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amazing
今年春節你回家了嗎?
春節是中國人的時光機,搭乘它能短暫逃離現實生活,在熟悉的味道和鄉音里,重返童年。
地球另一端,澳大利亞人Andrew也在今年春節找回了他的童年。
美國政府短暫封禁TikTok,風波之下,無數外國網友來到小紅書,Andrew 便是其中之一。
30多年前,Andrew曾生活在武漢,拍下許多照片:和平大道上的自行車大軍,江漢路上開著時代潮牌佐丹奴,廣告橫幅上127開頭的BP機號碼。
Andrew(小紅書昵稱@Andrew W)將照片逐一發布,15天里,他收獲近一萬的點贊。評論區里,武漢人分享城市日新月異的風景,歡迎他再來武漢。
我也和他熱聊起來,機緣巧合,還幫他找到了“丟失”三十多年的好朋友Matthew。
在東方的團聚時刻,Andrew同樣收獲了另一重意義上的團圓。
1994年
澳大利亞少年的
武漢奇遇記
Andrew的父親是一名商科老師。1994年4月,15歲的他跟隨家人來到武漢,住在武漢鋼鐵學院(如今的武漢科技大學)。
來到中國,一切都令Andrew感到新奇,這里和澳洲截然不同。
15歲生日那天,他在和平大道和建設三路拐角處的百貨商店,買下一臺海鷗相機。這臺相機就成為他在武漢掃街的好伴侶。
青山本溪街菜市場,行人和小商販交織,賣香蕉的女人燙著時髦大波浪,錄像廳的紅板子,票價1.5元看一場劉德華的電影,小伢偎在媽媽懷里笑......
面對鏡頭,人們流露出友善與熱情。
后來,Andrew的取景地向三鎮蔓延,一些已消失的武漢風景,也留在了相機里。
海馬家俬商場,有網友留言說,他小學時曾在這里買過一把轉椅;六渡橋的橋西商廈,以及四層的四季鞋都,琴臺立交橋的鮮榨汁招牌,顏色鮮艷,字體飄逸。
所有帖子里,有關武漢大學的人氣最高。Andrew在三十多年前參觀過武大,拍下老齋舍、櫻花城堡、行政樓。
幾百條留言雪花般飛來,武大校友感嘆風景未改,青春已逝,并發出自己鏡頭里的學校四季。
||從上到下依次來自用戶@小紅薯64C30A03、谷子地、清歡
春夜櫻花似雪,盛夏時節,大塊團積云映襯著飛翹的屋檐角,秋季銀杏樹葉金黃,畢業生穿著學士服在九一二操場拍照留念。
Andrew幾乎會瀏覽每一條留言,或點贊或回復,陌生人之間,熟絡得如同老友。
二十年后重返
依然記掛武漢
1995年,Andrew離開武漢,回到澳大利亞。
在中國一年的生活,令他難以忘懷。2005年,他重返中國,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主修漢語;又在2015年,重新踏上了武漢的土地。
二十年過去,2015年的武漢和記憶中的模樣已經大不相同。
循著記憶,Andrew回到那些熟悉地點,黃鶴樓、漢口江灘、和爸爸合影留念的彭劉楊三烈士雕像,還有經常光顧的武漢亞洲大酒店。
1994年,亞洲大酒店是武漢為數不多提供西餐服務的酒店之一。
36歲的 Andrew 再次登上酒店頂層的凌霄閣旋轉餐廳,當年的西餐區域已改為自助餐。
他告訴接待的服務員,自己上次來這里吃飯還是21年前,服務員笑著回應,“那時候我還沒出生?!?/strong>
故地重游,Andrew依然掛念。他思念和平大道餐館里的三鮮鍋巴,去墨爾本的湖北餐廳里吃牛肉熱干面。
心愿驅使下,他來到小紅書分享回憶。高頻發帖一周后,有青山人認出了Andrew。
網名 sanzhimao83 的網友(以下簡稱san),曾就讀于一冶八?。ㄈ缃竦谋妶A廣場),這所小學緊靠著武漢鋼鐵學院。
san記憶里,九十年代初學校來過一群外國小朋友,父母在隔壁大學教書,似乎來自墨爾本。
她試著發布信息并提問,“你爸爸是不是那些教師其中之一?”
Andrew興奮的回答:yes!兩人互發私信聊起來。
更多青山居民們接力回復,評論區如尋親成功般激動。
尋找昔日好友
Matthew
這次成功“認親”讓Andrew意識到,這里不僅能分享回憶,說不定,還能找到他失聯多年的老友。
年前,我收到Andrew的私信,他說,他正在尋找好朋友Matthew,他曾經的中文老師,不出意外的話,近兩天會有好消息。
他們相識于武漢鋼鐵學院,Matthew是南京人,讀大學一年級,他幫助Andrew學習中文,還為他起了中文名。
15歲的Andrew性格害羞靦腆,在武漢鋼鐵學院的英語角,Matthew介紹了他的中文名安璐,有人開玩笑說,活像個女孩子名字,大家笑作一團。
|| 從左至右依次為Jack、Andrian、Michel、Andrew、Matthew
1994年12月離開武漢前夕,Andrew與哥哥Adrian、Matthew,坐在武漢鋼鐵學院的草坪上合影。Matthew在照片背面留言:
All the best!
Persevere and I know you'll do great things! The Chinese friends of yours hope you will come to China again in the future.
八個字:一路順風,事業有成。這無疑是那個年代樸素而珍貴的祝愿。
可進展不似預期順利。
Andrew掌握的信息不多,只有Matthew的姓名,和1997年畢業后工作的公司郵箱,他告訴我,他嘗試發送了郵件但沒有回音。
畢竟快三十年過去了,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
Andrew發布了帖子尋人,很快有人找到了Matthew的新公司,成立于2016年,坐標江蘇無錫,然而再一次往郵箱投遞后,依舊石沉大海。
我試著用微信添加Matthew公司留下的號碼,說明來意,沒抱多大希望,但卻在昨天早上十點意外收到回復。
Matthew在微信里確認,他就是Andrew想要找到的老朋友,如今居住在江蘇省江陰市。
時隔31年,遠隔重洋的兩位朋友,重新取得了聯系。
兩個小時后,Matthew的女兒在尋人的圖文下面回復:this is my father,so amazing!太神奇了!
金發碧眼的外國人涌入小紅書,看不見的墻突然消失。
有人好奇遙遠陌生的中國文化,流連忘返于各類生活視頻和簡中互聯網meme表情包,轉頭看起越洋機票;廚藝達人找到異國同好,互相分享起“如何蒸出光滑水蒸蛋”小妙招;精打細算的日子人,對大洋兩岸的工作收入、生活花銷逐一對賬。
當大部分人用獵奇眼光相互打量,還有一小批人,他們和Andrew一樣,曾經來過中國,留下影像,對這片土地有情感有羈絆,希望重返。
比如71歲的英國人Ken(小紅書昵稱@Ken Royall),上世紀80年代,他多次來到武漢、上海等地,介紹計算機技術。
Ken 在1986年拍下修繕中的晴川閣、漢陽防汛指揮部等等。
他希望將照片傳遞給被拍攝者,他們生活如何,這些老地點如今變化如何,想要再來中國。
那就再來吧。歡迎大家再來武漢。
Andrew分享的一張老照片我最喜歡,是1994年武漢國際燈貿節,slogan這樣說道:
敞開江城門,誠邀天下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