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之前,發生了一件引人矚目的事情:京東集團出手控股“首家外商獨資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
新的捷信消金,股權結構將是這樣的:
廣州晶東貿易有限公司持股50%;
網銀在線(北京)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持股15%;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持股12%;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11%;
天津銀行持股10%;
捷信消金曾經母公司捷信集團僅保留2%股權。
其中,晶東貿易與網銀在線皆出自京東集團旗下,持股比例加在一起為65%。
“最強消金”大撤退
捷信消金背后的母公司PPF集團(Praha Partners Fund),其歷史可追溯至1997年,為捷克最大的私募股權公司之一,或稱“最大投資集團”,其投資業務范圍涵蓋金融、醫療、制造、零售與科技等。
捷信經歷過自己的擴張階段——
2005年 進入哈薩克斯坦及俄羅斯市場,
2007年 進入中國,
2009年 進入越南,
2012年 進入印度,
2013年 進入印尼和菲律賓。
2010年,隨著中國消費金融試點工作啟動,捷信消費金融正式成立,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之一,也是唯一一家全外資持股的消費金融公司。
2018年末,捷信消金資產總額990.75億元,營收超過182億元,為當年唯一一家營收百億元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呈現“最強消金”姿態。
不過,從捷信消金的財務及總資產變化可知,在2020年后,捷信消金財務數據全面逆轉,掉頭向下。
捷信消金財務表現2016~2023年份 營業收入(億元) 歸母凈利潤(億元) 2016 63.93
9.3 2017
132.55 10.22 2018
185.16 13.96 2019
173.22 11.40 2020 112.32 1.36 2021 79.7
2022
0.34 2023 6.54
捷信消金總資產變化表(據萬得數據)年份 總資產(億元) 同比變化(%) 2014 22.04
2015
156.35 518.56 2016
470.29 199.84 2017 878.88 86.88 2018
990.75 12.73 2019
1045.36 5.51 2020 652.07 -37.62
與業績飛流直下同時,捷信消金剝離不良資產的規模令人咋舌。
綜合公開信息可知,這些年,捷信消金不良資產出售已達千億元規模——
2017年至2020年,捷信消金核銷不良貸款分別為: 49億元、109億元、119.9億元和112.85億元 。 4年共核銷390.76億元 。
2021年,捷信消金轉讓了 108億元 資產包。
2022年底,捷信消金擬出售本息合計 169.76億元 的個貸不良資產包。該資產包在2023年8月10日被掛拍,最終在2023年8月24日以 7.38億元 的價格成交,成交價格為本息的0.043倍。
2023年5月29日,捷信消金宣布了一個規模高達 260億元 的個貸不良資產包,最終以19.6億元價格被江西瑞京金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接手。
2023年3季度,捷信消金處置了144萬筆借款,涉及人數超126萬人,累計轉讓不良資產超過198億元,其中包含 170億元 的不良資產包。
2024年上半年,捷信消金以0.75折的價格甩賣了規模達 264億元 個貸不良資產包,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處置規模紀錄。
2024年11月1日,捷信消金計劃以1655萬元轉讓 7.7億元 的不良貸款資產包。
2025年1月3日,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發布了2025年第1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消費貸款)轉讓項目不良貸款轉讓公告,涉及近 7億元 個人貸款不良資產。
教訓與機會
2022年開始,捷信從俄羅斯撤離,資產在當地出售。之后,捷信又先后出售了在菲律賓、印尼、越南、印度的業務。
在此背景下,中國上演的捷信消金易主,更像是捷信整體收縮的一部分。
按照PPF集團的說法,捷信還是要專注于西方市場。而從捷信消金在中國的退潮表現可見,其經營方式遇到了挑戰。
疫情,是導致捷信消金發生問題的直接誘因。可是,捷信消金的崩潰幅度,也顯示了其模式存在致命弱點。
PPF集團的企業戰略,官方是這么說的——捷信所瞄準的是“在其他人忽視或認為太冒險的領域”。這一策略覆蓋金融、醫療、制造、零售與科技等門類。
而就捷信消金來說,“其他人忽視或認為太冒險的領域”,指的是捷信消金重點面向信用記錄很少或沒有信用記錄的人群。向這一人群放貸,捷信消金獲取的利率和手續費會更高,但是,風險也會更高。
在市場繁榮階段,捷信消金的收益會體現更明顯,但一旦市場下行,捷信消金的客戶人群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隨之而來,會發生各種連鎖反應。
早在2013年,捷信消金就被央視曝光,曾向大學生發放年費率超過50%的貸款,并涉嫌暴力催收。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統計,針對捷信消金的投訴記錄已經超過8.5萬條,其中大部分投訴都涉及高額利息以及不當催收等問題。
高額利息與不當催收背后,埋藏的都是發生問題的不良資產。也就是說,捷信消金的資產狀況惡化了。風控失控反噬著捷信消金。
與此同時,中國消金市場也在不斷擴容。截至2025年,市場上已有31張消費金融牌照,捷信消金在市場中,面臨著各種對手更加激烈的競爭。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3月,捷信集團創始人凱爾納在一次空難事故中意外身亡。危機中的企業,失去了最有力的引領者。捷信面臨方向性迷茫。
既然捷信消金資產狀況不容樂觀,京東接手,真的會更好嗎?
實際上,捷信消金有它優勢的一面,即探索以數字化手段來進行貸款管理與風控。只不過這一部分被不良資產的狂拋淹沒了。而數字化與智能化是未來消費金融競爭的核心所在。因此,京東拿下捷信消金,并不只是拿到一塊牌照。
另一方面,消費金融的發展的另一個方向,即為消費金融的創新與新的生態圈建設。它是電商、物流、社區等形態的智能化融合。這是捷信消金較短,而京東較長的部分。新的生態圈建設,將是新捷信依托京東進行深度拓展,打開更大市場空間那一部分。
因此,京東接手捷信消金不是一次簡單的被動接盤,而是以業態融合構建了未來消金轉型的新起點。
值班編委:馬琳
編輯:韓澗明
審讀:戴士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