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缺不缺錢?
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地方政府普遍的財政困難,以及以文旅、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振興產業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這兩年各地的鄉村振興,普遍陷入一個瓶頸,那就是——“沒錢了”:
一面是政府投資減少;
另一面是城市家庭下鄉消費減少。
兩相擠壓,各種鄉村投資項目以及經營主體普遍陷入困境。
城市家庭開支縮減是事實,但政府投資真的減少了嗎?
數據上看,2024年國家多項涉農預算還在增加,5年內投資7萬億振興鄉村也被一再強調?,F實中,我們也發現,鄉村只要有好的項目,向上申請專項資金并不算難——哪怕普通村莊的村書記,只要是為了村集體、村民利益,有想法、敢擔責、有積極性,每年申請個大幾十萬、上百萬的資金,也不是太難的事。
那問題出在哪里呢?一大癥結,在于各種鄉村振興資金停留于過往政策,主要集中于硬件建設,且規定、限制、審計太死。
一方面,持續二十年的鄉村振興“上半場”,鄉村基建大投資下,容易改造的硬件普遍都改造好了,缺乏新增投資亮點;另一方面,階段性大投資后,許多地方的鄉村已出現大量閑置資產,由于難以市場化運營盤活,賺不到錢,難以自我造血,管理者繼續投資的決策風險和壓力也在不斷加大。
以一位朋友2024年組織的鄉建活動為例。為幫助西部某縣探索縣域鄉村振興路徑,并持續導入全國優秀鄉建資源,他們為縣里策劃了三場10萬元級的精準資源對接、基層培訓和招商引資的小型活動。縣財政比較緊張,一時沒有這項費用出處,縣里領導開會,決議用東部某省的專項援助資金。
第一場活動順利舉辦,初步實現了培訓、動員及項目落地,性價比很高,各方都很滿意,結算材料提交到審計時遲遲過不了關。審計部門指出,該專項資金規定只有三種用途:一是產業投資,二是硬件建設,三是人才培訓。
原本縣領導指示使用培訓費用,但一對賬,培訓的各項標準卡得極其嚴格,比如細化到企業是否有培訓資質,參與嘉賓是否有教師證或培訓導師資質,每位導師每課時最高報酬不能超過400元等……這與活動實際效果和支出很難對上。
第一場活動就被卡住了,結果后繼活動難以展開,該項工作陷入長期停滯。
項目團隊、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乃至一些鄉建實戰專家,大量精力花在了處理材料、流程、溝通上,不但耽誤了時間,也造成了極大的人力和智力浪費。
按理說,一個縣不可能缺這三場總共也就三十萬的活動費用,還有相當的結果反饋和領導支持,但一落到政策規定、審計上,很容易就被卡了殼。
類似情況,是各地管理者、鄉建企業和鄉建者普遍面臨的情況:
一方面,鄉村振興的確不缺硬件建設資金,但極缺面向市場的運營盤活資金;
另一方面,政策規定過死、審計極嚴,各項工作管理者即使思想意識跟上了,但敢想不敢干,只能沿用老辦法,不敢推動創新以解決問題。
這也是鄉村振興普遍卡殼的一大真相。
鄉村振興下半場
現實中,該縣已經完成了鄉村振興上半場,也產生了產業振興效果,比如該縣具備大量高山優質生態農產品,并誕生了一批農創企業和組織。當前的瓶頸主要卡在找不到市場盤活路徑、缺乏整合,比如,這些農產品質量優,但產能有限,成本也較高,顯然無法走大眾電商渠道。
想走高端路線或針對性市場,又缺乏知名度,沒有溢價空間,因此該團隊提出打造縣域公共品牌的計劃和方案,得到主管領導和縣里農創企業的廣泛響應。
接下來的問題是一樣的,一談及品牌打造的費用,一同面臨卡殼——對于各項鄉村振興資金來說,縣域公共品牌建設費超出固有認知,顯得“超綱”了,沒有出處。
好不容易內外協力、高效地摸索出好辦法,卻得不到執行而束之高閣,且挫傷了各方推動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十分可惜。
管理思維和方法的轉變,就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從2003年國家宣布重啟鄉村投資,到2022年大文旅投資熱潮的20年,或可稱為中國鄉村振興的“上半場”。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顯著特點是鄉村基建大投資,從道路、路燈、環境整治,到網絡、農村電商,再到基本農田改造、各種產業振興,國家投資不可謂不大。經過20年的集中大補課,目前,鄉村振興的硬件基礎已經建立。
城鄉融合,面臨的問題本質是一致的:如同城市房地產20年過快增長導致階段性產能過剩和大量閑置資產,鄉村投資20年集中大補課,也必然出現階段性消化不良現象,譬如,當前許多投資過熱的地區已陷入以文旅、民宿、一些農產品為代表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階段。
相對上半場的“重建設”歷史階段,那么鄉村振興的“下半場”,就應當是面向市場化盤活的“重運營”階段。運營不似建設,可以純靠投資拉動,“更高更快更強”,而應當是慢工出細活,靠人、靠時間去一點一點解決問題、累積經驗,這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此其一。
