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普查的是物,用心記錄、認真核實的是工作在基層一線的文博工作者。他們,不忘初心,讓文化遺產綻放光彩;他們砥礪前行,用豐富的經驗踐行著對文物的“愛”,傳承著文物保護的歷史使命。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最為樸實的“四普”隊員,聽聽他們的心聲。
作者
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四普”工作隊隊員 劉勇平
特殊的一年,我和“四普”共成長
2025年1月1日。新年伊始,想給自己的2024年畫上句號。
2024年,是我轉型的一年,曾經在部隊度過了16年的時光,沒想到退役后很快接到了文物普查任務。原本滿心期待著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大展拳腳,此時卻有些傻眼,因為部隊里積累的技能,在這兒變成全新的開始。
面對新任務所需的專業技能,尤其是操作RTK、無人機、繪圖等,我完全是零基礎。此時,我們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樹偉猶如天降,他深知專業人手缺失是當前最大的難題,于是多方奔走,請教業內老師,不僅親自為我們這群“小白”耐心細致地講解專業知識,還在下班后驅車十幾公里,帶我們去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霍州市陳村瓷窯址考古隊,找無人機教練郭東方老師進行手把手教學。
實地調查階段,恰逢冬天,野外寒風凜冽,氣溫極低,但大家沒有一個人退縮,我們深知,每一件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我們肩負著對它們負責的神圣使命。我尤為佩服的是隊里的一些女同志,她們展現出了驚人的身體素質和頑強的毅力。
如今,“四普”于我而言已經“得心應手”,但我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尤其是目前普查任務還沒有結束,所以我們必須更加細致認真工作,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作者
運城市稷山縣“四普”工作隊隊長 王敏
稷山五人組,“四普”路上“西游行”
2024年12月31日,年終歲尾之際,總想為“四普”留下點什么。偶然看到年輕人們在玩游戲《黑神話:悟空》,不禁讓我有感而發,我們的工作正如同西天取經般,需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取得真經。
稷山“四普”調查隊共有5名成員,大家恰恰和《西游記》人物都能一一對應上,冥冥之中倍感神奇。作為隊長,每天的工作我來統籌安排,分配隊員的職責任務。因其他成員都比較年輕,駕齡較短,還得兼職司機,妥妥的“師父”角色。
隊員王松主要負責信息的錄入,屬于是哪里需要去往哪里,任勞任怨,不可或缺,無人機拍攝及RTK打點都能勝任,妥妥的神通廣大、年輕有活力的“大圣”。
吉玉苗負責的是位置圖及平面圖的繪制,屬于技術流。文物普查外業工作很辛苦,但內業工作繁雜,采集的數據需整理、編輯、上傳,妥妥的吃苦耐勞、默默無聞的“沙僧”。
姚孟君主要負責無人機的拍攝任務,既要確保清楚文物的周邊環境,也要拍到文物的年代信息,尤其是在古建筑的認知上頗有建樹。專業且廣博,這是不是也有點像萬能的“八戒”呢?
鎖海峰負責RTK的測點測繪任務,我們稱其為峭壁上的藏羚羊。開始工作前,你只需交代清楚該處文保單位的本體范圍,海峰就拿上測桿開始丈量測點,無論是高山,還是峭壁或雜草叢生的野地,沒路也能靠自己硬蹚出一條路來,不僅是妥妥的“孤勇者”,也像是一往無前的“白龍馬”。
我們5人組各司其職,克服困難,定能將稷山“四普”的真經取到手,助力我們的文博事業取得更大發展!
