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全國所有的行業進行分類,有多種分類方法,比如看持有人的性質,可分為私營和國有。
比如看行業的性質,是創造了新的商品,還是僅僅提供了服務,并沒有新的實物出現。
在國民經濟中,一般將第一產業(農林牧漁)和第二產業(采礦、制造、水電熱燃氣的生產和建筑業),劃為生產類型的行業;除前述行業以外的其他所有行業,統稱第三產業(又叫服務業)。
在首選生產還是道首選服務這個話題上,歷史上有過不少的爭論,比如著名的《商君書》,便強調了生產的重要性,在生產效率低下的農耕文明時代,這一觀點影響非常深遠。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商人動動嘴皮子,比我在工廠辛苦打螺絲賺到的,要多那么多?
事實上,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社會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需求(消費),而不是生產。即將生產的東西,出售到市場上,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獲得一定的利潤。
但如何將商品賣給他人,于企業而言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在宏觀層面,如何保證人們需要而且買得起生產出來的商品,于政府和企業家而言,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范本,那就是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如何提高服務業的比重?提高服務的價格,同時降低商品的出廠價(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更便宜的供應商)。
所以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勞動力價格非常昂貴,同時不需要太多本國工人參與的商品,價格相對便宜。
在我國,如果你擁有一家企業,不管是服務型還是生產型,你通常也會得到類似的結論,那就是:人工很貴。
從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看,這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
事實上,從2012年以來的13年間,我國國民經濟中,服務業增加值所占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
從2015年起,服務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之和。
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了56.75%,又創下了一個歷史新高。
但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全社會已經完成了思想上的轉型。很大一部分人,思想仍然堅守在農耕文明,他們相信只要創造了足夠多的商品,財富就會無限增加。
君不見,不管是企業500強,還是富豪榜,以服務業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