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憾動力》作者:丹尼爾·平克
2025年第4本書
這是一本講后悔和遺憾的書,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科學方法,幫你修復遺憾帶來的創傷,將遺憾轉化為積極的憾動力,并能預期未來的遺憾,從而修正當下的決策。
正確認識遺憾
后悔和遺憾并不危險,也很正常,不至于令我們偏離通往幸福的道路。它們正常、合理且普遍存在,是人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后悔和遺憾是有價值的,如果能將它們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積極力量——憾動力,不但不會使我們意志消沉,還能讓我們精神振奮。憾動力能幫助我們看清形勢,為我們提供指引。
積極情緒很好,但消極情緒同樣不可或缺。將悲傷、輕蔑與內疚混雜在一起,一種最為普遍也最為強大的感情便應運而生。這就是遺憾。遺憾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情感。
籠罩在“冷戰”陰影下的經濟學家和博弈論大師就開始對遺憾展開研究。很快,以丹尼爾·卡尼曼 和阿莫斯·特沃斯基 為代表的一些另辟蹊徑的心理學家意識到,遺憾不僅為了解高風險談判提供了一個機會,也為探索人類思想打開了一扇窗戶。20世紀90年代,對于這一領域的探索進一步拓寬了,大批社會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對遺憾的內部機制展開探索。
從近70年的研究中,可以精練出兩個淺顯易懂但至關重要的結論:
遺憾賦予我們人性。
遺憾讓我們變得更好。
遺憾是人類經驗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相比于逃避遺憾,如果你能正視自己的遺憾,你將有重要的發現。
生活免不了積累一些遺憾
2016年,一項研究追蹤記錄了100多名瑞典人的選擇和行為。研究發現,在前一周所做的決定中,被試對大約30%的決定產生了悔意。另一項研究對數百名美國人的體驗和心境進行了采樣(我將在第5章展開討論),研究發現,遺憾無處不在,且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鑒于這樣的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宣稱:“遺憾是人類經驗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項否定這種情感普遍性的研究。各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出發點通過各種方法研究這個問題,卻得出了殊途同歸的結論:“看來,生活免不了積累一些遺憾。”
你這輩子做的每一件該死的事,都能為你帶來回報。遺憾不僅賦予我們人性,也讓我們變得更好。
“至少”與“如果”,遺憾的兩種表現形式
在日常經驗中,人們更容易用“如果”思維考慮問題,而非“至少”思維。
人類能通過想象穿越時間,虛構出從未發生的事件和結果,這種人類獨有的超能力被邏輯學家稱為“反事實思維”。將“反事實”這個詞分成兩部分,意思便一目了然。這個詞是說,我們可以編造出與實際情況相反的事件。
反事實有下行和上行兩個方向。
“下行反事實思維”會讓我們思考某種選擇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這種思維會讓我們用“至少……”的措辭,比如,“沒錯,我在那次考試中得了C+,但至少我過關了,不用再考了”。我們暫且把這個類型的反事實稱為“至少反事實”。
“上行反事實思維”會讓我們想象情況可以變得更好。這種思維會讓我們說出帶有“如果……”的句子,比如,“如果我多去上課、把所有資料都讀完,本可以得到比現在的分數高很多的成績”。我們暫且將之稱為“如果反事實”。
正確地認識遺憾
我們當然沒有自毀傾向,至少大部分人沒有。相反,我們是一種天性向“生”的物種。“至少反事實”雖然有助于保護我們當下的情感,卻很少能改善我們未來的決策或表現。“如果反事實”雖然會在當下讓我們感覺更糟,卻能改善我們今后的生活,這一點至關重要。
遺憾是“上行反事實思維”中的典范,是“如果反事實”的終極形式??茖W家們逐漸發現,遺憾會攪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快樂算法” ,從而獲得燃料。遺憾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感覺更糟,通過破壞我們當下的心情,幫助我們在未來做得更好。
從遺憾中獲得成長與成功
遺憾的3個好處
盡管遺憾讓人感覺糟糕,但它有助于改善我們的行動和糾正我們的認知偏差。研究表明,如果妥善面對,遺憾可以帶來三大好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決策,還可以提高我們在一系列任務中的表現,也能加深意義,讓我們覺得與人聯系更加緊密。
可以改善決策
當你做錯一件事情之后,感到后悔時,可以去思考以前沒有做的嘗試,這種思維方式會為以后的行為和決策提供改進。
可以提高表現
在悔恨中徘徊太久,或者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顧失敗,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除此之外,對遺憾進行錯誤歸因,也對改善行為毫無意義。
