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曰: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險詐,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僅令削除譜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
就兩人心術而論,其潛蓄覬覦窺竊之謀,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伊等怨尤誹謗,亦屬情事所有,蓋伊兩人未嘗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是以皇考雖明暴其罪狀,猶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眾所共仰也。
迨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此事,輒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無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臨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復睿親王封爵,及仍給還功績諸王原封爵號,因念宗藩遠派,既為核實酬庸,而近屬本支,豈宜略而不辦,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孫,亦無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還其原爵,仍當復其原名收入玉牒。兩人子孫,亦當一并敘入,并著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查明應入支派,列譜呈覽。
朕此舉實仰體我皇考當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緒,諒皇祖、皇考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又弘晳在乾隆初年,曾獲罪戾,經承辦之莊親王等,奏請削其原名,閱今亦三十余年矣,念其所犯,更非必不可原之罪,且其子姓現列宗圖,何必獨令其削名示貶,弘晳亦著于玉牒內,復其原名。則皇祖一派天潢,牒圖具列,益昭麟趾燕貽之盛,朕亦惟揆情度理,悉準以大公至正之心而已,將此通諭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以八叔允禩和九叔允禟沒有悖逆之實,下旨復其原名,不再以阿其那和塞思黑稱呼,并將原名錄入玉牒,恢復了這二人的宗室身份。
在這里首先要注意一個關鍵,乾隆帝不是平反老八和老九這兩位康熙朝的皇子和雍正朝的罪人,而是只是恢復了這二人的宗室身份,并沒有恢復他們的王爵。并且說道即使他們沒有悖逆之實,但是內心未嘗沒有悖逆的想法,只不過沒有能力實現罷了。
乾隆帝之所以這般,主要原因在于,這一年已經68歲高齡的他,要效仿祖父康熙帝在晚年解決遺留歷史問題的行為。
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步入晚年的康熙帝回憶往事,對鰲拜進行一定程度的平反,說道“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追賜鰲拜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不過因為鰲拜的孫子卷入九子奪嫡之中,是“行止不端”,并且屬于廢太子胤礽陣營,因此被康熙帝所厭惡,所以世職剛開始由鰲拜的侄孫承襲,侄孫死去以后,才由孫子達福承襲。
同時康熙帝平反鰲拜多少有些捎帶的意思,在諭旨之中,他先是對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孫被革除宗室身份發表了意見,可能是認為皇族內斗太嚴重,失敗者的后人被牽連的太狠,所以有些看不下去,因此下令對于那些被革除宗室身份的太祖子孫,應該查明載入玉牒,恢復宗室身份,并且“酌量給帶(清代宗室專用黃色腰帶,不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一系的旁支則是用紅帶子),以示差別”,是保全了太祖一脈的體面,不至于使得太祖的子孫后代中很多人是泯然眾人矣,表示出對于太祖的尊重。
之后才是一定程度平反鰲拜的內容,畢竟鰲拜有大功勞,當年不是以鰲拜為代表的兩黃旗大臣力保順治帝繼位,之后又哪里有康熙帝的繼位呢,這樣的大功,康熙帝也不想就那樣將鰲拜給徹底否定,不想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對于開國功臣的后人,康熙帝的態度是他們都有大功勞,不能因為后世子孫有罪過,就將開國功臣靠功勛所得的官職革去,實在不忍心那樣,要求查明并給予開國功臣后人官職。
康熙帝在諭旨的開頭意味深長的說道“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意思他要是不說的話,以后更沒有人敢說。至于后世皇帝也大概率不會管這些小事情,畢竟隨著時間推移,血緣越來越疏遠以后,誰會考慮到太祖子孫中有沒有宗室身份的事情呢,反正前幾任皇帝都沒有發表意見,歷代累積以后,自然不會有皇帝發表意見。
乾隆帝事事效仿祖父康熙帝,康熙帝于69歲時駕崩,乾隆帝在當時已經68歲,他又沒有開上帝視角,不知道自己竟然會長壽活到89歲,再參考父親雍正帝58歲時駕崩,所以認為自己時間已經不多了,因此在當時開始大規模解決之前遺留的各種歷史問題。
并且也是效仿康熙帝說出:“朕若不言,后世子孫,亦無敢言者”。也是展現出自己的傲氣,認為后世子孫沒有自己那樣的魄力。
