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走入婚姻的時候心中往往懷有美好的期待,可現實中的親密關系并非總是溫暖與親密的代名詞。許多時候,夫妻關系中的傷害并不以尖銳的沖突呈現,而是化為無聲的沉默,冷淡的態度,又或者無形的疏離。
時常有人在看完文章后向我留言:老師,你說的道理都很對,我也很想照著做,但不管我做什么對方都不吭聲,只會施行冷暴力,遇到這樣的伴侶,我還能怎么辦?
你要說的不是逼著對方講話,而是搞清楚對方為什么不和你說話。
聽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嚷了:是ta故意不理我,憑什么還要我去理解冷暴力對我的人?ta肯定就是成心不讓我好過,想要虐待我、控制我,ta心理有毛病!
我能夠理解,冷暴力帶來的情感上的忽視一定讓你感到焦慮不安、自我懷疑,在忍受了長久的折磨之后,你的內心燃起了熊熊怒火,想要報復冷暴力你的另一半,還想用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來一番冷戰,讓對方好好嘗嘗你吃過的苦頭。
但是,同樣一種表現背后可能隱藏著不同的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也就需要不同的方法來應對。好比同樣是咳嗽,表面的癥狀看起來一模一樣,發病的原因卻可能千奇百怪,有的是真菌或者病毒感染引發的呼吸道疾病,有的是心血管病變引發的肺水腫,有的是中樞神經因素引發的咳嗽反射,甚至還可能是嚴重心理問題引發的心因性咳嗽……如果不搞清楚病因對癥下藥,這病不僅治不好,還可能把病人折騰得死去活來。
而你和習慣冷暴力的另一半所組成的關系,就像是一個生病的“病人”,如果亂來一氣,你在其中也無法獨善其身,而是會和對方一起被這段病態的關系所消耗。
既然你問的是對冷暴力該怎么辦,你所想要的還是調整改善這段婚姻關系的方向,那么你就需要更準確的識別你所面對的冷暴力背后的動機類型,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從冷暴力背后的心理動機來看,我們可以將婚姻中的冷暴力者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防御型:冷暴力為了自我保護
防御型冷暴力者表面上看起來油鹽不進,死豬不怕開水燙似的什么也不在乎,其實他們所害怕的正是沖突本身,所以才會用沉默來逃避,用冷硬的外殼來遮掩自己脆弱的內心。
他們將冷暴力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核心動機是自我保護。
這一類冷暴力者多半有一個動蕩的童年,他們經常目睹父母間激烈的爭吵乃至于家庭暴力,爸媽可能吃飯吃著就摔了碗,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還要膽戰心驚的聽著外面的動靜,不知道該沖出去保護處于弱勢的母親,還是該縮在黑暗的臥室里假裝對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久而久之,他們就在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印象:夫妻之間的沖突危險且不可控,一定會愈演愈烈直到兩人拳腳相加,如果維持不了兩人之間那岌岌可危的和平,就一定會招致極大的痛苦……于是他們表現得對負面評價極度敏感,伴侶尚未表達不滿,這一類人就會嗅到空氣中隱約存在的火藥味,然后像童年時那樣在腦內把自己縮成一小團,祈禱一切趕快過去。
他們的理解是:兩個人都很生氣才會面對面吵架,只要我保持沉默,我們就吵不起來,就不會有任何人受到傷害。
防御型冷暴力者把這種反應視為保護自己的方式,卻忽略了這種模式和吵架一樣會傷害自己的另一半。
這種時候想要擊破他們的防御“龜殼”,你就需要參考“太陽與北風”的戰略:太陽和北風打賭誰能脫下行人的衣服,寒風吹得越猛烈,行人反而把衣服裹得越緊;太陽把溫暖的陽光灑向行人,反而讓人主動脫下了衣服。
同理,想要用吼叫、爭執只說服防御型冷暴力者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他們在恐懼中把心里的墻壁越加越厚。關鍵在于在關系里創造一個安全無威脅的環境,讓他們感到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會受到攻擊。當足夠多的正向溝通體驗覆蓋了他們童年中創傷的記憶時,這一類人才會打開心扉,不再使用冷暴力來自我防御。
你可以用溫和的語氣和穩定情緒創造安全感,讓對方意識到有分歧并不一定意味著威脅,爭辯可以是交換意見而不是相互攻擊。
你也可以注意提出具體的問題,而不要籠統指責,用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現在感覺怎么樣?”而不是逼問對方,“為什么你總是在我面前掛著臉,好像我欠了你八百萬?”
