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巨鳥】超級猛禽曾統治史前南美洲
今天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生活著一種巨大的猛禽,它就是安第斯神鷲(Vultur gryphus),這種大鳥的翼展可達3.2米,體重在10至15千克之間。安第斯神鷲在分類上屬于美洲鷲目(Cathartiformes),而在美洲鷲目當中曾經有一個巨大的成員,它就是阿根廷巨鷹(Argentavis),也被稱為阿根廷鷲或者阿根廷巨鳥。
圖注:雄偉的安第斯山脈,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在山間飛行的安第斯神鷲,圖片來自網絡
阿根廷巨鷹因在阿根廷被發現而得名,盡管其化石僅發現了一具,但是足以表明其巨大的體型,它也成為鳥類家族中最大的飛行者之一。
圖注:安第斯神鷲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阿根廷巨鷹的翼展接近6.5米,體長3.5米,體重約70千克,盡管在翼展上小于桑氏偽齒鳥,但是在體重上阿根廷巨鷹要更勝一籌,所以它是目前發現的最大飛行鳥類。阿根廷巨鷹不僅重,當其降落站在地面上的高度也能達到1.8米,比大部分成年人還要高,這不就是《神雕俠侶》中的雕兄嘛!
圖注:幾種巨大鳥類的翼展對比,桑氏偽齒鳥是最大的,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安第斯神鷲站立與人類的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神雕俠侶》中的大雕,圖片來自網絡
之所以說阿根廷巨鷹是猛禽,因為它的嘴巴是堅硬的角質喙,前端有類似于鷹嘴的向下彎鉤,能夠快速撕咬和殺死獵物。在阿根廷巨鷹的腦袋上方長著一對大眼睛,具有極佳的視力,能在高空搜索地面上的一切。
圖注:阿根廷巨鷹與其他幾種大型猛禽的腦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當阿根廷巨鷹張開雙翼的時候,翼面積超過8平方米,當它拍打雙翼的時候能夠飛行,但是考慮到其胸肌并不特別發達,所以無法一直揮動翅膀,它更多的時候是在滑翔。幸運的是,史前的安第斯山脈比今天更加溫暖干燥,能夠形成強勁的上升氣流,讓阿根廷巨鷹可以自由滑翔。
阿根廷巨鷹能夠棲息于山區懸崖之上,所以當它們起飛的時候能夠躍起并借助氣流飛行。阿根廷巨鷹的后肢長而強壯,賦予其敏捷的地面運動能力,后肢大腳上還有粗壯有力的爪子,是捕獵的利器,其抓握力量非常強。
圖注:站立狀態的阿根廷巨鷹,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用爪子抓取獵物的阿根廷巨鷹,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推測阿根廷巨鷹可能有兩種捕獵方式:一種是從天空俯沖而下,用嘴巴叼起獵物并吞下,這個過程中并不落地,而是繼續飛行;另一種則是隱蔽在地面上,等待獵物靠近然后突然沖上去將獵物吃掉。兩種捕獵方式都是基于阿根廷巨鷹的特征推測的,因為其體重較大,落地有可能受傷,重新起飛又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時其更適于吞食小型的獵物。
想要保證日常的生存,阿根廷巨鷹每天都要吃掉2.5至5千克的肉類,所以它們要花大量時間覓食。除了主動捕獵之外,阿根廷巨鷹很可能會憑借自己巨大的體型搶奪其他食肉動物的獵物,比如名字看似強大其實弱小的袋劍齒虎科。
圖注:阿根廷巨鷹從天而降搶奪袋劍齒虎的獵物,圖片來自網絡
阿根廷巨鷹生存于距今約600多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當時阿根廷陸地上的頂級掠食者并不是哺乳動物,而是一群高大兇猛的陸行鳥類,它們就是駭鳥科。駭鳥科長著巨大的腦袋,以兩條肌肉發達的后肢行走和奔跑,站起來比人要高得多。當駭鳥科與阿根廷巨鷹相遇,兩大超級巨鳥之間的戰斗肯定驚心動魄。
圖注:屬于駭鳥科的德文森鳥和泰坦鳥,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阿根廷巨鷹捕食駭鳥科雛鳥,圖片來自網絡
阿根廷巨鷹無疑是新生代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強空中殺手,它們強到沒有天敵,能夠造成其死亡的原因就是疾病或者年老。生活在今天的人類肯定難以想象,地球 上出現過如此巨大的飛鳥,而且兇猛異常!
圖注:上世紀阿根廷巨鷹輪廓與人的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Campbell, Kenneth E. Jr.; Tonni, E. P. Size and locomotion in teratorns (PDF). Auk. 1983, 100 (2): 390–403 [2023-09-25]. doi:10.1093/auk/100.2.390.
2.Alexander, David E. Ancient Argentavis soars aga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4 July 2007, 104 (30): 12233–12234. Bibcode:2007PNAS..10412233A. PMC 1941455?
3.Chatterjee, S.; Templin, R. J.; Campbell, K. E. The aerodynamics of Argentavis, the world's largest flying bird from the Miocene of Argent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7-07-24, 104 (30): 12398–12403. Bibcode:2007PNAS..10412398C. PMC 1906724?
文字編輯:江氏小盜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