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 龐德傳》: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
龐德被關羽俘虜后,關羽對龐德說:你的大哥在漢中,我準備用你為將,何不投降?
龐德罵道:豎子,什么叫投降?魏王手下的甲士有百萬之多,威震天下,你家劉備是個庸才,怎么能打得過?我寧愿為當國家的鬼,也不愿意擔任賊將。
于是關羽殺了龐德。
龐德
關羽為什么一定要殺龐德呢?把他帶回蜀漢慢慢感化不行嗎?
有三個原因:
一、龐德寧死不降。
關羽原本是不愿意殺龐德,龐德的兄長就在蜀漢,有這一層關系,關羽滿以為龐德會投降。
龐德把話說絕了,我寧愿當曹操的鬼,也不愿意當劉備的將,對于這種誓死不降的人,關羽非常清楚應該如何對待。
關羽本人也是一直跟隨劉備,哪怕被曹操俘虜過,也未曾投降曹操,甚至連愿意效忠曹操的話也沒有說過,這已經是曹操網開一面了。
龐德誓死不降
龐德在忠義方面就是翻版的關羽,對于一個不投降的人,你把他留在蜀漢又有什么用呢?身在蜀漢心在曹。
《三國志 于禁傳》: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你看于禁和龐德表現就完全不一樣,于禁被俘虜后,立即投降了,只有龐德不愿意投降,于禁投降之后,關羽把于禁押送到江陵,也沒有立即用他為將,這是要等戰爭結束再慢慢用。
于禁是曹魏重臣,龐德是曹魏新臣,愿意投降就能活,不愿意投降只能死。
三國時期的大多數俘虜都是這樣對待,曹操俘虜了呂布、高順、陳宮等人,呂布和陳宮是一定要被曹操殺死的,但高順本可以投降,但他不愿意投降,才被曹操殺死,要不然以高順的才能,好歹是一員猛將。
龐德還侮辱劉備與蜀漢
二、龐德侮辱劉備與蜀漢。
龐德不愿意投降也就罷了,他還出言侮辱劉備,說劉備是庸才,還說劉備是賊,他不愿意當賊將,這種話說出來,就不是投降的事了。
關羽與劉備情同手足,怎么也算蜀漢政權的封疆大吏,如何能夠忍受龐德這番侮辱,龐德說這話就是抱了必死的心理,他之所以這么做,有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龐德準備犧牲自己,保全留在曹魏的家人。
如果龐德跟于禁一樣投降,他在魏國的家人很可能會被逮捕入監獄,龐德沒有于禁那樣的老資歷,于禁投降后來又回來了,他的家人才保了一條命,龐德要是投降就沒這種好事了。
關羽
三、龐德需要成全。
龐德被俘虜后,一個勁在關羽面前表現出想成全的意思,又是辱罵劉備,又是看不起蜀漢政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家人安全。
《三國志·龐德傳》:樊下諸將以德兄在漢中,頗疑之。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后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龐德的兄長龐柔投靠了劉備,因此曹魏將領普遍懷疑龐德的忠心,龐德就很難做人,為了證明自己,龐德必須要表現出對關羽強烈的仇恨。
龐德說道:我受到國家的恩德,按道義應該獻出生命。我打算親自進攻關羽。今年我不殺關羽,就是關羽殺了我。
關羽成全龐德
龐德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龐德親自與關羽交戰,驍勇異常,還用箭射中了關羽的額頭,龐德經常騎著一匹白馬,因此關羽的軍隊都稱龐德為白馬將軍,龐德因此在關羽軍隊中出了名。
龐德這種心理很容易讓人理解,他想洗清嫌疑,必須要這么做,越對關羽表現出仇恨,對自己越是有利,龐德原是馬超的部將,在漢中時,馬超投靠劉備,龐德則選擇投靠曹操,他不是一個人投靠曹操的,而是帶著家人一起。
龐德一心求死,實屬無奈,如果不被俘虜,龐德也許能活,但被關羽俘虜之后,如果龐德不死,話就說不清楚了,曹魏肯定以為他投降了。
那樣的話,龐德留在曹魏的家人就會永世不得翻身。
龐德只有死了,他留在魏國的家人就成為烈士,別的不說,兒子繼承官職與爵位還是可以的,起碼能給家人一個穩定的未來。
龐德求死是為了自己的妻子兒女
關羽看出龐德的心意,只能殺龐德以成全,關羽不能讓龐德活著,只要龐德活著,話就說不清楚,當時信息又不通暢,魏國肯定以為龐德投降了。
就算關羽不殺龐德,龐德多半也會自殺而死,這是注定的,沒有其它選擇。
至于龐德兒子后來找關羽報仇,滅了關羽滿門,這多半是后人附會的,不是事實,陳壽這個西晉的蜀漢人都不知道這事,東晉的王隱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