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第二次來湖州,是為自己找到了家!”
1月18日上午,在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今年67歲的果秀榮見到了多年來翹首以盼的親兄妹。這場跨越千里的重逢、遲來67年的擁抱,無不訴說著果秀榮尋親的艱辛,千言萬語都在瞬間化作淚水掉落。
而在21天前,果秀榮還沒想到,這次的尋親路會走得這么順利。
上一個相認現場 留下尋親線索
2024年12月27日,也是在湖州市吳興區的織里鎮,離開家鄉66載的吳素琴在德清警方的幫助下,與自己的親人團聚了。當時陪伴在旁的果秀榮,心里除了為朋友終于圓夢感到開心、感動,還有羨慕。
故事要從1958年說起。
1958年6月23日下午3時許,果秀榮被人在當時的上海市靜安區安遠路路口發現后,送去了上海福利院。上海福利院的檔案上記錄著,果秀榮被送到福利院時,身上裹著一床藍色格紋的小被子,里面還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明“戊戌年農歷三月二十六未時(1958年5月14日)生”。同年9月,果秀榮與吳素琴被一同送往河北唐山,分別被兩戶好心人家領養。
△12月27日,在吳女士認親現場,果女士向沈海斌求助
“養父母對我特別好,我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童年時光。”回憶起過去的日子,果秀榮說,養父(果仲春)和養母(張桂珍)在領養她的時候已經40多歲,為了讓她有奶喝,夫妻二人買了一只羊,果秀榮從小就是喝羊奶長大的,又怕她上火,家里買來降火的橘子汁囤了滿墻。“在我30歲那年,我的養父母去世了,臨死前,他們希望我可以找回自己的親生父母,怕我孤單,也怕他們一直牽掛我。”
1998年,果秀榮、吳素琴以及原上海福利院校醫瞿磊慶,組成了尋親團,開始嘗試各種方法尋親。“我們回過上海,登過報,也上過電視,但一直杳無音信。”果秀榮說,到了2012年左右,她和吳素琴在唐山市公安局留了血樣,2023年又求助過其他尋親團隊,但都石沉大海。
直至上個月,果秀榮陪著吳素琴來湖州成功認親后,在現場剪下了一小塊指甲,由當日帶領認親的德清縣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副主任沈海斌帶回,繼續為果秀榮進行DNA比對。
也正是這一小塊指甲,為果秀榮的尋親路畫上了句號。
12天出結果 兄妹五人迎團圓
“DNA比對成功!”1月8日晚上10點,隨著檢驗報告的出爐,縣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里的眾人都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
“當天帶回指甲后,我們馬上就進行了DNA采集工作。”給果秀榮的指甲做DNA提取工作的德清縣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DNA民警張蔚說,能否提取到完整的DNA會受到陽光、細菌分解、以及高溫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以往提取DNA的時間需要兩個小時到幾天的時間不等,“提取的時候就很順利,兩個小時就完成了采集工作。”
△沈海斌開展走訪排查工作
將果秀榮的DNA投入全國數據庫進行比對,幾天過后就有了線索——果秀榮疑似與湖州織里的一名姓周的小伙子有親緣關系,得知消息后,德清警方采集了小周和其父親的血樣進行了比對,可惜未能比中。
刑事科學技術室立即對這條線索進行了分析比對,制定了新的方案,將目標轉向了小周的母親,開始尋找小周母親的表/堂兄弟。“小周母親的上一輩都年事已高,也有長輩相繼離世,平日里已經很少有來往了。”沈海斌說,他們經過非常細致的走訪和排查,才勉強找到了一條線索——小周外婆的姐姐的二兒子,今年72歲的潘六林的家庭住址。“第一次見到潘六林,我們就覺得可能性很大,兩人眉眼之間特別像。”
潘六林的父母已經離世,家中還有大哥潘錦和、二哥潘六林、姐姐潘文英和小妹潘六英。兩個女兒還記得,母親在世時經常會提起自己被送走的這個姐妹。“媽媽說,姐姐出生時,兩條腿水腫得厲害,怕留在家中養不活,就搭上了去上海的車,將姐姐放在了兩條路的交叉口。”潘六英說,“媽媽在放下孩子后,非常后悔,想再回去抱孩子時,姐姐已經不見了,也成了她一直以來的心病。”
這次走訪,沈海斌帶回了四人的DNA樣本,連夜進行DNA檢驗,經過兩天的檢驗、等待,終于在1月8日晚上10點傳來了好消息:DNA比對成功!證實果秀榮與潘錦和等符合全同胞關系。檢查結果出來后,沈海斌也難掩激動,在朋友圈發出了喜訊。“總算是不負阿姨囑托,也能讓果阿姨一家趕上春節過個團圓年!”
尋親26載
離散67年的兄妹終團圓
感謝每一位
為此付出努力的人
編 輯:陳羽然
責 編:歸李喆
審 核: 程 昊
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