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Festival
蛇年大吉|巳巳如意
各地的少數民族春節的習俗別具一格
充滿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跟著山地君探索山地少數民族的獨特民俗
一起感受那份來自山間的濃濃年味
侗族:歡慶“打侗年”
在貴州省和湖南省的部分地區,侗族同胞會在春節期間舉行一種叫做“打侗年”或“蘆笙會”的活動。這種活動類似于漢族的團拜,但更加歡樂和熱烈。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手持蘆笙,在村寨廣場上載歌載舞,通過音樂和舞蹈來表達對新年的祝福。(侗族蘆笙會 吳丹/攝)
傈僳族:闊時節祈福,青松枝葉迎新年
“闊時”是傈僳語的譯音,意為“歲首”。闊時節是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新年。節日前,傈僳人家宰豬殺羊,釀制水酒,做好玉米粑粑,互相饋贈。節日這天早上,各家各戶爭先采來青松枝葉,鋪撒屋中,插在門口,以示吉祥。人們身穿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舉行除舊迎新的儀式。闊時節上,傈僳族同胞載歌載舞,歡慶節日,那歡聲笑語在山谷間回蕩。(圖源:“文明雜志”微信公眾號)
壯族:新年舞龍,特大粽子慶團圓
壯族的新年從正月初一至十五,熱鬧非凡。除夕晚上,壯族各家在堂屋祖先牌位前設供桌,祭祀祖先。到了十五,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廣西上思縣的壯族群眾,每年從大年初一到十五,都用竹篾、鐵絲、布匹等扎成舞龍,龍身內裝有燈燭,也稱“龍燈”或“火龍”,在村寨間游走,為新年增添了無盡的歡樂。(圖源:“文明雜志”微信公眾號)
土家族:過趕年,雞罩捕魚迎吉祥
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即臘月二十九(月小為臘月二十八),因此叫做“過趕年”。過年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把屋內外打掃得干干凈凈,貼上春聯,吃團年飯,放爆竹。晚上,一家人坐在火坑旁烤大火、守歲。零點時候,各家又要燃放爆竹,稱作“出天行”。湖南省張家界市的土家族,在過年時還有雞罩捕魚的傳統習俗,雞罩寓意“好兆頭”,魚則代表“年年有余”,為新的一年帶來了美好的祝愿。(圖源:“銅仁文旅”微信公眾號)
布朗族:春節托球樂融融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春節期間他們會開展一種叫“托球”的活動。參與者圍成一個圓圈,一人先將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輕輕拋向空中,然后大家依次用手心接住并再次拋出。如果有人未能成功接住小球,則需要當場唱一首歌作為懲罰。這項活動既考驗了參與者的技巧,也增加了節日的趣味性。(圖源:“臨視傳媒社”微信公眾號)
畬族:魚燈點亮新春
安徽省黃山腳下的古村落,當地的一些畬族村莊,會在春節期間舉行“祭灶神”儀式,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畬族婦女們會精心制作精美的魚燈,并在夜幕降臨時進行巡游表演,寓意著“年年有余”。此外,畬族人還會跳起歡快的舞龍舞獅,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抹溫暖的色彩。(圖源:“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
納西族:祭祖跳火塘祈吉祥
納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麗江市及其周邊地區。春節期間,納西人家會帶上各種祭品前往祖先墓地進行祭祀活動。大年初一到初三期間,人們會在山上為祖先掃墓,并舉行一系列祈福儀式。此外,納西族還有一種名為“跳火塘”的傳統習俗,村民們圍繞著燃燒的篝火跳舞,以驅邪避災,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圖源:“東巴書院”微信公眾號)
土族:納頓節展風情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土族人在春節期間會舉辦一種叫做“納頓節”的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包含了豐富的歌舞表演、體育競賽等內容,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輪子秋”,這是一種結合了雜技元素的傳統舞蹈,展現了土族人民勇敢無畏的精神風貌。(圖源:海東市文體旅游廣電局)
這些獨特的慶祝方式,傳承著千年的文化與傳統。是否感覺到濃濃年味了呢?
本文由國際山地旅游聯盟“兩微一網”綜合整理
圖源網絡僅供分享如侵刪,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審:張雯雯
二審:鮑港
三審:張翼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