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北疆,內蒙古的廣袤大地上,曾星羅棋布著眾多美麗的湖泊,它們宛如大地的明珠,不僅裝點著這片遼闊的土地,更在調節區域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保障水資源供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今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痛心的現實——許多湖泊正在逐漸消失,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擔憂。在探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趙忠茂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獨特且具有深度的觀點,為我們剖析內蒙古湖泊消失的原因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洪水減少:打破生態平衡的關鍵一擊
趙忠茂指出,洪水減少是導致內蒙古湖泊消失的關鍵因素。回溯40年前,內蒙古的夏季時常洪水泛濫,雖然洪水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挑戰,但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它卻是大自然饋贈的珍貴禮物。洪水奔涌而下,為河流湖泊源源不斷地補充水源,河流湖泊充盈的水又滲透到地下,補充了地下水,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良性循環。在這個循環的滋養下,內蒙古的生態系統生機勃勃,湖泊也因此保持著充沛的水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洪水逐漸減少,甚至在一些地區近乎消失。這一轉變打破了原本的生態平衡,湖泊失去了重要的補給來源,水位不斷下降,面積逐漸萎縮。同時,地下水也無法得到補充,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陷入了惡性循環。植被因缺水而枯萎,土壤沙化加劇,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美麗的湖泊逐漸干涸,只留下一片荒蕪的景象。
地表水流路徑改變:人為干預的生態代價
自20世紀90年代起,人類活動對地表水流路徑的干預日益明顯,這也是內蒙古湖泊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保護耕地、防止水土流失,人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修建梯田、護坡等。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有效地保護了耕地資源。然而,從生態系統的整體角度來看,它們卻無意間阻斷了雨水的自然匯聚之路。原本能夠順暢地匯聚成溪流、河流的雨水,如今在人為的阻隔下,無法形成有效的水流,難以補充到湖泊和河流中。
此外,小塘壩的建設雖然初衷是為了蓄水,但由于缺乏對自然循環系統的全面考量,它們無法恢復原本的自然循環。這些小塘壩只能存儲有限的水量,而且在分布和功能上無法與自然的水流系統相匹配,導致洪水難以形成,湖泊和河流得不到充足的水源補給,逐漸走向干涸。
森林面積變化:利弊交織的生態影響
內蒙古森林面積的大幅增長,看似是生態環境改善的積極成果,但在趙忠茂看來,這一變化卻對湖泊的生存產生了負面影響。過去,除了東部的興安嶺地區,內蒙古的森林面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如今,森林覆蓋率已達到約23.46%。森林的大面積擴張,雖然在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樹木的根系會深入地下,吸收深層地下水,且其蒸騰作用導致蒸發量巨大。大量的水分通過樹木的蒸騰作用散失到空氣中,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同時,森林的存在破壞了地表的原始徑流,雨水在森林中被樹木截留、蒸發,無法聚集形成洪水。沒有了洪水的補充,湖泊逐漸干涸,地下水也無法得到有效的滲透補充,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
人類不合理活動的破壞:對生態環境的沉重打擊
人類的一系列不合理活動,如過度疏導地表徑流、大規模平整土地、隨意填充池塘河道湖泊以及對濕地洼地進行不當改造等,給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加速了湖泊的消失。
過度疏導地表徑流,使水流變得過于集中和快速,無法在地表停留和滲透,導致大量的水資源白白流失。大規模平整土地,改變了地表的地形地貌,使得原本能夠自然蓄水的低洼地帶消失,雨水無法在地表形成有效的蓄水空間。隨意填充池塘河道湖泊和對濕地洼地的不當改造,更是直接破壞了自然的蓄水系統。這些曾經的自然蓄水寶庫,在人類的干預下逐漸消失,水調節氣溫的功能幾乎喪失殆盡。水循環體系遭到嚴重破壞,降雨量減少,即使偶爾有降雨,雨水也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徑流,白白流失,無法留存下來,致使河流干涸,湖泊面積不斷萎縮。
對傳統治水觀念的反思:探尋可持續發展的治水之路
趙忠茂深刻反思了傳統的治水觀念,他認為長期以來將治理洪水作為水利工作的重點存在明顯的局限性。這種觀念過于注重對洪水的防御和控制,而忽視了洪水作為一種重要水資源的潛在價值。他通過研究國際上不同的治水模式,發現西班牙等國家在治水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國家注重洪水的資源化利用,將洪水管理與水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防洪與水資源利用的雙贏。
基于此,趙忠茂提出,我們應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和利用洪水,探索既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又能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治水之路。在水利工程建設和水資源管理政策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尊重自然規律,合理規劃和利用水資源。例如,可以建設一些具有調蓄功能的水利設施,在洪水期儲存多余的水量,在枯水期釋放出來,滿足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的需求。同時,加強對濕地、湖泊等自然蓄水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恢復其生態功能,促進水資源的自然循環。
趙忠茂對內蒙古湖泊消失的這些觀點,為我們深入了解這一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他的研究成果提醒我們,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可能對整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好內蒙古的湖泊,維護好生態平衡,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美麗、宜居的家園。讓我們共同關注趙忠茂的觀點,積極采取行動,為保護內蒙古的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