但大多數時候,哪怕只是稍微反思下該如何從遺憾中受益,也能讓我們之后的表現有所改善。由挫折引發的后悔甚至可能讓你的職業生涯受益。
遺憾可以深化人生意義
因為有遺憾,你的生活才更有滋味。理解遺憾的影響可以改善我們的決策,提高我們的表現,并賦予我們更深的意義。
不逃避情緒,也不沉迷其中,要正確面對情緒,將情緒當作未來行為的催化劑。
若說感覺的目的在于思考,而思考的目的在于行動,那么遺憾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好。
遺憾的4種類型
基礎型遺憾。第一類深層結構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表層類別。人們在教育、財務和健康方面的許多遺憾,實際上都是同一種遺憾的不同外在表現,即我們不夠負責、勤勉或謹慎。我們的生活需要一些基本的穩定性。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和一定程度的物質保障,其他的目標就會變得難以想象,追求起來就更難了。然而有的時候,我們的個人選擇會有礙于這種長期需求。比如,我們在學業上逃避、偷懶,尚未結業就提前離校;我們過度消費,卻沒有足夠的積蓄;我們還養成了各種不健康的習慣。當這些決定最終導致我們生活的地基岌岌可危,當我們未來的生活與期望相去甚遠的時候,遺憾便隨之而來。
勇氣型遺憾。穩定的生活平臺雖然不可或缺,但只有這些是不夠的。許多學術研究和我自己的研究都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相比于冒過的風險,我們為沒有冒過的風險而遺憾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無論是沒有在教育、工作上冒險,還是沒有在感情上冒險,情況都是如此。我們真正遺憾的,是沒有采取行動。無論放棄的是離開家鄉、創業、追求真愛的機會,還是游歷世界的機會,這些遺憾都以同樣的方式縈繞在我們心頭。
在道德型遺憾方面,人們常常因為違背道德懊悔不已,因此道德型遺憾常被稱為道德型后悔?!幷咦?/p>
道德型遺憾。幾乎人人都想當好人。然而,我們經常會遇到誘惑,從而踏上違背道德之路。剛開始我們并非總能立刻感覺到良心遭受譴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不符合道德標準的決定便可能開始對我們的良心進行詰問。同樣,無論是誆騙配偶、在考試中作弊,還是忽悠商業伙伴,相對于違背道德這一行為本身,行為涉及的領域并不那么重要。在我們行為不端或者違背了自身的善念時,后悔便會逐漸積累并長期存在下去。
關系型遺憾。我們的行動為我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但賦予人生以使命感的,卻是其他人。人類的許多遺憾,都源于我們未能認識和遵循這一原則。與配偶、伴侶、父母、孩子、兄妹、朋友、同學和同事之間未能建立關系或關系破裂,構成了深層遺憾中最大的一個類別。在忽視了那些幫助我們塑造完整人生的人們時,關系型遺憾就會產生。當這些關系停滯不前、破裂、消失時,我們便會感到一種揮之不去的失落。
類型1:基礎型遺憾
基礎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如果當時努力就好了。
礎型遺憾,源于我們在從長計議和認真負責上思考的不足。與所有深層遺憾一樣,基礎型遺憾始于某個選擇。在剛開始的某個時刻,我們會遇到一系列選擇。其中的一些選擇代表了螞蟻的路線——需要短期犧牲,但會帶來長期回報。另一些選擇則代表了蚱蜢的路線——在短期內無須勤勉工作、努力付出,但從長遠來看,卻很有可能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這個岔路口,我們常常會選擇蚱蜢的路線。
我們大手大腳地花錢,卻幾乎不存錢。我們飲酒作樂,卻沒有規律地鍛煉和健康地飲食。我們在學校、家庭生活和職場中得過且過。這些選擇不斷累積,其整體后果不會立即呈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效果逐漸積累。很快,整體的后果便赫然出現在眼前,變得難以忽視,且最終也變得難以補救。
基礎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如果當時努力就好了。
基礎型遺憾不僅難以避免,其后果也很難挽回。
每個遺憾都蘊含著一個解決方案。基礎型遺憾可以用一個老生常談的寓言來定義,同樣,這種遺憾的一種解決方案也隱含在一句年代久遠的諺語中:
種樹的最佳時機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從現在開始100天行動是一個最優策略。
基礎型遺憾所揭示的,是人類對穩定的需求:我們都需要在教育、經濟和健康領域具備一定的基本條件,以減少心理上的不確定感,從而騰出時間和精力去追求機遇和意義。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鼓勵自己和他人成為那只“螞蟻”,未雨綢繆,付出努力。而不要象蚱蜢只顧眼前。
最近在這個觀點有一個新的感悟,以十年的尺度來判斷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去做。如果這件事我做了十年之后,我會變成什么樣?
