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31日,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作為中國新能源行業企業家代表參加“2024央視財經跨年演講”。他表示,新能源技術是中國第五大發明,正為全球帶來新的繁榮和可持續未來,開創綠色能源文明。
作為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遠景正在全球化的征程上奮力前行。在國內新能源行業競爭激烈,市場對于極致降本的追求永不停息的背景下,出海也成了許多企業的優選,海外市場憑借著高毛利吸引了一眾中國新能源廠商的入局。
然而,價格戰或許伴隨著企業的出海而闖進海外市場,利潤攤薄之下,遠景又能否憑借本土化、差異化手段繼續保持在海外市場的高歌猛進?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新能源行業新進展(不建群),市場與項目咨詢、人才服務、決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01
“第五大發明”的出海潮
過去十年來,憑借“第五大發明”新能源技術,中國向全球提供了優質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服務,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推動新能源技術快速迭代,有力促進了全球風電、光伏成本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我國持續擴大開放合作,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核電、水電、新能源等一大批標志性項目接連建成投產。
張雷回顧新能源技術發展時稱,“18年過去了,風電和光伏的成本下降了10倍,而中國風電和光伏發電量增長了百倍。”這就是中國新能源技術實力的最佳證明。
與此同時,“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為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能源廠商的共識。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曾表示,“國際化是遠景的核心戰略,未來我們一半甚至更多的業務可能來自于國際。”
一方面,國內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普遍面臨著利潤空間被擠壓以及市場需求快速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另一方面,海外新能源市場開發程度較低,高毛利更是獲得國內企業的青睞。
24年1-10月,中國儲能企業在海外市場拿下的訂單總容量超過116GWh。其中,儲能電池訂單占比接近60%。
遠景在24年相繼獲得英國Cellarhead項目300MW/624MWh儲能訂單和Masdar Arlington 110MWh及Field 50MWh儲能訂單。
與此同時,公司攜手國內發電側、電網側用戶,以及海外頭部儲能集成商,在中國、東南亞、北美、歐洲等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大規模交付,迄今為止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然而,新能源出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一方面,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就儲能市場而言,前期30-40%的毛利在如今顯得遙不可及,部分市場的利潤空間甚至已經被壓縮至個位數,出海的門檻進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各國對于儲能、電芯等行業的法規和標準也存在巨大差異,且海外項目交付周期普遍較長,成本提升與利潤下滑的雙重壓力下,產業鏈波動風險不斷增加。
由此,利潤攤薄之后,再出海需要慎重考慮風險和回報比,國產新能源廠商的出海之路又在何方?
02
產能本土化出海方法論
從遠景儲能與法國電力公司EDF簽約,為南非三個儲能項目提供257MW/1028MWh的電池儲能系統,到陽光電源與菲律賓企業Citicore和英國FidraEnergy簽署合作協議,再到華為與菲律賓SP新能源公司簽署4.5GWh儲能項目協議,中國儲能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海外市場。
與此同時,面對風險波動不斷加大的海外市場,各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出海建廠、設立辦事處、組建當地銷售團隊、與本地供應商合作等多種應對策略。
24年9月,瑞浦蘭鈞美國子公司于加利福尼亞州爾灣正式開業;同年,海辰儲能在美國費利蒙設立子公司,并獲得FlexGen這一本土大佬的授權售后服務支持。
億緯鋰能更是大手筆,公司在匈牙利、馬來西亞、土耳其、美國密西西比州四地都進行了電池工廠布局;此外,欣旺達也斥近20億元巨資在匈牙利建設鋰電工廠。
不論是引入海外人才,還是對外投資建廠,快速實現海外拓展的核心還是在于經驗的復用。
24年年末,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負責人宋鋼加入遠景,職位為遠景能源集成供應鏈高級副總裁。
