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流轉間又是一年新春將至。每當這個時刻,心中總會涌動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對家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牽掛,也是對那份獨特“年味兒”的深深眷戀。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咱東北人念念不忘的“年味兒”呢?是孩子們攥在手心里的壓歲錢?還是媽媽反復揉捏終于成型的粘豆包?是門外時不時響起的二踢腳?還是灶臺上那鍋咕嘟咕嘟的酸菜燉血腸?是的,這些都是,“年味兒”就像空氣中彌散著的那一份煙火氣,夾雜著歡笑與淚水,裹挾著溫暖與浪漫,或甜、或香、或醉,或醒,想起來就讓人覺得踏實,說起來就給人幸福的感受。
當然,在每個遼寧人的心中,這“年味兒”里,絕不能少了一臺熱鬧的《遼視春晚》。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臺晚會就約定俗成地被許多人認作是過年時的保留節(jié)目,成了在穿新衣、貼對聯(lián)、放鞭炮、包餃子之外的又一種群體行為。當“今夜向北方”的歌聲響起,太多的驕傲與自豪、歡笑與感動,就在這一刻涌上心頭,讓人在“明年春來再相邀”的期許中,對新一年的憧憬又多了一分。
走進《遼視春晚》,就像走進了兒時的夢。舞臺上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經典的節(jié)目,如同一串串珍珠,串聯(lián)起我們與家的記憶,也連接著我們和過去的時光。大碴子味也好,海蠣子味也罷,當熟悉的鄉(xiāng)音在耳邊響起,每一個節(jié)目都成了一封形態(tài)各異的家書,表達著我們對家的思念,也傳遞著家中親人對我們的守望。
是的,尤其是那些離家在外的游子,看《遼視春晚》,就是在歡笑與感動中找回“年味兒”的過程,親切、自然、妥貼、暖心……在這一刻,無論你身處何地,總是會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一瞬間就仿佛回到了滿是愛與溫暖的家鄉(xiāng),沒了孤單,也不再迷茫,因為家就是我們始終如一的后盾,和永不消逝的港灣。
四十載光陰荏苒,我們從那個守在電視機前等著看節(jié)目的孩子,成長為可以直面一切風雨的成人。而《遼視春晚》卻始終在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著這片土地上的一個個故事,也融入一幀幀平凡的生活片段,再用一次次的溫暖人心的表演,讓每個步履匆忙的趕路人都有照亮前程的星光,和快步向前的力量。
四十年白駒過隙,我們依舊會因為某個節(jié)目捧腹大笑,還是會因為某個場景熱淚盈眶。在這個舞臺上,變的是嘉賓的面孔和故事的內容,不變的卻是始終如一的那份“陪伴”。當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看節(jié)目邊嗑著瓜子聊著天,一年到頭的疲憊與煩惱也在這時得到了開解,滿眼滿心裝著的都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期盼。
于是乎,這所謂的“年味兒”也變得不再抽象,而是化作無數(shù)個可親可感的瞬間,直至成為記憶中難以被擦去的永恒畫面,心安定了,一切也就都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