可以用這個想法來判斷習慣的長期價值,哪怕事情更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評估了一下我現在堅持的習慣:閱讀、健身、戒酒、控糖、積累資產、控糖、學習營養學知識調整飲食、對家人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控制好情緒、減少手機的使用時間 等等大都符合這些要求。
類型2:勇氣型遺憾
勇氣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如果當時大膽冒險就好了。
如果說基礎型遺憾源于沒有提前規劃、努力工作、堅持到底以及搭建一個穩固的人生平臺,那么勇氣型遺憾就源于沒有與之對應的行動。這種遺憾源于沒能將上面說的平臺作為跳板,躍入更加精彩的生活中。有時,勇氣型遺憾是某些決策和猶豫日積月累的產物;有時,這些遺憾則是在某個瞬間噴發而出。但無論起源是什么,這些遺憾向我們提出的問題都是一樣的:謹小慎微,還是勇敢一搏?
之所以出現勇氣型遺憾,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謹小慎微地行動。剛開始的時候,這樣的選擇或許會讓我們感到慰藉。畢竟,我們正在考慮的改變太過龐大、太具顛覆性和挑戰性,總而言之,就是太過困難。但最終,安全的選擇對應的反事實會讓我們飽受折磨,因為反事實中的我們更加大膽,也能得到更大的滿足。
勇氣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如果當時大膽冒險就好了。
勇氣型遺憾帶來的痛苦,會讓人扼腕,感嘆“如果……就好了”。托馬斯·吉洛維奇、維多利亞·麥德韋克和其他研究人員一次又一次地發現,相比于采取行動所帶來的遺憾,人們更容易因不作為而感到遺憾,從長遠來看更是如此。
行動帶來的結果是具體而實際的,不作為帶來的后果則是籠統、抽象且無限的。不作為會在我們的皮膚之下產卵,孵化出無窮無盡的猜測。
所有勇氣型遺憾的核心,都是成長的可能性受到了阻礙。也就是沒有成為那個本可以成為的更快樂、更勇敢、更高層次的人,即在有限的生命中未能實現幾個重大的人生目標。
對一些人來說,因未能冒險而錯失的成長機會發生在職業領域,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些成長機會卻存在于個人發展領域。勇氣型遺憾反映了一種對于成長的渴望,這種成長并非出于其他目的,而在于成長本身的價值。
勇氣型遺憾涉及的人類需求是成長,即成為一個更加豐滿的人,享受世界的精彩,體驗超越日常的生活。
我在十多年前,從工作狂不計代價的轉向自由職業者,幾年之后達到時間自由、事務自由和精神自由,這些的生活過的豐富多采,自由充實。
當時的判斷方式就是我要不改變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定會走向一條不歸路。在沒有目標和方向時,奮力一博做出了選擇。
類型3:道德型遺憾
道德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真希望我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道德型遺憾牽扯到更廣泛的價值觀。例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面臨著這樣的選擇:是關愛他人還是傷害對方;是遵守規則還是無視規則。有的時候,我們還要選擇是忠于群體還是背叛群體;對某些人或制度是尊重還是違抗。
無論面臨怎樣的具體情況,在關鍵時刻,我們都選擇過有違良心的道路:輕視權威、違背誓言、傷害他人、欺詐蒙騙、同流合污、褻瀆了應該尊敬的東西,或是做出了一些違反公平基本原則的事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對這些選擇心安理得,甚至心生竊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良心終會受到譴責。
道德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真希望我當時做了正確的選擇。
道德型遺憾所揭示的是對善良的需求。其中的經驗教訓,我們在宗教經文、哲學傳單和父母的訓誡中都有過接觸。踟躕猶豫時,請做出符合道德的選擇。
