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1月20日頒布了一份行政命令,廢除了非法移民或持臨時簽證者在美所生子女的“出生公民權”,以遏制移民“濫用制度”的現象。他表示:“美國不是世界的產房”,這將徹底改變美國移民制度。
在他的行政命令頒布的第二天,有22個州對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提起了訴訟。
這些州主要由民主黨領導,包括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馬薩諸塞州、華盛頓州、亞利桑那州、伊利諾伊州和俄勒岡州等。還有首都華盛頓特區和舊金山市政府。
這些州訴訟的核心主張是: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涉嫌違憲與越權。
首先,鑒于美國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凡在美國出生并受其司法管轄的人,都是美國公民。因此各州認為,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試圖推翻這一根深蒂固的憲法原則,非法剝奪數十萬在美國出生兒童的公民身份。
其次,各州主張,總統無權通過行政命令改變憲法或重新解釋憲法條款。新澤西州檢察長馬特·普拉特金表示,總統不能憑一紙文書就推翻憲法和歷史先例。
各州的訴訟中指出,如果該行政命令得以實施,將對各州及其居民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包括法律地位的不確定性、社會服務體系的壓力增加,以及對公共安全和經濟的潛在負面影響。
這并不是針對移民的問題說的,而是針對美國的聯邦與州的關系,后文會詳細解讀。
加利福尼亞州檢察長羅布·邦塔在聲明中表示,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是“明顯的越權行為”,并強調加州將堅定捍衛憲法賦予的權利。
在各州提起訴訟后不久,西雅圖聯邦法官約翰·考夫諾爾裁定,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明顯違憲”,并發布了為期14天的臨時禁令,阻止該政策的實施。
特朗普政府對此表示不滿,表示要對該裁決提出上訴。
目前,反對特朗普行政命令的人認為其“明顯違憲”、將破壞社會穩定,制造數百萬“無國籍兒童”,給美國社會帶來巨大壓力,影響美國作為“移民國家”的聲譽。
支持的人則認為:“出生公民權”被非法移民濫用,成為“生育旅游”的工具,新政策有助于減少非法移民對美國醫療、教育等資源的消耗。
美國的部分保守派選民長期對移民政策不滿,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提出用行政命令改變“出生公民權”。但鑒于種種法律和政治壓力,他的計劃沒能付諸實施。
在他再次當選后,終于出手了。
特朗普的法律依據是什么呢?
1868年的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核心條款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并受其司法管轄的人,都是美國公民。”
這一立法目的是為了確保南北戰爭后被解放的黑人奴隸及其后代能夠獲得完整的公民權,不再被歧視或剝奪基本權益。
但特朗普團隊提出,憲法修正案中“凡在美國出生的人”不應包括非法移民和短期簽證者所生子女。這也是美國法律界爭議的重點,因此,特朗普主張非法移民不在“司法管轄”的范圍內,所以他們的子女不應享有出生公民權。
但幾十年來,美國最高法院對“出生公民權”的解釋相對明確。例如,1898年的“美國訴黃錦繡案”的判決中,法院裁定:凡在美國出生的人,即使父母不是美國公民,也應自動成為公民。這個判例幾乎奠定了現代出生公民權的法律基礎。
華盛頓州的總檢察長尼克.布朗在周二表示:“他們(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必須遵守美國法律;他們的父母也必須遵守。”
布朗對十四修正案做出了明確解釋,唯一在美國出生且不受美國管轄的人,是外交官的孩子和在美國領土上與美國交戰的外國軍隊所生的孩子。
布朗在一份法庭文件中表示,特朗普的命令將剝奪全國每年約15萬名嬰兒的公民身份,其中華盛頓的4000名嬰兒。
1月23日,美國聯邦法官約翰·考夫諾爾裁定,特朗普試圖終止“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明顯違憲”,并且已發布臨時禁令,阻止該政策的實施。
事實上,特朗普的這次的行政命令除了引發了“出生公民權”這件事本身正確與否的爭論之外,還提出了行政命令權限的問題?
美國總統行政命令的目的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更有效地實施政策,但不能創造新法律,更不能改變憲法規定。
歷史上,總統通過行政命令推動政策的例子很多,但當總統試圖通過行政命令繞開國會或挑戰憲法時,往往會引發憲法危機。
例如,尼克松曾試圖通過行政命令拒絕交出“水門事件”的錄音,但被最高法院裁定違憲;奧巴馬的移民改革行政命令也因超越總統權限而被聯邦法院部分駁回。
特朗普的舉動再次引發對總統權力濫用的擔憂。而前文中提到的,美國各州也很擔心特朗普這種用總統行政命令的任性行為會徹底改變聯邦權與州權之間的平衡。
美國聯邦與州之間的關系是美國政治體制的核心之一。
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保留給各州或人民。”
也就是說:聯邦政府只擁有憲法明確授予的權力,如國防、外交、鑄幣等,而州政府則保留了大量與人民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務的權力,如教育、治安、地方稅收等。
因此,美國的聯邦與州的關系可以看作是雙主權系統,聯邦和州各自獨立,但在某些領域有重疊,會導致沖突。
美國剛成立的時候,聯邦的權力非常有限,美國聯邦權力的擴張其實并不是憲法直接賦予的,而是通過歷史演變,如最高法院的判例和國家遇到危機等逐步實現的。
一般來說,聯邦政府喜歡擴大自身權力,以便在全國推行統一的政策。例如,民權運動期間,聯邦政府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和聯邦法院判例強迫種族隔離的南方州接受平等原則。
這種“聯邦干預州事務”的現象往往以保護“憲法權利”為借口,但也被批評為侵犯州權。
而美國的州政府經常以“憲法第十修正案”為依據反對聯邦政府。例如,許多州挑戰奧巴馬醫改,認為聯邦強迫各州擴大醫療補助是違憲的。
近年來,以民主黨為主導的藍州經常反對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紅州則通過法律挑戰拜登的氣候與疫苗政策。
在槍支管控、大麻合法化、墮胎等問題上,聯邦的法律甚至可能和州的法律完全相反。
盡管存在爭端,聯邦與州之間也緊密合作,尤其是在經濟領域。聯邦會通過財政撥款、補貼等方式影響州的政策方向。
盡管聯邦有很大的權力,但州政府在美國法律體系中仍然保有高度的獨立性,甚至被稱為“社會創新的實驗室”。美國的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憲法體系,州政府往往通過立法創新來推動全美政策改革。
當聯邦和州之間的權力沖突不可調和時,最高法院會成為“最終裁判員”。2020年,“加州訴特朗普案”中,多個州聯合起訴特朗普,將其對移民庇護州的制裁政策判定為違憲。
這場圍繞“出生公民權”的爭端,體現了美國聯邦制下,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復雜的權力平衡。各州通過聯合訴訟,展示了它們在維護憲法原則和保護居民權利方面的決心。
這場爭議,不僅關乎移民政策,更深刻地反映了美國憲法對權力的限制,以及各權力機構之間的微妙平衡,將成為美國三權分立運行的一次重要檢驗。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場博弈都將成為美國憲政史上的重要一章。
推薦閱讀:為停止俄烏戰爭,特朗普向普京喊話
加微信,防失聯
朋友圈里有廣告,介意的請慎重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