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還期待過年嗎?
當我們離童年的那個自己越遠,越會覺得現在過年好像“沒意思”了:那時候對新年的期待,往往充滿了對紅包、新衣和豐盛年貨、年夜飯的憧憬,還有那與家人團聚的快樂時刻。
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過年可能只意味著忙碌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是一年到頭難得與家人見面的機會。過年的意義發生了變化,那些“傳統”似乎也悄悄地走遠了。
是真的很懷念那時候!
所以當拿到阿谷(梁燕妮)老師的新書《中國傳統節日圖譜》之后,數藝君的確有種想哭的沖動——因為她畫出了數藝君心中春節真正的樣子。
記憶里的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除夕
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生性兇殘,每逢年關晚上就四處活動。天亮之后就會回到山林躲起來,所以天一黑,人們都把門鎖好,把牲畜圈好,掛起燈籠,圍在火邊閑聊直到天亮。這種習俗后來逐漸演變成除夕守歲的習慣。
正月初一
在正月初一的早晨,人們打開大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這被稱為開門爆竹。爆竹聲后,紅色的紙屑鋪滿地面,這滿地的碎紅有個好聽的名字——滿地紅,它承載著人們在新的一年里紅紅火火、順順利利的美好希冀。
正月初一清晨,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裳,后輩們恭恭敬敬地向長輩們磕頭拜年,祝愿長輩們健康長壽,通常后輩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同輩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見面也要相互施禮,互相祝賀新年如意。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女兒們攜夫婿及子女一同回到娘家,還要把事先準備的各種精致的糕點等吃食作為年禮分送給鄰里鄉親。
正月初五
人們在正月初五一大早就開始焚香燃燭,敲鑼打鼓,放爆竹,擺貢品,迎接財神。從古至今,人們求財的心愿都是一樣的。財神作為傳說中掌管世間財源的神明,自然深受人們的喜歡,因此“拜財神”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店鋪陸續開始開門營業。商家放鞭炮,舞獅游街,熱熱鬧鬧地開門做生意。老板和伙計們還會在店里猛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讓店里響聲一片,動靜越大,寓意新的一年生意越紅火。
記得那時候大人們常說正月初六之前不能打掃衛生、倒垃圾,因為會把過年是接到家里的“服氣”給倒掉。所以屋前放鞭炮留下來的紙屑會一直在那兒留著,滿地的紅色讓年味更為濃厚。
等到初六那天,“福氣”就會變成“窮氣”,這時就要及時清掃垃圾,把“窮氣”送走,來年才會變得富足。
正月初八
到了初八,吃好了也玩夠了,該走的親戚也走得差不多了,人們開始收心,著手地里的農活,打工的人也該出門找活干了。商鋪老板則要準備給店里的伙計發紅包,正式打開大門做生意。
簡直和回憶中的春節一模一樣!
阿谷老師作品真的充滿生活氣息,各種小插畫太有趣了!雖然服飾和環境完全不一樣,但就感覺那就是自己的小時候,也是自己過年的時候會做的事情。
阿谷老師太棒了??!
書中除了春節,還介紹了元宵節、花朝節、清明節等其他15個傳統節日與習俗。
老師用精美的插畫來表現各個節日的習俗,生動地還原了人們歡度節日的情形。
還會用漫畫的形式來介紹節日以及相關習俗的來源,以簡練的故事幫助我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就算把對話臺詞都去掉,讀者也能完全看明白發生了什么,因為畫得太好了!場景、人物、關鍵元素和細節,每一處都刻畫得非常細致。
阿谷老師的畫有種魔力,明明是沒有見過的場景,但就是能夠一下子吸引我們的眼球,從而引發內心深處的共鳴。
因為這種美和意境,是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是受傳統文化熏陶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喜愛。
光是看這些精美的插畫就是一種莫大的視覺享受!再加上漫話小劇場、習俗介紹等大量內容,一旦開始讀就根本停不下來!
還有許多超長拉頁設計,讓讀者可以沉浸式地融入到各個傳統節日的習俗與場景里去。
阿谷老師的畫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是為了引導讀者回到到生活中去。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對傳統節日以及習俗感興趣大朋友,這本書都非常合適閱讀。
因為這些傳統習俗不僅僅是節日的點綴,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為連接個人與社會、傳承文化價值的重要紐帶。無論時代如何改變,這些習俗所承載的意義和情感,依然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醒著我們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并傳承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明天晚上就是除夕了,提前給大家拜個年,祝每一位朋友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