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咱們分析了一下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方案,可能是標題《》比較有年味兒,公眾號應該是給推薦到部分公域了,比平時多了1萬多的閱讀,一早醒來突然冒出了好幾十條評論,都是沒關注的人,普遍親切地“問候”了A股的家人和祖宗。
這種生態還是蠻令人難過的,政策一出,大家都認為會高開低走,結果就是一致預期的自我實現,A股今日果然不負眾望地高開低走,中午之后紛紛跳水。
但我還是得繼續正能量一把,明確說兩個觀點:
1、中長期資金入市方案的文字稿也好,今天上午發布會的增量信息也好,都是中長期來看,明確的利好,必將,注意,我說的是必將,至少能帶來A股的結構性機會,單日行情的博弈色彩,說明不了問題;
2、今天市場并非沒有明白人,紅利指數,全天高開高走,指明了結構性機會到底在哪里。
補充三塊信息。
第一,今天發布會,相對于昨天方案的增量信息。
第二,究竟什么樣的政策是有效政策。
第三,對政策的一些客觀建議。
全是干貨。
第一,今天發布會,相對于昨天方案的增量信息(特別是量化、有數字的)。
1、“對公募基金,明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
解讀:我相信,這個10%,不會是純粹拍腦袋的數據(當然,肯定有拍腦袋的成分),至少有兩塊確定性的資金:其一,是神秘資金繼續追加投資,這沒法放到臺面上說,但預計私下有溝通;其二,是假如ETF可以計入保險的OCI投資,則可使保險資金通過增配ETF的形式,增配A股。除此之外,需要依托銷售渠道的手段,都是不可靠和沒譜的。
2、“對商業保險資金,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于投資A股”。
解讀:比較好笑的是,某賣方的計算方式,其認為2024年比2023年保費新增了1400億以上,所以線性外推,2025年如果繼續新增1400億以上,則可以帶動400億以上(1400*30%)的資金。這屬于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新增保費,就是2025年賣出去的新保單,是個巨大的數字,是個上萬億的體量,否則村長怎么可能在后面,跟一句,“可以新增幾千億的長期資金”呢?這塊,我們后面再補充。
3、“第二批保險資金的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將在2025年上半年落實到位,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后續還將逐步擴大。”
解讀:這相當于第二條的落地手段,新增保費,通過什么投出去?大頭,通過我們昨天提到的,私募大基金的形式,以類似“攤余成本法”計價的方式,投出去,買高股息,所以知道今天為啥銀行股、紅利股大漲了吧。
4、“其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已經開展了兩次操作,合計金額1050億元。去年10月操作的500億元,已經全部用于融資增持股票。今年1月操作的550億元,行業機構已經可以隨時用于融資增持股票。在多方面政策支持下,證券公司自營股票投資規模明顯增長。”
解讀:我們昨天說過,互換便利這塊,大頭主要是券商有實操性和積極性。
5、“前些天,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又專門召開了座談會,座談會上金融機構普遍認為,主動開展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都是經營效益比較好、管理層對自身業務發展有充分信心的優質企業,股票回購、增持貸款有望成為銀行業新的業務增長點。
截至目前,金融機構已經和將近800家上市企業及主要股東達成了合作意向,已經有超過300家上市公司公開披露了打算申請股票的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超過了600億元,這里面市值百億以上的公司占比超過了四成,貸款按照利率優惠原則定價,平均利率水平大概在2%左右。”
解讀:我們昨天提到的邏輯,有意愿搞回購、搞分紅的企業,本身就是一種正向的篩選,說明企業有肌肉,對銀行來講,不管貸款賺不賺錢,都應該去爭取,加強綜合合作。
6、“2023年10月份,金融監管總局批復同意了中國人壽和新華人壽兩家保險公司通過募集保險資金試點發起設立證券投資基金,規模是500億元,投資股市并且長期持有。基金設立一年多來,運行比較順利,實現了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綜合動態平衡。據了解,基金收益還是很可觀的,基金繼續看好股市的投資價值。”
解讀:我們昨天也有提到,基于其特殊的估值方式,即使該私募大基金重倉了煤炭等方向,凈值曲線應該也是積極向上的。
7、“在已經降低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交易費率的基礎上,2025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這樣預計每年合計可以為投資者節約大概450億的費用。”
解讀:我們昨晚提過,今天可能會提這塊,果然吧。
好了,以上是增量信息的一些解讀。
第二,究竟什么樣的政策是有效政策。
這塊是純粹的主觀想法,不一定正確,僅供參考。
我個人認為,監管政策也好,公司里的工作方案也罷,要想真正快速、有效、可持續地落地,核心是有五個點。
1、夠得著。也就是從實力上來講,不是虛無縹緲的事兒,比如,增持A股這個事,我們昨天就說了,你給理財資金做方案,也沒轍,因為它沒錢,以前資金池運作的時候,確實有錢,但資管新規下,去年還減持了大幾百億的權益,那是真的“夠不著”,因為前端含權產品賣不出去。所以,真正方案里要看的,就是有錢的,夠得著的,保險、社保這些,而公募基金,其實背后看得也是保險、神秘資金這些真正可控的機構類資金。
2、管得住。也就是,真正有上級單位可以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管控的,比如,對保險公司而言,國有保險可以管得住考核,但是你管不到民營保險的考核;又比如,內資你可以管,但外資就管不了。所以,看政策有沒有效,關鍵是看政策實施的對象,接不接受上級的嚴格管理。
3、看得到。就是量化,所有東西都是公開、可量化的,如果是主觀評價的東西,一定沒有持續性,而可量化的東西,比如保險新增保費的投資比例,比如回購增持再貸款和互換便利的落地規模,這就是“看得到”的政策,而所謂的“引導”、“鼓勵”,往往收效甚微。
4、自己上。就是一個部門,一個主體,可以把業務一手清的,不用跨部門、跨機構合作。很簡單的例子,為什么同樣是新規,互換便利,比回購增持再貸款落地快、上量大?很簡單,互換便利,只要券商自己找央行借錢,就行,自己把賬算清楚,有利可圖,就開干;而回購增持再貸款,涉及銀行和上市公司大股東等的博弈,銀行怕你出錢比例低、股價下跌后跌穿平倉線,怕你日后還不起貸款,上市公司大股東又覺得本來以為是信用貸,結果怎么還得自己出一部分錢?你銀行1年、3年后,如果不給我續,那我手上的票豈不是需要自己砸自己?所以,大家會看到,回購增持再貸款的政策,在博弈之下,一直在優化。
5、“不做會死”。這點,是最最最最重要的,多講幾句。
什么叫“不做會死”?我舉個例子,一個事業部制的公司,其中的銷售部門,你需要給他下最低的KPI嗎?實際不需要,因為事業部之下,盈虧自負,沒銷量,沒管理費,團隊真的是一分錢沒有,銷售部門自己比誰都著急。
那么,投股票這個事,現在誰最著急?