對這個選擇的經驗是早一點明確自己的三觀,按原則來生活,在所有重大選擇時,都堅守本心。從我十多歲時領會這個道理之后,一直到現在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沒有失控,堅持住了。
回看很多事情時,發現但凡做了其它的選擇,現在的生活就會完全不一樣,一定不是我想要的。
類型4:關系型遺憾
關系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要是我主動聯系對方就好了。
關系型遺憾是最大的一類。這種遺憾源于關系的破裂或殘缺。產生這些遺憾的關系類型各不相同,比如配偶、情侶、父母、子女、兄妹、朋友和同事。關系出現裂痕的性質也各不相同。有些是逐漸磨損,有些是突然破裂,還有一些則是從一開始關系的根基就沒有構筑結實。
但無論如何,這些遺憾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節,那就是曾經完整或者應該完整的關系已經出現了缺失。我們對某些缺失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多是因死亡造成的。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無論角色是女兒、舅舅或是姐妹會的成員,我們都渴望把斷裂的圓環拼接上。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付出努力,并承擔情緒上的不確定感,還要面對被拒絕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面對這樣一個選擇:是試著讓這段關系完整起來,還是就這樣聽之任之?
關系型遺憾給人的感覺是,要是我主動聯系對方就好了。
邁克·莫里森、凱·埃普斯圖德和尼爾·羅斯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得出結論,由社會關系所產生的遺憾要比其他類型的遺憾更讓人感觸深刻,因為這種遺憾會破壞我們的歸屬感。與他人的關系破裂時,我們會感到痛苦。如果錯在自己,我們就更加追悔莫及。幾位研究人員寫道:“對于歸屬感的需求,不僅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動機,也是遺憾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賦予我們生命價值和滿足感的是意義深遠的人際關系,而當這些關系在有意或無意間破裂時,阻礙人們和好如初的是尷尬的感覺。我們擔心會在重拾聯系時把事情搞糟,擔心會讓對方更加不舒服。然而,這些擔憂幾乎都是子虛烏有。誠然,遭拒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通常,或者可以說在十有八九的情況下,我們都高估了自己的尷尬,低估了對方對我們的主動示好會感到多么欣慰。因此,這個簡單的問題有一個更加省事的解決方案:只需把尷尬拋到腦后即可。
關系型遺憾所揭示的需求是愛。不只是戀愛中的情愛,還包括愛慕、奉獻和歸屬感,這種愛是父母、兄妹、后代和朋友之間的各種廣義之愛。
緊閉之門的遺憾帶來的教訓督促我們下次要做得更好,而敞開之門的遺憾給我們的教訓則是現在就采取行動。
在剛畢業時,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時就是 選擇愛情還是職業,當時的判斷依據就是要是我放棄了愛情,去其它城市做我喜歡的職業,不管我以后多么成功,一定會后悔。思考之后,選擇了女朋友變更了自己的職業規劃,后來娶回家變成了老婆。這輩子只談過這一次戀愛,今年是結婚第21年了,從來都沒后悔過,這是我人生中最正確的決定。
彌補后果和“至少”思維,修復遺憾帶來的創傷
我們更傾向于彌補做過的事,而不是沒做的事。
我們要重新審視遺憾,區分是采取行動帶來的遺憾還是無所作為帶來的遺憾。
第一步 彌補
對于由行動而產生的遺憾,我們仍有機會重新調整當下,也就是在我們現有的鍵盤上同時按下Ctrl鍵和Z字鍵 。例如,對于欺負弱小的孩子、對配偶不忠或侮辱同事等道德型遺憾,彌補的方法之一就是道歉。
對已做的事情進行彌補,我們就能改善當前的狀況。這雖然有用,但彌補并不等同于徹底消除。
想要處理行動造成的遺憾,先要問自己這些問題:
?道德型遺憾往往涉及對他人的傷害,而關系型遺憾有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傷害了別人,能通過道歉或某種形式的感情或物質賠償作為彌補嗎?
