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如皋有一座氣勢恢宏的紅十四軍紀念館,立面造型,如同一面旗幟,金黃館名,鐫刻在外墻上方,館名的下方,是顆碩大的鮮紅五角星,象征著紅軍,兩只底角,被藝術化拉長,延伸到大門兩側,上面的三角顯得格外的端莊,給我強烈的視覺沖擊。在紀念館的北側,有許多的紅軍浮雕和主要領導人的塑像。
進入紅十四軍紀念館大廳,大廳的正中央,站立著紅十四軍的主要指揮員,根據上面的文字介紹,站立在中間的那一位,穿著風衣的是軍長何昆,軍長何昆目光炯炯,衣角隨風輕擺,好似將揮戈躍馬,馳騁疆場,其中,站立在東端的第三位,便是紅十四軍第一師政委黎昌圣。
紅十四軍,是江蘇省境內唯一一支正規紅軍隊伍。當年,馳騁蘇中8縣,歷經大小戰斗近百次。紅軍主力2000多人,赤衛隊數萬人,不屈不撓斗爭了7個多月, 在游擊區內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革命游擊戰爭。中心根據地約120平方公里,被列為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
紅十四軍軍長何昆,又寫作何坤,原名德晟,字克信,化名李維森,湖南永興人。1898年9月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幼年讀私塾,做店員,習武強身。1925年,他入黃埔軍校第四期預科學習,隨后加入了組織,并參加廣州、湘南起義,在他的老家永興培訓農民自衛軍,擴建永興九區獨立團,因取得突出成績,被組織派往蘇北通海、如皋地區籌建紅十四軍,正式組建后何昆任軍長兼第一師師長,黎昌圣擔任師政委。
紅十四軍第一師政委黎昌圣,又名黎時中,四川達縣張家鄉人,其父親黎蘊生早年參加同盟會,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幼年就萌發了同情革命的思想感情,后考入江蘇南通學院農科,他創辦會刊,經常在會刊上發表思想評論,抨擊腐惡,痛陳時弊,探討問題。因思想先進便加入了組織,并擔任特委秘書職務。后來,江蘇組建紅十四軍,他受上級領導委派,他前往如皋,與軍長何昆一起籌建紅十四軍,擔任第一師政委。
紅十四軍組建之后,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權,讓窮人翻身過上好日子,建軍初期,雖然槍炮很少,紅軍戰士大多使用棍子、大刀、鐵叉、洋油桶、自制木炮。武器簡陋、條件艱苦,卻擋不住工農群眾昂揚的斗志、奪取勝利的決心,建軍后第一個硬仗,軍長何昆決定攻打老戶莊,要給了敵人一個下馬威。
老戶莊是如皋的重要戰略據點,由大地主張符秋盤踞,駐有敵保衛團團部、縣警察九分隊和省保安隊一個中隊,深溝高壘,易守難攻。當時,軍長何坤率二支隊及赤衛軍,兵分三路進攻。守敵防衛火力甚猛,渡河受阻。何坤下令出動突擊隊,從東路強攻。眼看莊內守敵陣腳已亂,沒有想到的是吳窯的警察隊從背后突襲過來,如皋、石莊、馬坪、劉渡的敵援軍亦已抵達。
此時,軍長何昆、師政委黎昌圣見情況緊急,親率兵力從東西兩面進攻,并親臨第一線帶領戰士們發起沖鋒,迅速占領了莊東面的曬谷場。但碉堡里的地主武裝拼命用重機槍掃射,部隊受阻。何坤當即用手提式機槍對準炮樓槍眼猛烈掃射,消滅了這個火力點,并趁機高呼:“同志們,沖??!”戰士們見軍長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士氣頓時大振,立即向院內沖鋒。他在勝利之際,他不幸胸部中彈,紅軍腹背受敵,只得撤出戰斗。何昆被戰士們抬至橫埭時,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32歲。師政委黎昌圣身先士卒,英勇沖殺,也不幸腿部負傷。
師政委黎昌圣不顧受傷的身體,指揮人員安葬好軍長,如今,掩映在如皋市磨頭鎮老戶村幢幢民居、蔥郁田野的深處,何昆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在紅十四軍老戶莊戰斗遺址上。滿目綠意,為這座莊嚴肅穆的陵園平添了幾分生機。一位工作人員手握朱紅油漆筆,一筆一劃描摹著革命先烈的碑文,認真且虔誠。
黎昌圣負傷后,組織上送他去上海,一邊治療,一邊負責籌建“紅十四軍駐滬辦事處“。辦事處成立后黎昌圣任主任。辦事處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承擔著部隊聯絡、購買武器、收治傷員等任務,在如泰地區活動的紅十四軍第二支隊正式改編為第一師,黎昌圣返回江北任一師政委。不幸的是后來紅十四軍失敗,黎昌圣因身份暴露,被組織派回老家從事地下工作。
