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
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近日向法院提起公訴的一起職務侵占案,居然是公司女會計虛設自己9歲兒子為包工頭,連續多年冒領2200多萬元。這個案件,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不論是什么機構,對任何崗位監督一旦缺失,都可能讓違法犯罪人員有空可鉆。輕則給單位帶來損失,重者還將危害社會。
事實上,這個冒領公司2000多萬的湯某,自2013年大學畢業后就到某知名公司任會計。或許是前期工作得到了領導的信任,在公司工作四年后,也就是2017年,她所在公司引入第三方勞務公司作為支付家裝工人工資的公司。湯某發現“每個月進行支付時,公司會先將工人名單發給湯某,待其核對完畢后”,將“名單發給第三方公司進行匯款支付”,有機可乘。也就是發現兩邊公司互不知情,只有她在其中核對的漏洞,便“試著將自己9歲兒子小甲的名字,添加進待支付的工人名單,并以‘施工隊長’的名義冒領了一筆工資”。
第一次冒領成功,以及感到如此而為很難被人察覺,湯某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將自己兒子冒充“施工隊長”,持續多年多次冒領工資高達2200多萬元,再通過ATM機轉款到自己銀行卡,用于“購買銀行的基金產品和保險”,以及“出國旅游及日常開銷”。及至2024年8月,時間跨度長達七八年之久后,公司在內部對賬時,發現有一筆約50萬元的出賬不清,而湯某直接通過本人銀行卡將疑問資金退回公司后,才發現問題所在。而湯某不得不“在公司監察部長的陪同下前往公安機關自首”。
盡管湯某利用財務管理漏洞以未成年兒子名義冒領2200多萬一案發生在一家公司,但由此及彼可以發現,如果一家單位對各項工作缺乏監管,就有可能給某些崗位的人員涉嫌違法給予便利。
近幾天青鋒連續關注的12306預售第一天幾乎趟趟列車都是候補,而在開車前不少車次顯示都有票可購,以及顯示可購票的不少是高價位票等問題,在網友中引發極大反響。其中有網友通過微信給青鋒提供信息稱,他之前“也對預售和實名制情況下票販子能購到票的情況迷惑不解”,但自他“前不久與鐵路系統的人員交流,特地就此事向他們請教了一下”后得知,是“票販子與售票人員合作,票販子提前使用他人身份證號買好票,如有人找他們買票,他們一邊放票,一邊請售票人員鎖定票,賣給買票人”。由此網友認為,“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到臨近發車當日反而有票,因為票販子要卡住免費退票時間把多余的票退掉”。
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網友所說是否真的存在,但至少說明很有可能有網友所說的情況存在,或者說從某些方面提醒鐵路方面,在利用大數據對旅客走向進行分析,并根據大數據分發票源之時,是否應該對頻繁購票又頻繁退票的人員進行監控,將其列入限制名單,以及對搶票軟件做技術限制,讓真正外出的人員在第一時間內能夠購到票,按時出行,而不是要求旅客“候補、候補、再候補”,讓旅客一直處在焦急等待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