作者
交城縣“四普”工作隊隊長 張學斌
“把普查的隊旗插到三座崖將軍洞”
今天是2024年8月28日,天氣晴朗。今天的普查任務很艱巨,我們要去距離縣城80多公里的縣保單位“兌久遺址”。
這處遺址俗稱“三座崖”,海拔約2100米,是明末清初交城山農民起義軍的營寨遺址,起義軍在此屯軍長達40余年,清康熙十年十月被清軍鎮壓。三座崖為我縣東、西葫蘆兩道川的界山,站在山頂,東、西葫蘆兩道川盡收眼底,山峰陡峭,唯東南有一條陡峭羊腸小路可攀登,行動極為不暢。山頂較平坦,現存的遺跡有:人工開鑿的將軍洞、石臺階、旗桿洞以及青磚、灰瓦、石雕殘件、水缸殘片等。在遺址的南面,還有一塊伸出崖邊五六米的“試心石”,下面就是萬丈深淵,非常險峻恐怖。
其實昨天就跟大家打了“預防針”,因為從村莊到遺址現場有5公里之多,沒路,只能步行。只是沒想到,這山溝里崎嶇不平,到處都是山洪沖刷下來的石頭,走起來是相當費勁,再加上還有“龐大”的普查設備,沒走多遠大家就已經汗流浹背了。普查隊員李志昌給每個人找了根“拐杖”,隊員們一邊爬一邊喊著鼓舞人心的口號,男同志幫著女同志,老同志拉著新同志,就這樣一步一履地向著目的地前進著,終于在11點鐘的時候,隊員們登上了山頂。
普查正式開始,清除雜草、尋找遺跡、測量遺址、拍照打點、無人機飛航拍,一系列程序動作如行云流水,操作準確自如。普查程序完成了,還有個很重要的環節別忘記哦,啥環節?縣文物局副局長張永真急忙說道:“把我們的隊旗插到三座崖將軍洞!”一聽說這個事,大家都來了精神,忘記了饑餓和疲勞,都向將軍洞涌來,緊接著整理隊旗,拍照留念,終于完成了今天的使命了。
不知不覺的時間已經到中午一點半了,所有的普查工作已經全部完成,隊伍也開始下山,大家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地返程,回到村口已經下午三點了,隊員們這才想起肚子都咕咕叫了,趕緊找個地方吃口飯,補充一下體能。
結束這緊張勞累的一天,想想也特別有意思,這樣的活動既增強了隊員的凝聚力,又鍛煉了隊員的身體,尤其對新人業務提升有很大幫助,我想這樣的普查活動還是多多益善。
作者
太原市尖草坪區“四普”工作隊隊長 鄭學健
塔村之行,一路歡歌,一路披荊斬棘
2024年8月5日,天朗氣清,碧空如洗,今天的“四普”工作令人格外難忘。
小塔村,是太原汾河邊一座小村莊,整個村子依河而建,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普查的難度,一直以來都牽動著普查隊員們的心。今天,我們的目標就是攻克這個難關。
清晨,一行6人驅車前往小塔村柳林河畔,到達時已是日上竿頭,村干部幫我們備好前往小塔村的船只。船行水上,望著泛起的層層漣漪,我不禁思緒萬千:文物普查,恰似在這浩渺歷史長河中的探索,每一次發現,都可能是對過去歲月的一次深情回溯。
下船后,荊棘與樹叢成了我們前行的首個“攔路虎”,隊員們沒有絲毫猶豫,紛紛拿起工具,默契地開辟道路,手臂屢次被劃破;蚊蟲橫行,紅腫的脖子奇癢難忍,卻沒有一人抱怨。穿越荊棘叢生,又有鐵路當途。沿著鐵路前行,周邊風景宛如歲月的畫卷,但內心感受卻覺得有點像唐僧師徒,不管前路如何漫漫,卻義無反顧地披荊斬棘。
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我們抵達今日的第一處復查文物點位“小塔村塔”,太原市尖草坪區文旅局副局長李沛軍,作為“三普”老隊員在塔旁向大家介紹塔的來歷和背景,我用移動端采集軟件和相機對小塔仔細記錄,隊員谷思宇對RTK操作嫻熟,每走到一處測點,他便熟練地調整儀器角度,確保采集的數據精準無誤。隊員趙玉峰用無人機通過航拍捕捉文物的全景照片,為測繪作業提供精準數據。規范操作流程是普查工作的基礎,關乎數據的準確與可靠,容不得半點馬虎。趙鴻博和武珂宇負責記錄拍攝方向、文物現狀和史實,并且拍攝工作花絮等,認真踏實又不失熱情陽光,為普查數據提供客觀依據,也為普查工作帶來許多歡樂。
第一處點位采集完成,我們繼續向山上攀爬,這是當地村干部提供的新發現線索——“王山爺閣”,是依天然山洞而修建的閣樓,小巧而獨特。據村干部講,“王山爺閣”是紀念小塔村祖先王山爺而修建的,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證,閣內石崖洞有三層,崖壁上還保存了斑駁的壁畫和歷代文人墨客的題記。隊員們一改路途疲憊神情,為眼前的新發現而激情四射,分工協作,仔細端詳壁畫和題記內容,驚喜地發現最早有“明崇禎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到此”和“康熙四十四年”的題記。烈日高懸,汗水濕透衣衫,隊員們早已忘記疲憊和炎熱,只為心中熱愛的文物事業欣喜不已。