?基礎型遺憾往往涉及對自己的傷害,關系型遺憾有時也是如此。如果我傷害了自己,該如何彌補呢?比如說,我能不能開始著手償還債務,或是增加幾小時的工作時間呢?能不能現在就主動聯系斷了聯系的對象呢?
如果可以彌補已做的事情,即便身體或精神上仍會留有輕微的瘀傷,也要行動起來。如果無法彌補,那也不要擔心。你還有另一種方法可選。
第二步 “至少”思維
想要面對現狀,另一種方法不是對之前的行為進行彌補,而是重塑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
“至少”思維雖然不會改變我們的行為或改善我們未來的表現,但有助于我們重新評估當下。例如,在“世界遺憾問卷調查”中,有幾位女性將嫁給前夫列為她們最后悔的事。但是,對于這段失敗婚姻帶來的孩子,其中已為人母的人卻珍惜有加。
面對那些讓你心情低落的由行動帶來的遺憾,不妨問問自己:
?除了這個讓我遺憾的決定,其他的決定有沒有可能比現在的更糟?
?在這個遺憾中的一線光明是什么?
?我該怎樣用“至少”思維審視這個它。
發揮遺憾的力量
1.彌補后果。道歉、賠罪,或者努力彌補傷害。
2.使用“至少”思維,尋找不幸中的萬幸:設想出更糟的情況,并為沒有應驗而心存感激。
表達、關懷、抽離,將遺憾轉化為積極的憾動力
如果帶著向前看的意圖回首往事,我們就能將遺憾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與其忽視遺憾帶來的消極情緒,或是干脆沉溺其中,我們更應該記住:感覺是為了思考,思考的目的則是行動。
如果我們遵循一項簡單的三步法,便可以揭露遺憾的實相,重新定義遺憾和審視自我,并從經驗中吸取教訓,重新制定接下來的決策。
第一步 自我表達:重溫與開解
如果能將情緒視為思想的信號,遺憾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用情感為思考服務,用思考為行動服務,遺憾就會產生優化決策、提升表現和深化認知的魔力。
自我表達不僅能帶來內心慰藉,還能產生外在價值。這可以減輕我們的負擔,使抽象的消極情緒更加具體,并建立歸屬感。因此,想要利用遺憾讓未來更加美好,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連續3天,每天用15分鐘寫下你的遺憾。
?連續3天,每天用15分鐘對著錄音機訴說你的遺憾。
?當面或打電話向別人講述你的遺憾。對發生的事情進行足夠詳細的描述,但要限制講述時間,比如半小時,避免重復和陷入焦慮。
第二步 自我關懷:正?;唾x予中性
最有效、對未來最有利的替代方案,即與遺憾和解的第二步,是由得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內夫(Kristin Neff)在20年前首創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關懷”。
內夫發現,在犯錯或失敗時,我們對待自己要比對待陷入同樣困境的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都要嚴厲,而這也是自我關懷理念出現的原因之一。她證明了,嚴厲的做法適得其反。在沮喪和失意的時候,與其貶低或責備自己,不如像對待他人一樣給予自己溫暖和理解。自我關懷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基本的善意來取代苛責。自我關懷并非忽視我們的失誤或無視我們的弱點,而是認識到“不完美、犯錯和應對生活的困難是人類共同經歷的一部分”。通過將負面經歷視為常事,我們就可以為之賦予中性。自我關懷鼓勵我們用中庸之道處理消極情緒,既不進行壓制,也不予以夸大或過度認同。
自我關懷也是可以學習的技能。一旦掌握,收益相當可觀。
自我關懷不會像有些人擔心的那樣助長自滿情緒。自我鞭笞似乎具有激勵作用。
從自我關懷的科學出發,扭轉遺憾的第二步,便是向自己提出三個問題:
?如果一個和你面臨相同困境的朋友或親戚找你求助,你的態度是友善還是蔑視?如果你的答案是友善,那就用這種方法來對待自己。如果你的答案是蔑視,那就換一個答案。
?你的遺憾是他人也可能經歷過的事情,還是說你是唯一有此經歷的人?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失誤是我們共通人性中的一部分,那就好好思考這一點,而事實也幾乎總是如此。
?這種遺憾是代表了你生命中一個不愉快的時刻,還是定義了你的整段人生?同樣,如果你認為應該去體會自己的遺憾,但又不應過分認同,那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認為它已經成了你身份的一部分,那就問問別人是不是也這樣看。
這3個問題構成了自我關懷的核心,也把我們帶到了這個方法的最后一步。
第三步 自我抽離:分析和制定策略
