎染鋪的靛藍布匹共同編織出了喜洲古鎮的魂。
一爐炭火,百年酥香
一方古鎮,千載鄉愁
喜洲粑粑里的甜與咸
是時光的饋贈
亦是遠行者心中永不冷卻的溫暖
記者:唐戀 楊文艷
編輯:陳絲華
值周:楊丹妮 張輝
主編:李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