這也是乾隆帝恢復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的一個重要原因,康熙帝當年為了保全太祖努爾哈赤的顏面,以示宗室和睦,查明恢復了其子孫中無宗室身份者的宗室身份。
乾隆帝是為了保全圣祖康熙帝的顏面,恢復了老八和老九的宗室身份,還將在乾隆四年(1739年)因為心懷異志而被革去親王爵位,并且革去宗室身份和改名為四十六的廢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恢復原名和恢復宗室身份,如此一來康熙帝的子孫在玉牒也就是族譜中是記載俱全,不至于是殘缺不全,對于重視親情的康熙帝來說是一種極大尊重,對此乾隆帝是得意的說道“則皇祖一派天潢,牒圖具列”。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乾隆帝是一個政治機器,他一直追求的是賞罰分明,所以他想要效仿祖父康熙帝解決遺留的歷史問題,更是想要正本清源,想要更進一步。
所以在恢復老八和老九的宗室身份之前,他對于比之鰲拜還要敏感無數倍的攝政王多爾袞進行了平反,以太爺爺順治帝當時并沒有真正親政,是由諸位大臣誣陷所至的理由,恢復了多爾袞的宗室身份,并且恢復其睿親王爵位,定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
之所以如此,因為回顧清朝龍興的歷史,回顧清朝入關奪取天下的歷史,攝政王多爾袞是無法回避的關鍵人物,他在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以后的皇位爭奪戰中,沒有為了皇位而兵戎相見,而是以大局為重,選擇務實方法,擁立順治帝繼位,雖然他之后以攝政王掌握了實權,但避免了大清內部出現內斗乃至分裂的局面,使得這場潛在危機消散,使得清朝保存了完整的實力,才有了之后的入關。
等到明朝滅亡以后,多爾更是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入關,并且破李自成之大順政權,渡江亡南明弘光小朝廷,平張獻忠之大西政權,雖然他死時,西南一帶還有南明永歷政權,不過已經奠定了清朝大一統的格局,雖然多爾袞在世時有不臣之心,但畢竟沒有真的進行篡位之舉,所以這樣的不世之功,乾隆帝自然要給一個交代,因此平反了多爾袞,以示朝廷賞罰分明,只要有大功勞,一定會得到回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既然多爾袞都平反了,老八和老九只是恢復宗室身份,又不是平反和恢復王爵,對乾隆帝來說更是小事一樁,而且這屬于近支的事情,更應該上心一些,所以乾隆帝說道遠支宗藩已經核實功勞,給予回報,那么近支宗藩自然也不能忽略,因此將這二人恢復宗室身份。
當然乾隆帝的理由也是充分,如同翻多爾袞的鐵案時為太爺爺順治帝辯解那般,對于父親雍正帝定下的案子,乾隆帝也是說辭完善,并不敢說這是雍正帝的錯,反而說這是雍正帝的意思,不只是避免了不孝罵名,還可以博得孝順之名。
首先乾隆帝說道老八和老九是“罪皆自取”,意思他們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說道雍正帝只是將他們削除宗室身份,并且改名,以示羞辱罷了。閉口不提老八被圈禁沒多久以后便突然死去,很可能被毒死的事情。至于對老九的處置,雍正帝更是連演都懶得演,直接授意將其折磨致死,如此殘酷之舉,乾隆帝卻“視而不見”,更是“知而不提”。
之后乾隆帝不只是提及這二人罪行,更是說道他們應該還有謀逆的想法,只不過沒法實施出來,說道雍正帝只是明示他們的罪行,沒有說出他們的狼子野心,是盡量保全他們,可謂是“圣心如日在天”,如此夸獎真是令人不得不欽佩,真是一個顛倒黑白的高手。
最后乾隆帝更是祭出大招,說道雍正帝晚年經常向他提及此事,認為自己雖然對兩位“大逆不道”的弟弟夠意思,是盡量保全他們,但是兄弟鬧到這般地步,也是很不快樂,有些后悔對他們那樣懲罰,不過事已至此,留待后人再做改變吧。
這番話可謂是滴水不漏,可謂是無懈可擊,以雍正帝對老八和老九的狠辣,還有他晚年并沒有什么后悔的舉動來看,這段話應該是乾隆帝為了展現父親雍正帝的圣名故意編造的,所以說道這是雍正帝對他私下說的,并沒有完善證據,唯一人證就是自己,關于這點即使有人有疑問,也不敢去問去質疑,只能是無條件的相信乾隆帝的一家之言,使得乾隆帝恢復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成為雍正帝早有此意的順水推舟之舉,等于沒有打父親雍正帝的臉,反而使得雍正帝博得一個仁名。
雖然乾隆帝本人也不喜歡嚴苛的父親,但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他只能是這般維護,只能是這般自導自演,借著死去的老皇帝留下“遺愿”的大義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可謂是相當聰明之舉。
而在這一年,乾隆帝的正本清源之舉,不只是局限于平反多爾袞和恢復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的舉動,他還進行了各種修正。諸如理清了當時九大鐵帽子王的世系,并且恢復其原封號。對于開國功臣之后,也是進一步提高待遇等等。
總的來說乾隆四十三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乾隆帝盡了最大努力解決了諸多遺留的歷史問題,在這方面他已經超越了祖父康熙帝,他雖然不具有像中興之主那般開創性的魄力,但是在守成方面,他頗具開創性魄力,試圖進行各種修正來永垂萬世,做出了各種努力,想要帝國的統治延綿不絕。
乾隆帝在各方面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他是一個合格的政治機器,他最大的失敗就是繼承了母親的長壽基因,實際在位長達64年之久,晚年出現了種種昏庸糊涂之舉,使得清朝從他手中達到巔峰,也從他手中快速衰敗下去,是盛世之主也是中衰之主,因此是毀譽參半。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