不要一頭扎進去,而是放寬視野,以一個超然事外的觀察者身份觀察我們的處境,就像電影導演把鏡頭拉遠一樣。
自我表達可以減輕遺憾的重擔;自我關懷可以將遺憾重新定義為生而為人的瑕疵,而不是無可救藥的缺陷;自我抽離則可以幫助你冷靜分析和制定策略,也就是不帶羞恥或怨恨地審視遺憾,并從中汲取教訓,從而指引未來的行為。
想要享受自我抽離帶來的益處,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任意一種方式:
?想象你最好的朋友有著和你一樣的遺憾。這個遺憾給對方帶來了怎樣的經驗教訓?你會讓對方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盡可能描述得具體一些。然后,按照你自己的建議采取行動。
?想象你是一位持中立立場的專家,比如一位研究遺憾的博士,正在一間嶄新而干凈的檢查室對自己的遺憾進行分析。你的診斷結果是什么?用醫學術語描述問題所在。接下來,想一想你會開出什么處方?現在,用你的名字和代詞“你”給自己寫一封電子郵件,詳細概述從遺憾中吸取教訓的每一步措施。
?如果你的遺憾涉及業務或職業生涯,那就試試已故的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技巧。據說,他會對自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明天就要被人取代,我的繼任者會采取什么行動?”
?想象一下10年后的今天,回首過去的你對當初應對遺憾的方式滿心自豪。那么,當時的你是怎么做的?
回顧過去有助于驅使我們前進,但前提是方法得當。自我表達、自我關懷和自我抽離這幾個步驟提供了一種簡單而系統的方法,幫助我們將遺憾轉化成強大的憾動力,推動我們實現穩定、斬獲成就和達成使命。
發揮遺憾的力量
1.自我表達。重溫和開解遺憾。開誠布公能夠減輕誤解,把遺憾的事情告訴別人,或者自己寫下來。
2.自我關懷。將遺憾視為正常而中性的東西。像對待朋友的遺憾一樣看待自己的遺憾。
3.自我抽離。分析和制定策略。在時間、空間或語言上拉開距離,審視你從遺憾中吸取的教訓。
預期未來的遺憾,修正當下的決策
知道什么能讓我們追悔莫及,我們就知道自己真正珍惜什么。
遺憾彩票在許多領域都能有效地改變人們的行為。這種機制利用的是一種類似于“損失規避”的認知偏見??傮w來說,失去帶來的痛苦要大于同等收獲帶來的快樂,因此我們會竭盡全力(通常也是非理性地)規避損失。有句格言說得好:“失要比得更突出。”同樣,在預測自己的情緒時,遺憾要比快樂更加突出。在很多情況下,遺憾可能帶來的潛在痛苦要比其他可能性帶來的潛在好處更有分量。
這一點,往往可以為我們所用。預期遺憾會讓我們三思而后行。這種做法為我們的大腦踩下剎車,讓我們有時間收集更多的信息,并在做出決定之前多加反思。對于規避不作為帶來的遺憾,預期遺憾尤為有效。
想象一下,如果現在不采取適當行動,未來的我們會感覺多么糟糕。這樣一來,模擬出而不是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便可以改善我們的行為。
預期遺憾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好用的評判工具。不確定下一步該怎么做時,先問問自己:“如果不做某事,我以后會對這個決定遺憾嗎?”然后回答問題,把答案套用在你所面對的問題上。所謂的“訃告派對”之所以越來越受歡迎(雖然仍然小眾,但人氣已越來越高),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此。在這種派對上,人們會在心中假裝自己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起草自己的訃告,然后用這些文字指導自己余下的歲月。另外,這種方法也鮮活地體現出了“事前解剖” 的理念。運用這種管理技能,團隊成員會在項目開始之前,通過想象穿越到未來,勾勒出一個一片混亂的噩夢場景,比如項目超時或超出預算,甚至半途而廢。然后,他們會以這些洞見作為警示,在錯誤發生前進行規避。
杰夫·貝佐斯有一個遺憾最小化準則”。
我要想象自己80歲的樣子,然后說:“好吧,現在我要回顧自己的一生了,但愿我已經盡量將自己的遺憾減至最少?!蔽抑溃斘?0歲時,我不會因為做了這個嘗試而后悔。我不會后悔曾經嘗試參與到這個叫作互聯網的、我自信一定會成大氣候的領域之中。我知道,如果失敗,我無怨無悔,而我也知道,可能讓我遺憾終生的,是從未嘗試。我知道,如果我沒有嘗試,這種悔恨會每天縈繞在我腦中揮之不去,這么一想,做決定就易如反掌了。
貝佐斯預見到了勇氣型遺憾,然后,他將在未來避免這種遺憾作為當下行為的驅動力。
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感受到的消極情緒,低估用“至少”思維應對或安撫情緒的能力。
遺憾優化準則
