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那句擲地有聲的論斷至今仍振聾發聵:"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這句穿透半個世紀時空的詰問,恰似一柄照妖鏡,映照出當下文藝創作生態中某些令人痛心的背離。當我們目睹曾經滋養幾代人精神世界的春晚日漸淪為"文化雞肋",目睹本應百花齊放的文藝市場充斥著"人造塑料花",每個有藝術良知的人都不禁要問:究竟是誰在背離人民群眾的審美期待?
曾幾何時,除夕夜全家圍爐守歲的溫馨場景中,春晚是比年夜飯更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那些《吃面條》《打工奇遇》等經典小品,以扎根生活的幽默智慧,讓億萬觀眾在笑聲中照見社會百態;《千手觀音》《難忘今宵》等藝術精品,用真誠質樸的匠心演繹,構筑起民族集體記憶的豐碑。而今的春晚卻陷入"形式主義窠臼":舞臺愈發奢華盛大,節目卻愈發空洞蒼白;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人文關懷卻日漸稀薄。當創作團隊將"讓領導眼前一亮"奉為圭臬,用炫技式舞臺堆砌替代情感共鳴,用說教式價值灌輸取代藝術化表達,這場本該屬于人民的晚會,已然異化為官僚審美指揮棒下的畸形產物。
這種背離群眾路線的創作痼疾,在文藝市場呈現兩個極端:一方面,某些主旋律作品陷入"高級黑"陷阱,生硬拼接政策標簽與藝術元素,把鮮活的時代命題演繹成枯燥的說教文本;另一方面,資本裹挾下的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用算法炮制的"文化快消品"淹沒真正的藝術匠心。這兩種傾向殊途同歸地印證著:當創作者疏離了生活的土壤,喪失了與人民群眾的情感共振,再華麗的技術包裝也難掩精神貧血的實質。
反觀《哪吒之魔童鬧?!返默F象級成功,恰為文藝創作指明正道。這部四川本土孕育的動畫巨制,不僅以57.75億元票房刷新影史紀錄,更憑借87.3分的觀眾滿意度成為春節檔口碑冠軍。其成功密碼正在于主創團隊"五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讓太乙真人講地道川普,結界獸原型取自三星堆文物,在哪吒逆天改命的故事內核中注入當代青年打破偏見的時代心聲。這種將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審美意識有機融合的創作理念,恰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藝術方法論的最佳實踐。
文藝創作領域的形式主義頑疾,本質上是某些創作者"身份認知錯位"的并發癥。當決策者沉迷于數據報表里的"虛假繁榮",當創作者困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當評價體系扭曲為"唯領導滿意論",必然催生大量脫離生活的"懸浮作品"。這種官僚化創作機制下,即便遭遇"年年批評年年不改"的輿論反噬,仍可依靠行政資源維持虛假繁榮——但歷史早已證明,背離人民立場的文藝作品,終將被市場與時間雙重審判。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重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坐標系。這需要制度層面打破"唯上不唯下"的評價機制,建立觀眾滿意度與市場反饋的剛性約束;需要創作者重拾"腳踩泥土"的創作自覺,像《哪吒》團隊那樣把每個細節都"當作最后一部作品來打磨";更需要整個行業認識到:真正的藝術高度從來不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而是雅俗共賞的情感共鳴。正如《哪吒》用現代動畫技術激活傳統神話的案例所示,當創作回歸人民本位,市場自會給予最熱烈的回響——該片預測票房已達95.37億,這正是人民群眾用腳投票給出的最好答案。
從《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到延安文藝座談會"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針,中國文藝的每一次振翅高飛,都始于對大地深情的凝望。當某些創作者還在官僚主義的迷宮里兜轉,新時代的觀眾早已用《哪吒》票房的星辰大海證明:唯有扎根人民沃土的藝術之樹,才能結出傳世經典的文化碩果。這或許正是周總理那句箴言在今天的回響——文藝為誰服務的問題,從來都是檢驗創作者初心的終極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