午后,我們又迎來一處新發現——“小塔村古聚落遺址”。遺址現場,熱心村民王大爺熱情地向我們講述著村子口口相傳的往事。他說這片遺址,曾是先輩們生活的避難之所,當地村民稱其為“崮”(gu)。隊員們一邊認真聆聽,一邊快速記錄,這些珍貴的口述歷史,是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色漸黑,我們踏上歸程,大家一邊細數著身上的劃痕,一邊洋溢著滿足與自豪的笑臉匯報著自己的普查成果……我知道,我們不僅完成了一次文物普查任務,更在保護與傳承文物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這次普查中,團隊合作的力量充分彰顯。年輕隊員憑借對新技術的敏銳掌握,為工作注入高效與便捷;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則以深厚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為年輕隊員答疑解惑、指引方向。這不僅是一次工作,更是文物人精神的傳承。老一輩的嚴謹與奉獻,在年輕一代身上煥發出新的活力。
作者
永濟市“四普”工作小組組長 王曉玫
開盲盒啦,一次難忘的“尋寶記”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陰天轉中雨。又是充實工作的一天。
盡管天氣不好,但阻擋不了我們普查隊員的步伐。一早上,“701”加“904”組合就整裝待發了。插句題外話,這個組合名是同事們取的,因為隊伍里有1位“皮糙肉厚”的70后,4位“細皮嫩肉”的90后新鮮的血液。在普查工作面前,這個中青年組合絲毫不含糊,總是沖鋒在前。今天,我們就跑了8個普查點,完成了5處遺址,3處墓葬的文物普查工作。
早上最先到達“小張遺址”,那里真的是偏僻,不僅灌木叢生,而且蚊蟲成群。真不明白,都到11月份了,為啥蚊子還這么多,一群一群地在耳朵邊飛,和我們裸露在外的手、臉進行了親密接觸,留下數個疙瘩做紀念。
“小張遺址”上,是各種雜木,看不出來是啥經濟作物,應該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地表遍地是堆積的落葉,斷崖上也是荊棘叢生,基本看不到地表上的土層,我們用耙子劃拉都費勁。大概找尋了有1個多小時,只找到了幾個小紅陶片和灰陶片,還沒有形狀,但總算是有小的收獲。
午飯后,老天“變臉”,起風了,為了加快普查進度,大家誰也沒說休息,輾轉來到“東呂坂遺址”,對遺址基本信息進行采集后,幾位年輕人驚喜地發現了很多陶片,尤其是在斷崖上就能找到紅陶、灰陶和夾砂陶等陶片,雖說是小吧,但有的有口沿,有器型,算是有收獲。
其實,這個“尋寶”過程也挺戲劇性的。剛開始,大家找得也不是很順利,在雜草叢生處找陶片,很像大海撈針。隊員們并未放棄,全情投入蹲在地上仔細探尋,沒成想發現了一小塊陶片,大家越來越興奮,最后越找越多,紅陶、灰陶、素面陶逐漸浮現出來……再細找,竟然發現有耳、口沿、足底,繼續往遠處劃拉,竟然出現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大口盆沿,還有一個彩陶……太有收獲了。
我在工作群里發了一張彩陶照,被同事們戲稱“挖到寶”了,當時真的是興奮,有給十萬黃金都不換的感覺。認真尋找之際,天空中下起了雨,夜色也逐漸朦朧起來。用披星戴月來形容普查的工作人員,似乎并不為過。
我們的普查工作就如同開盲盒,今天下鄉不知道會碰到什么。面對這種不確定性,保持積極心態,相信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強,就能夠應對各種狀況。雖然工作中有時會遇到令人頭疼的事情,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樂趣,只有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享受其中的每一個瞬間,就像享受開盲盒時的期待和興奮。
愿我們每一天都平安、快樂、充滿活力!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