宋鋼曾帶領團隊用了一年時間推動Model 3的國產化,還深度參與了特斯拉電池、電機團隊的建設,以及特斯拉Megapack電池工廠的落地。
由此,憑借宋鋼對于特斯拉在中國本土化布局的經驗積累,遠景或可復制本土化方法論,為公司海外渠道的拓展提供有益的方法論借鑒。
產能本土化成為遠景海外布局的一大關鍵。
2024年,遠景動力全球化進展迅速,位于日本茨城、中國滄州的超級工廠實現投產,西班牙超級工廠開工建設,13大制造基地中已有8個投運,5個在建,預計到2026年,其在全球布局的儲能與動力電池產能將超過400GWh。
在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貿易壁壘逐漸增高的全球市場上,產能本土化既便于遠景突破地緣界限、有效擴張海外產能,又便于支撐客戶項目本地化開展,提升產品信賴度。
另一方面,海外人才也上升到了出海的關鍵位置。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遠景動力擁有來自海內外12000名員工,匯聚包括“鋰電池之父”吉野彰等全球知名專家,全球累計專利超過6000項,覆蓋電動汽車以及儲能兩大應用領域。
現階段,新能源出海已經成為全產業鏈發展的必然趨勢,面臨更加復雜的市場與不同的資源稟賦,本土化的進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企業仍需思考如何在海外市場突出競爭的特殊優勢。
03
差異化打法能否迎來共榮
本土化或許是企業深入海外市場的“定海神針”,而在企業規模、結構、戰略、定位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差異化的擴張手段成為突破同質化競爭的關鍵。
尤其在儲能行業,與其他新能源服務不同,儲能很早就積極參與到電力市場的建設當中,由此,開辟海外市場不僅僅是賣產品,而需要構建完整的商業網。
眾新能源出海企業需要在參與海外市場交易、構建海外供應鏈、本土化服務能力等層面開辟差異化的出海路徑。
當前,科陸電子、陽光電源等企業通過打包出售儲能系統及解決方案達成出海目的;瑞浦蘭鈞、海辰儲能等企業憑借大容量電芯優勢出口儲能電池;中能建等少部分企業直接在當地開展儲能項目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遠景的差異化打法在于強調自身的全產業鏈和服務能力。
在研發測試層面,遠景全球累計專利超過6000項,具備從化學體系到電池包系統的集成研發能力,和電池全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公司的測試驗證中心已在全球6個國家和13個基地設立實驗室,支持產品全生命周期性能測試與分析。
在儲能出海之外,遠景的風機業務連續三年中標量全球第一,海外風機訂單連續兩年占中國風機企業訂單的70%;氫能業務近年來也動作頻頻,在沙特、西班牙等多國簽署合作協議。
目前,遠景動力已同奔馳、寶馬、日產、雷諾、本田、馬自達、現代等多家國外頭部主機廠商及Fluence、Powin等海外頭部儲能系統集成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在儲能電池領域,與2023年相比,海辰儲能、遠景動力、中創新航上升2位,億緯鋰能上升1位;比亞迪、力神下降2位,瑞浦蘭均下降1位。國軒高科、鵬輝能源則跌出Top 10。
在新能源領域的全方位立體化布局之下,遠景全產業鏈布局和協同能力或將成為其走向全球的“法寶”,但同樣也面臨著海外政治風險、降本困難等難以忽視的隱憂。
由此,未來多樣性與專一性出口路徑或許值得在深思熟慮后再做權衡。
除了出海的差異化手段之外,進軍海外市場的地域選擇也存在差異。
歐美、日韓是傳統的主流儲能市場,而如今東南亞、非洲及“一帶一路”國家等也成為國內儲能企業瞄準的重要目標市場。
在東南亞地區,瑞浦蘭鈞在印尼收獲大量儲能項目訂單;蜂巢能源泰國子公司接受泰國能源巨頭萬浦集團投資入股。
南非、巴西等地區由于電網建設不全面,電網穩定性和強度相對較差,吸引了寧德、德業等巨頭進軍網源側布局。
隨著國產新能源企業出海遍布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價格戰等問題也可能延伸到海外。
與此同時,以歐洲為代表的海外電力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愈演愈烈的負電價等問題成為儲能企業出口的隱憂所在。
04
尾聲
今天中國的風電、光伏、電池和電動汽車已經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未來能否避免價格戰的國際化外延,仍需關注中國企業在海外競爭中能否達成更好的共識。
從海外市場來看,高收益還是伴隨著高風險,出海仍然是屬于國內巨頭們的專屬競技場,而真正意義上的出海,還需要企業從資金資源、產品品牌、服務能力甚至產業鏈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實現。
今天,中國的新能源技術必將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未來,如克服內生的諸多機制問題,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也有望為全球帶來新的繁榮,這個繁榮是人類命運的共同繁榮,是生態的繁榮,是永續的繁榮。
- XINLIU -
喜歡就獎勵芯流一個“”和“在看”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