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號稱東瀛寶馬。但是當寶馬本馬都開始自顧不暇,東瀛的“寶馬”更是進退失據。
近日,長安馬自達的一則銷量數據引發熱議。1月1日,長安馬自達官微公布2024年銷量同比增長8%,增速領跑行業。然而,僅三天后,長安汽車的官方數據卻顯示其全年銷量同比下降14.69%。
對此,馬自達的解釋是,兩組數據均正確,差異源于統計方式不同:長安集團統計的是批售數據,而長安馬自達官微公布的為零售數據。
表面上看,這種解釋沒什么問題。但是在實際上,這種統計手法到底是怎么回事,誰都能知道是怎么回事。
這不是一段繞口令,而是我們也得理解長安馬自達那份求生的欲望——銷量實在沒什么看頭,而一份看上去“漂亮”的數據,更能提振大家對品牌的信心。
作為合資中少有的“堅挺派”,馬自達這些年雖然銷量不靠前,但也憑借著成熟的燃油技術,獲得了不少“忠粉”。
此次“陰陽銷量”一出,馬自達的品牌形象不升反降,失去了不少用戶信任。不少網友開始質疑,馬自達是不是翻身無望了?
其實,深陷銷量“羅生門”,只是顯示馬自達困境的表征之一。其實早在前幾年,馬自達的銷量已經不太行了。
回顧過去幾年,長安馬自達的銷量呈現持續下跌的趨勢。自2017年在華銷量首次突破30萬輛后,馬自達銷量便逐年下滑。
2018年,馬自達全年在華銷量下滑至27.2萬輛,同比下滑12%。2019年,馬自達全年在華銷量跌至22.78萬輛,僅完成全年銷量目標的84.3%。
在2020年,馬自達全年在華銷量為21.46萬輛。2021年8月,一汽馬自達宣布退出歷史舞臺。至此,馬自達在中國市場只剩下長安馬自達一家合資企業。
去年,長安馬自達在華累計銷量僅為8.86萬輛,相比巔峰時期的30萬輛,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這也是其在中國市場連續第六年銷量下滑。
即便馬自達嘗試降價換量,部分車型降價高達7萬元,但效果依舊不大。
馬自達(中國)高層曾不止一次對外表示,馬自達不會跟風進行降價促銷。如今的做法,明顯偏離了馬自達一貫堅持的“價值營銷”理念。
理念的偏離,也讓馬自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再次降低。2024年6月,長安馬自達銷量僅為5535輛,同比下降25.31%。這一數據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并且沒能實現長安馬自達通過降價促銷提振銷量的初衷。
而之所以會是如此結果,與馬自達在新能源時代下的表現也有著很大的關系。進入新能源時代,馬自達開始力不從心,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始終不能走進用戶的內心。
比如,馬自達打造的擁有中國血統的馬自達EZ-6,在當時備受品牌關注。長安馬自達執行副總裁鄧智濤曾表示,“EZ-6的定價策略極具競爭力,以A級車的價格提供了B級車的豪華體驗。”
雖然渲染的不錯,但其上市之后并未獲得多好的市場反饋。我們從數據上可以得到直接印證,2024年12月乘用車零售數據顯示,馬自達EZ-6在2024年12月僅售出1017輛,較2024年11月售出2445輛的表現出現腰斬,在所處細分市場排名滑至第19名,這個名次也是一言難盡。
那么,誕生于長安EPA平臺,備受品牌關注的馬自達EZ-6,到底為什么沒有拿到“高分”呢?
說白了,還是因為這款代表品牌新能源態度的新車,并沒有拿出真正的誠意來。實際上,這款車一開始就有很大的爭議,關于其外觀借鑒過多的傳言持續不斷。
更有網友指出,馬自達EZ-6雖然延續了馬自達的“魂動”設計理念,但細節處理上卻與長安深藍SL03高度相似,甚至被質疑為“換殼”產品。
設計上缺乏創新,大大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馬自達EZ-6在產品質量上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有車主反映,該車型在行駛過程中存在異響、動力響應不靈敏等問題。此外,其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也存在誤檢測的情況,給行車安全帶來了隱患。
種種問題說明,面對新能源時代,長安馬自達在研發和創新上并沒有完全準備好,很難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個性化、差異化的高要求。
如今,合資品牌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誰都無法獨善其身。這次的“陰陽銷量”風波,從側面說明了馬自達在銷量上的力不從心。對于二線偏后的馬自達來說,在加速電動化的同時,其實也應該繼續發揮燃油優勢,像不少傳統車企那樣“兩條腿”走路,或許才更利于其在中國市場立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