黎昌圣回到四川老家之后,先是在達縣中學和翠屏師范教書,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地下斗爭。此時,正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黎昌圣與廣大組織成員,團結學校廣大師生,聯合工商各界,在達縣城區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反日群眾運動。后達縣城區成立特別支部,黎昌圣任特支組織委員,負責城郊農民運動和宣傳工作。他作風樸實,在朝夕相處中與廣大農民建立深厚的友誼,深得群眾愛戴,城郊農運工作搞得轟轟烈烈。
正在這個時候,紅四方面軍來到達縣,并組織攻城,黎昌圣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召集和指揮西線游擊隊配合紅軍作戰,里應外全,一舉拿下達縣城。紅軍進城后,立即成立達縣蘇維埃政權,黎昌圣被任命為縣蘇領導成員,他在紅軍奪取縣城,對新政權的成立和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就在黎昌圣各項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時候,1933年11月,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召集各省、及縣蘇領導在宣漢雙河場開會,在這次會議上,張國燾對與會人員實行所謂的“審查”,搞“整肅”。提出主要針對三種人:一是從白軍中過來的,不論是起義、投誠的還是被俘的,不論有無反革命活動,要審查;二是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不論表現如何,要審查;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凡是讀過幾年書的,也要審查。
曾任紅十四軍第一師政委、時任達縣蘇組織部長的黎昌圣,他自己根正苗紅,革命堅決,在所謂的審查會上順利過關。但是他看到一些朝夕相處、久經考驗的老同志,老戰友,卻在革命陣營中橫遭迫害。
黎昌圣看到這種“唯成分論”,而且亂抓人亂定罪,不由得義憤填膺,當即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冤屈的同志辯護。他理直氣壯地說:我在江蘇南通農科學院讀書時,曾經被敵人逮捕,并進蘇州監獄4個月,敵人十分恨我,稱我在獄中斗爭是“至為險惡”,卻找不到從事革命工作的證據,不敢定罪,只好把我放了。我們是革命的隊伍,更要注重證據,千萬不能冤枉革命同志,內耗革命力量。
本來,按理說師政委黎昌圣說的話有理有節有據,其仗義執言的勇氣令大家肅然起敬, 張國燾等人無力反駁其言論,然而,不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改變路線,而是根本聽不進不同意見,并對提出過不同意見的人進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對他恨之入骨,但又不敢公然鎮壓這位師政委和組織干部,便在會后予以秘密逮捕,并以“投機分子”的罪名,在一個蒼茫的黑夜遭到處決,1933年11月犧牲于達州宣漢雙河場,時年29歲。
歷史終究會去偽存真,英雄人物終究會永垂青史。這位投筆從戎馳騁沙場26歲任紅軍師政委黎昌圣,為了真理出生入死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幸好,他留給我們催人奮進的作品。黎昌圣文思敏捷,能說善辯,筆力鋒銳,他寫有一首題為《自由鳥》的新詩:
打得我好苦!打翻了我的舊巢,淋濕了美麗的衣裳。振著翅風,
奮著勇氣,再也找不著棲身的枝兒安息!轉瞬風雨停定,那和煦的陽光,
從稀薄的云霞中射出,照著那鮮綠的嫩葉,我的自然衫,被可愛的陽光曝干了。
那時間——乘著狂風,任我飛得海盡山窮,把身體上一絲一片的羽毛,吹散在自由的空中。
這首充滿激情的詩直陳胸臆、情感飽滿,情動而辭發;又平中見奇、內容深刻,讓人沉思而深省,抒發了黎昌圣向往自由、無私無畏、獻身革命的情懷,可惜因仗義執言英年早逝,令無數后人敬仰和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