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白茶不炒不揉,只經萎凋、干燥兩大工序,是中國六大茶類中制作工序最自然的,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四大品類。
其中,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采摘于同一株茶樹的不同階段,以嫩度最高的白毫銀針(芽頭)最早采摘,其次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的白牡丹。
原料粗老的壽眉(一芽二葉至一芽二、三葉)則是最晚采摘的,而名稱僅一字之差的貢眉,總是讓人誤解也是在白毫銀針、白牡丹之后采摘的粗老茶葉……
甚至早期有不少白茶企業也會將二者混為一談,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分不清貢眉與壽眉。實際上,無論是傳統貢眉、還是國家標準中的貢眉都是與壽眉明確分開的!
今天,就隨一小懂一起來了解下貢眉的前世今生,它與壽眉之間到底存在什么區別吧~
貢眉的前世今生
早期的傳統貢眉茶是以菜茶(指產茶地土生土長、有性繁殖的群體種茶樹)制作,因創制于福建建陽漳墩南坑,又稱為“南坑白”或“小白”。
茶界泰斗張天福先生曾將白茶生產歷史概括為:“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而這當中的“小白”其實值得就是傳統貢眉茶。
彼時的傳統貢眉茶原料采摘自頭春菜茶嫩梢的第一茬鮮葉,由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制成,并不是等白毫銀針、白牡丹收采完畢后才開始采摘的!
2018年實施的GB/T22291-2017《白茶》國家標準也明確規定了貢眉是以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為原料,經萎凋、干燥、撿剔等特定工藝制成的白茶產品。
由此可見,傳統貢眉的采制原料與國家標準規定的一致,均符合兩項硬性條件:其一原料樹種必須是為群體種菜茶,其二則采摘的必須為嫩梢的鮮葉。
這樣制成的貢眉含有明顯茶芽、干茶外形嬌美,且富含天然物質,香氣鮮純,滋味濃郁、湯感飽滿,耐泡十足。相比之下,壽眉的采摘標準就寬松得多了!
貢眉與壽眉的區別
根據GB/T22291-2017《白茶》國家標準規定,壽眉是以大白茶、水仙或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或葉片為原料,按照白茶特定工藝制成。
可見,壽眉的鮮葉涉及了大白茶、水仙或群體種茶樹等,且沒有硬性要求必須是嫩梢的鮮葉、較成熟的葉片亦可。
而貢眉僅以群體種茶樹品種的嫩梢為唯一原料!換而言之:只要是貢眉,一定是群體種菜茶嫩梢制成的!
實際上,在白茶新國標沒有正式實施之前,市場上貢眉的原料界限沒有那么分明,不乏以大白茶等樹種鮮葉制作的。
▲壽眉茶湯
但現在只有菜茶才能制成“貢眉”!搞清了這一點,就很容易分清貢眉與壽眉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不同分類標準下的兩款茶葉。
簡單來說,壽眉緊隨白毫銀針、白牡丹之后(春末夏初)采摘,是按照采摘等級分類的茶品,而貢眉是以不同原料為分類標準區別開來,多采摘于春季。
既然原料樹種、采摘標準不一樣,制成的貢眉與壽眉還是存在較大區別的!茶學專著《白茶新語》一書就對比了不同年份貢眉、壽眉的感官品質區別。
如上圖所示,貢眉的葉片較小、茶梗細,嫩芽多且更為粗壯;而壽眉嫩芽少且細、茶梗多且粗、葉片大且厚,而無論是貢眉還是壽眉,均隨著年份的增加色澤不斷加深。
不過,同一年份間進行對比發現,貢眉的干茶、湯色、葉底色澤均比壽眉的更淺,且干茶條索的完整度也是貢眉表現更優,壽眉存放時間越久越斷碎。
品飲上也呈現截然不同的風味,年份較新的貢眉香氣鮮純、帶嫩香,滋味濃郁、湯質飽滿,同樣年份新的壽眉則凸顯草香、果香,湯感甜醇甘爽。
▲貢眉葉底
隨著貯藏年份的不斷增加,老貢眉陳化出陳香、蜜香等,滋味越發醇厚稠滑、湯中帶蜜韻;而陳年老壽眉逐漸轉化出陳香、棗香等,滋味稠順甘甜。
綜上所示,不同標準分類而來的貢眉與壽眉,由于原料樹種、鮮葉的差別會帶來不一樣的品飲體驗,大家更喜歡哪一種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討論哦~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GB/T22291-2017《白茶》國家標準;《白茶新語》,李建國(著);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茶知識
1、
與茶友談茶、喝茶
群內不定時發紅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