當對方開始表達的時候,也要避免打斷或者反駁,而是用認真傾聽給予積極的回應。
防御型冷暴力者需要一段時間來體會到溝通帶來的安全感,所以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因為一時達不到溝通目標而泄氣,這只會適得其反,甚至可能前功盡棄。
控制型:冷暴力為了掌控權力
控制型冷暴力者更接近大家心中“惡人”的印象,他們使用冷暴力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想要以此在關系中占據優勢和主動權。冷漠是他們的武器,用來懲罰、操縱對方,以達到最終的目的——支配。
他們享受冷暴力帶來的權力感,看著另一半因為他們的疏離而焦慮不安,只能哭著懇求他們開口說話、施舍只言片語,這一類人便會在心中感到滿足。
控制性冷暴力者的成長環境通常也充滿了權力不平等,例如一個專制型家庭或父母一方控制欲極強。如果孩子在童年里總是被剝奪表達真實情感的權利,比如父母從來不聽孩子說話、在孩子表達時總是打斷或者禁止ta說出真實想法,這樣的個體就可能發展出在親密關系里控制他人的傾向,來試圖在成年后的關系中獲得掌控感,以彌補早期生活中的無力感。
尤其是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克制情感被視為成熟且強大的標志,進一步促進了他們用冷漠來維持自己象征性的“權威”和“理智”,是只會在伴侶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將其貶斥為“幼稚”、“沖動”、“控制不了情緒”等等。
面對控制型冷暴力者,你就不能一味忍讓妥協了,因為他們的冷暴力實質上是一種權力博弈,用于維持自己在關系中的主導地位。不必再自我懷疑,你需要認清自己不應該為婚姻中的全部沖突負責,承認你所愛過的人性格中顯露出了對你自己有威脅的部分。
你可以拒絕接受對方的控制和貶低,明確表達自己的底線和需求:“作為伴侶,你有義務認真傾聽我的感受,你的冷暴力行為是錯誤的?!?/p>
同時你也需要增強自身的自信感和獨立性,從夫妻關系之外獲取支持系統,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避免自己在婚姻中孤立無援。
匱乏型:冷暴力源于情感缺失
匱乏型冷暴力者既不是出于恐懼,也不是有意要傷害你,而是缺乏表達情感的能力。他們就像一個空空如也的罐子,里面盛滿了無形無色的空氣,但當你想把罐子里的東西倒出來時,卻又發現好像什么都沒有。
情緒識別和表達是個體社交活動中必備的能力,能否正確識別他人和描述自我情緒對個體的親密關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類人卻無法感知和表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這種功能缺失被稱為述情障礙(alexithymia)。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被蒙上了一層白布,他們能隱隱約約看到透出來的色彩,卻分辨不出那具體是什么。
有述情障礙的人并非感受不到情緒,而是無力辨明自己的感覺。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一直感覺不舒服,但說不出來是傷心生氣還是害怕,別人問了也只會回答“沒事”;他們也無法根據伴侶的情緒信號做出相應的反應,另一半因為他們的冷暴力而傷心難過甚至哭泣,他們只能僵硬地站在一邊,不知道應該說什么做什么……沒有情緒的分類,我們無法理解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不知道是什么導致了自己所遭遇的體驗,更無法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他人。
匱乏型冷暴力者內心沒有被自己認知和表達的情緒混作一團,最后成了一片空白,在伴侶看來就是一堵冷冰冰的白墻。這一類人很可能在一個不鼓勵情感表達,或者被父母所忽視的環境中長大,因為從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的感情功能未曾發育,幾乎是癱瘓的。強迫他們開口和你說話甚至吵架,就像逼一個輪椅上的人跑步一樣,屬于是揠苗助長。
不過好消息是,述情障礙并不是心理上的不治之癥,識別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與復健來得到提升。
這也需要你具備耐心與接納的心態,理解匱乏型冷暴力者不是故意逃避責任,不要輕易指責或者評判他們“冷漠”,“不關心我”。
在與他們溝通時,最好使用明確直接的溝通方式,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期望,“我感到傷心/生氣/被冒犯……”比“你這個人怎么總是這樣!”更能讓對方懂得你的想法。你還可以提供具體的情感詞匯,幫助對方學習不同的情緒體驗,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細致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你現在感覺是緊張,焦慮,還是有一點點興奮?”,“你是失望,還是對此覺得遺憾?”
另外也要注意,成年人的行為畢竟維持了很多年,指望他們突然開竅,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只會給人帶來壓力,也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個人空間去探索自己的情緒世界。
說了這么多,我猜有人會質問:我才是冷暴力的受害者,憑什么要求我去幫助加害者,理解ta的心情?這是不是有點倒反天罡?
其實這正是冷暴力中最容易踩進去的陷阱:誘使受害者以同樣的冷漠回應,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來獲得一時的內心平衡,然而這樣的回應方式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進一步加深雙方之間的隔閡,最后形成惡性循環。
積極尋求改變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守護你自己的生活,每一次努力都是你對自己的肯定,都是你在向自己強調:“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strong>
在冷暴力的困境之中,不要讓憤怒和失望蒙蔽了你的雙眼,唯有跳出冷暴力的陷阱,你才能收獲屬于彼此的溫暖與幸福。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