其二,重投資和重建設,屬于典型的上層拉動型,并不需要太強的民間、組織基礎,也因此容易導致利益群體化,與民間脫節等發展頑疾。重運營,則更強調市場的盤活,更多中小微市場主體的參與,群眾和社會的組織動員,在地化的組織和文化振興等,需要將錢投到人身上,而非持續堆積給“物”。這些,未必有多么“宏大敘事”、激動人心,卻是更細微、更專業,也更整合“大多數”的事情。
世間最強大的力量,莫過于時代前行的力量。這背后的變化,關涉政府管理者和社會精英群體高質量發展思維的現實轉變。而這不只是鄉村振興的問題,也是關于整個社會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問題。
城鄉融合,關鍵是市場的融合
鄉村振興的未來,在于城鄉融合,而其中關鍵,又在市場的融合。
中國的261萬個鄉村,差異極大,要按傳統的政治或文化的方法去分類,是一個很難完成的事情。但以產業基礎去分類,倒是相對容易。
筆者認為,據此可以分為:具備產業基礎的鄉村,基本不具備產業基礎、面臨自然淘汰的鄉村,以及中間大多數“中不溜秋”——缺乏產業基礎但短期也不會被淘汰的鄉村。相關論述,筆者已經在前期一些文章,以及即將出版的書中呈現,本文暫不展開。
具備產業基礎的鄉村,比如城郊、景區,工業化和具有特色原產地農產品的鄉村,已經以各種市場化方式融入城鄉融合。這些地區的鄉村居民,往往既能享受到城市和產業化的好處,又能享受到鄉土環境和集體制度保護的好處(比如宅基地),生活也相對富裕,反而成為城、鄉居民共同羨慕的對象。它們只需要按照市場化規律發展、不斷優化升級即可,政府和社會各界過多地關注、投入,反而容易造成市場干擾和資產閑置。
這類型鄉村,本身就是社會資本和媒體輿論傾向的地方,加上地方政府拔尖扶優、做標桿出政績的需求,往往累積出新問題。這是“上半場”普遍存在的問題,自不待言。
重點就在于大多數“中不溜秋”——本身特色或產業化基礎不足(如規模小,難以產業化),又缺乏外力扶持的鄉村,如何在自身鄉情和市場需求之間,找到市場定位,繼而探索出內生型、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市場不僅需求產業化、標準化的鄉村產品供給,也需求非標化、個性化、高品質的鄉村產品供給,這就是這些“大多數”鄉村的城鄉融合之道!
而這些道路,需要大量運營主體和鄉建者扎根鄉土,進行反復探索、驗證。在缺乏市場化基礎和明確方向、方法階段——一般市場主體向來傾向“錦上添花”——政策性資金的初始支持,就尤為重要。這類資金未必要多,但必不可少。
筆者認為,鄉村振興的下半場,應當少談宏大“產業”,多講“運營”“盤活”的方法,各項鄉村振興資金,也應當從宏大的“產業振興”資金中,抽出相當一部分到文化、組織和人才振興領域。
其中,針對各種鄉創者、基層干部、返鄉青年乃至普通村民的人才培訓資金倒是不缺,但往往為培訓而培訓,為花預算而花預算,既缺乏方向和特點,又不針對本土實際問題,質量不高,各種受培訓者興致也不大,存在極大的資金錯配和浪費。而文化及村民組織振興,以及市場化運營方向的投入,由于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和審計標準,往往沒有錢,基層也不敢花錢。
運營是市場的核心。市場并不只有產出和銷售,管理、品牌、推廣、渠道等因素,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進入市場供給飽和后,往往更是企業、項目成敗關鍵。即便以重投資、重建設的房地產行業為例,在制定項目投資預算時,依然會設置管理費、營銷費等運營比例。進入“重運營”階段的鄉村振興,也應當如此!
因此,筆者建議:
第一、各種鄉村振興資金,應當實行“運營前置”的原則,在規劃、設計之初,就以運營思維為導向,引入后期負責的運營團隊介入。以定位、市場、運營為導向進行規劃、設計;
第二、設置一定的運營費用比例。一方面,在總投資中設置一定比例運營費用,另一方面,動態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進展,分層設置比例,如前期重建設階段,運營費用占比可以低一些,中期過渡時期,運營費用需要大幅提升,而后期運營平穩后,總投資減少,但運營費用占比需要占主導。
顯然,如果投資預算全部算入建設,沒有運營費用的支撐,大量鄉村振興投資項目就難以擺脫閑置命運,不但造成資源浪費,更導致鄉村振興無法市場化和社會化突破。
這在浙江杭州等地區,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例如下放到鎮村的區域公共品牌打造、鄉村文旅策劃、月度活動費用、鄉村CEO招聘、鄉村“特派員”獎補等政府采購服務體系,為這些地區活躍的鄉村振興的市場化、社會化基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鄉村振興到了從重建設到重運營的轉折時期,通過運營前置,以及設置鄉村振興運營費用占比,解決鄉村運營沒有錢、有錢不敢花的政策問題,是當前突破鄉村振興瓶頸的一大關鍵!
No.617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子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鄉村振興&縣域經濟學者,“鄉建者小會”發起人,著有《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等書。另有“鄉村三部曲”2025年即將陸續出版,敬請關注。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