我們不應總以遺憾最小化作為目標,而應將優化遺憾作為目標。將預期遺憾的科學與關于遺憾深層結構的新知結合在一起,我們便可以完善自己的心理模型。讓我們暫且將這種方法稱為“遺憾優化準則”。
這套準則建立在四條原則基礎上:
?在許多情況下,預期遺憾能帶來更健康的行為、更明智的職業選擇和更大的幸福感。
?我們經常會高估自己有多遺憾,這等于是在購買我們不需要的感情保險,從而扭曲了我們的決策。
?如果想要將遺憾最小化的效果最大化,我們有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世界各地的人們表達的遺憾都可以歸為4種類型,它們是長期存在的,不但揭示了人類的基本需求,還共同為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遺憾優化準則的理念是,我們應該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預測4種類型的遺憾上,而將時間和精力用來預測其他,通常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秉承遺憾優化準則,我們應在確定行動方案時,先看看處理的對象是否屬于這4種類型的遺憾。
如果不是,滿足最低需求就好。
我們的日常生活由成百上千個決定組成,其中的一些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大多數則無關緊要。理解二者的差異,有著重大的意義。知道什么能讓我們追悔莫及,我們就知道自己真正珍惜什么。其實,遺憾這種令人抓狂、困惑而又不可否認的真實情感,能為我們指明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
發揮遺憾的力量
1.在大多數決定上滿足最低需求。如果面對的問題不屬于4種類型的遺憾,那就做出選擇,不要思來想去,繼續投入生活。
2.在最關鍵的決定上追求最大化。如果面對的問題屬于4種類型的遺憾,那就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某個特定時間點,問問自己哪種選擇最能有助于構建基礎條件、承擔合理的風險、做符合道德的事或者維持人際關系。
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做出不后悔的選擇
人生的10%取決于你經歷了什么?90%取決于你如何應對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你覺得是選擇重要還是努力重要?
超凡自我:頂尖人物傾心推薦的自我提升秘籍
從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去迭代自我
激勵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如何在瘋狂的世界里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錄,用來查詢以前的直播內容,可以關注視頻號:生活黑客、讀書方法,后在直播回放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內容
近期直播過程中,發現大家還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動踐行的問題,在注意力、時間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這方面的問題。本身在踐行100天行動的同學,也可以加上來,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興趣,可以加我的企業微信,和大家溝通。
關于warfalcon公眾號
①目前有3200+篇自我成長相關實用類文章
②4年進入有道云筆記最有價值公號top10
③6年占據印象筆記收藏服務總榜top1
④知乎同名帳號,回答被130萬+人收藏
5分享了超過1300本讀書筆記
加入一百天行動
有很多小伙伴說找不到我們了,微信改版,公眾號發布順序被打亂,如果你沒有星標,也很少點在看,那么你將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或者是在兩三天后才能收到。
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內容,將我們「設為星標」吧,在閱讀文章時,也別忘了隨手點「在看」,星標+在看,就可以增加你成為warfalcon常讀用戶的幾率了:)
點擊公眾號「warfalcon」,按照以下操作就可以設置為「星標」啦~
喜歡記得點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