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福建人張義方流落河南,后面竟然成了中牟縣首富,他的發家據說是遇見一位貴人。
一:救命星貨鋪
福建之地,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在農耕社會,普通百姓生存尤為艱難。
張義方年輕的時候,就跟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一般,從福建遠赴河南中牟縣,欲尋訪自己做生意的親戚,學做買賣混個營生,這也是閩商為何遍布天下的緣由。
然而世事難料,待他抵達之時,親戚早已搬遷至別處,不知去向。欲要回家,中間隔著千山萬水,況且,回到家就能有活路不成?
日子一天天過去,隨著盤纏耗盡,生活開始陷入絕境。張義方咬咬牙,將自己的衣物行囊全部變賣了,換得一萬多文錢。憑借這筆錢,他在市集中開了一家小小的星貨鋪。
所謂星貨鋪,就是古時的便利店、小超市。
《李濟翁資暇集》中說,之所以叫星貨鋪,乃是因為店內貨物琳瑯滿目、羅列繁雜,猶如暗夜繁星也。
門面雖小,卻足以遮風擋雨,利潤雖薄,總不至于流落街頭。
二:老鄉見老鄉
某日,店里進來位五十余歲的客人。
此人自稱姓梁,操著閩地鄉音。張義方又驚又喜,攀談之下,果然都是福建老鄉,兩家離地還不遠。
此后,二人時常往來,時敘桑梓之情,關系愈發親近。
時日一久,梁老鄉見他為人忠厚老實,便有心幫他一把,于是問道:
“你經營這星貨鋪,整日忙忙碌碌,所獲不過蠅頭小利,怎能維持長久生計?不知你在福建時,曾從事何種營生?”
張義方長嘆一聲,回道:“我在老家曾在藥鋪里當過學徒,前后也有好幾年。”
梁老鄉眼睛一亮,接著說:“既然如此,那你開一家藥鋪賣藥,不比這星貨鋪強多了?”
張義方聽后,雖覺有理,卻面露難色,嘆道:“您說得在理,只是開藥鋪門檻太高,我苦于沒有足夠的本錢。”
梁老鄉爽朗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錢的事都交給我,你只管負責經營。咱們一同開家藥鋪,往后若有盈利,咱們平分。”
這可不是筆小數目,張義方聽罷一笑而已。
三:天使投資人
沒想到第二日,梁老鄉竟然再次登門,拿出上千兩銀子擺在桌上,把張義方看得目瞪口呆。
說完沒幾句,梁老鄉轉身離店,對他道:
“藥鋪的事就拜托你了,我如今有事要回福建,他日咱們再相見。”
張義方心中又是感激,又是震撼,一時竟然作聲不得,只是默默看著他離去。
因為這筆雄厚的啟動資金,張義方在中牟縣順利開起了藥鋪。
后面,憑借他當學徒時刻苦勤學的藥理知識,以及童叟無欺的待客之道,前來買藥的人絡繹不絕,門檻都快被踏破了,藥鋪生意十分紅火,利潤豐厚,達到了三倍之多。
不僅如此,張義方為人還極其細致,哪怕是一文錢的交易,也必定詳細記錄在冊。每到年終結算之時,他都將利潤一分為二,心中默念:“這家藥鋪是我與梁君共有的。”
然而,時光流逝,一年又一年,那位天使投資人梁老鄉卻始終沒有再出現。
十年后,已成一方富商的張義方,決定回福建老家一趟。一來衣錦還鄉,將父母接過來享福;二來,他要找到梁老鄉,奉上他應得的投資回報。
回到福建后,他四處打聽,可終究還是沒能尋到那位梁老鄉的蹤跡。如此幾個月后,無奈之下,張義方只能失望而歸。
四:中牟大善人
回到中牟后,他常常感嘆:“我該如何報答梁君的大恩大德啊?”
經過深思熟慮,張義方決定,每年都將梁君應得的那份利潤,單獨儲存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在藥鋪門口張貼告示,表明自己要大行善舉。
自此,但凡有人生病,他免費送藥;有人不幸離世,他出資幫忙料理后事;遇到饑寒交迫之人,他慷慨地提供衣食。每逢大災之年,他更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就這樣,張義方堅持行善數十年,從未有過一絲懈怠,成為中牟縣有口皆碑的張大善人。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他的善舉口碑,張義方經營的藥鋪生意反而越來越紅火,分店幾乎開遍河南全省。其家富裕昌盛,稱得上中牟首富。
再后來,他的兒子還考中同治元年的進士,進入翰林院為官。眼看張家榮華富貴,烈火烹油,鄉人卻無人眼熱,紛紛歡喜贊嘆,這是張家多年來行善積德所獲的福報呀。
只是那位神秘的梁老鄉,自那日離去后便如人間蒸發一般,究竟發生了什么,自然也無人知曉了。
如果你喜歡古代志怪故事,敬請關注:野狐奇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