保險,最著急,因為保險不投股票,真的會死。
我并不是危言聳聽,保險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不管未來新增的預定利率如何下調,存量的保單,都是一顆成本高企的巨雷,光靠固收投資,根本無法覆蓋成本。
而且,固收的利率過去一年大幅下行,而類固收的資產,比如保債計劃(就是保險資管非標,實際投向地產和城投),從峰值的1萬億,2年時間,壓降到了24年底的7000億不到,這3000億的缺口需要補吧?
另外,去年對保險協議存款的整頓,也使得保險公司進一步欠配小幾萬億。
所以,大家才會看到,在24年初解決了投資reits的估值方式后,保險大幅增配reits,使得reits指數一飛沖天,下圖。
大家也才會看到,保險拼命用OCI賬戶,增持港股的高股息,南向瘋狂掃貨,而且呈現越跌越買,越漲越消停的趨勢,下圖。
所以,與其說,中長期資金入市方案當中,對保險的要求,是鼓勵保險資金入市,還不如說,是在一場你情我愿之下,保險的一場自救。
而自救的方式,方案和今天的發布會都提到了——效仿國壽和新華保險,去年500億的私募大基金的形式,通過類似攤余成本法計價的模式,在估值上,只納入股票的分紅收入,而不考慮股價的波動,從而降低保險的償付率壓力,以及單季度的利潤波動。
這不,新聞不就來了:
證券時報:已有大型保險公司就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著手申報,傾向于單獨發起設立私募證券基金。另有業界人士稱,有幾家保險機構在申請第二批試點。
第三,對政策的一些客觀建議。
憑我個人的一些有限經驗,除了上述的五點外,要確保已實施政策的可持續性、有效性、落地性,還有一點,就是要確保政策實施的情景閉環。
我過去幾天去了一趟浙江,正好觀察家中的中老年親戚炒股,我覺得,好的政策,應該落地到老百姓參與投資、參與股票買賣的場景中去。
我舉幾個,很簡單、很傻瓜的建議方向:
1、在同花順這樣的炒股軟件中,對參與了回購貸款的公司,公司名字后加個“H”,參與了增持貸款的公司,名字后面加個“Z”,就和ST用來提示風險一樣,敢于借錢來回購和增持的上市公司,應該標注出來,讓投資者一眼就能看見,這就和以前廣告里的,“免檢商標”一樣,是企業質量和信心的體現。同時點擊字母后,可以快速看到回購增持的規模、落地時間、規模占總市值的比例,等具體信息。讓全民,都來關注這個事,也倒逼上市公司,盡快落地,去打上這個標簽。
2、根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的精神,對納入指引中涉及的核心指數的成分股,在炒股軟件中,同樣在醒目位置,標明成分股的身份,并且簡明扼要的列明其是否破凈、PE/PB等是否低于或高于行業中位數。這也是個人投資者炒股,非常好的一種篩選機制,也能倒逼破凈的、估值低于行業均值的上市公司,去改善自己的指標,不然就等著被萬千股民每天戳脊梁骨吧。
3、對上市公司的所有減持行為,在K線上予以醒目標注,對大股東擬減持的,也可以在產品簡稱后面,加個字母,“J”。
4、對銀行回購增持再貸款的規模,每季度進行排名,并公示。進一步地,根據貸款規模,或者貸款規模/總資產比例的高低,進行正向激勵,對貸款積極的銀行,降低再貸款利率,對排名落后的銀行,提高再貸款利率,通過激勵,引導銀行積極落地,事實已經無數次證明,只要公開化地卷起來,銀行這幫人,什么都干得出來(褒義),可以看下國開債承銷等的PK場景。
5、互換便利也一樣,對券商、保險、基金公司,按照互換便利余額/自營投資總規模,進行排名,每季度公示。
如果能實現常態化露出、定期化披露的手段,可能也就不需要靠發布會來解讀政策了,做投資的都是聰明人,大家自己就會趨利避害的。
今天不聊其他了,就聊這么多。
求贊、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