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偉人毛主席為何能成就偉大,這個問題,被一個美國人給出了精煉又準確的答案。
美國記者斯諾有個頭銜,“最了解毛主席的美國人”,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對主席作了深層次的分析。
這位美國記者認為,毛主席之所以能成為偉人,那是因為,他手里握著四張王牌,這四張王牌分別是什么?毛主席和斯諾又有過怎樣的交往歷程?
初次見面,感觸良多
1936年,一位黃頭發、藍眼睛的美國青年,在中國的地界上跨越重重封鎖,克服種種困難,一路走到了紅色革命圣地,延安。
當時,延安是一個慘遭污名化的地方,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搶占輿論陣地,不遺余力地把紅軍宣傳成一幫燒殺搶掠的土匪,而延安在他們的表述中,就成了“土匪聚集的窩點”。
這位美國青年并不十分了解共產黨,他只是抱著新聞人的觸覺和好奇心,顛簸曲折來到這里,他想,真正的共產黨,應該由自己挖掘出來。
他就是斯諾,被譽為最了解中國人的美國記者斯諾。
許多年后,他無比感激自己的這次冒險,因為他見到了一個享譽中外的世界級政治家,共產黨領袖毛主席。
他筆下的“身材魁梧、鼻梁挺拔、雙目炯炯有神”的黨派領導者,是無可爭議的一代偉人。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對毛主席成為偉人的原因作了分析,“四張王牌”的論調,也頗為新鮮和有趣。
第一張王牌,用斯諾的話來說,就是“他對中國和中國歷史的淵博知識”。
毛主席的身上有知識分子最本真的素質,他愛書,甚至是嗜書如命,并沒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是古今中外,通通涉獵,看的越多,儲備越是充足。
中國的經典名著,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國外的大眾讀本,比如《奧賽羅》《李爾王》;政治類書籍,包括《資本論》,以及資本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一類的書目;哲學著作,例如康德和黑格爾的精神結晶……這些都是他精神世界中寶貴的財富。
毛主席并不過分在意知識的分門別類,他在意的是,自己如何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寶庫當中,準確汲取需要的營養。
化為己用,這是毛主席作為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的智慧,他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實踐巧妙結合起來,開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新的概念和體系。
有充足的知識作為儲備,毛主席才能不間斷地調動自己的內在能量,在持續向外輸出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對著自己輸入,所以永遠不會內耗。
斯諾還記得,他和毛主席之間發生過一件趣事,更讓他對主席的知識分子形象產生深刻認知。
在他的印象中,毛主席一直相當重視他的采訪,這是因為,主席把斯諾的報道當成共產黨對外宣傳的窗口,在反動派搶占輿論陣地時,我黨也必須有所作為。
可是有一次,毛主席卻臨時變卦,決定改變他和斯諾的訪談日期,當時斯諾很是困惑,甚至以為自己做了什么讓人不愉快的事情。
后來他才知道,毛主席和他之間沒有什么誤會,這位偉人之所以要求改期,那是因為他剛剛得到了基本哲學新書,立馬求知若渴地鉆了進去,花了三四個晚上,心無旁騖地全部讀完。
就沖著這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尊重,斯諾便相信,毛主席永遠能夠以最先進的思想,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最光明的未來。
偉人總結的十大關系,偉人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堅持,偉人的一系列調研和工作報告,都建立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
他能用動態的、開放的、學習的眼光看問題,這就決定了他不僅會成為中國的偉人,還會成為世界各國認可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
知識分子的身份,是毛主席的第一張王牌,接下來兩張王牌,就都和毛主席的工作方式有關。
依靠人民,堅持實踐
毛主席的第二張王牌,嚴格意義上來說算是方法論,他對中國人民有著無限信任。
斯諾說:“他對中國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的了解,遠遠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位政敵。”
這話雖然沒有明說,但蔣介石等人見了,恐怕會覺得臉上火辣辣得疼。
毛主席的革命工作不是在書桌前完成的,他的一雙腳,就是他丈量中國的最好工具,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就養成了一個習慣,走街串巷,深入農民群體當中,傾聽大眾的心聲。
農民一年有多少收成,需要繳納多少稅收,勞動過程會遇到哪些困難,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被他詳細真實地記錄下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為老百姓解決難題,讓飽受壓迫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都能過上當家作主的好日子。
讀萬卷書,這是需要堅持的習慣,行萬里路,這更是擁有巨大意義的追求,毛主席的足跡踏遍了中國,毛主席的眼睛看得見中國人民,所以,他能帶著人民走向勝利。
他信賴人民,也樂于依靠人民,還記得用小推車一點點推出勝利的淮海戰役嗎?沒有支援前線的鄉親們,沒有一輛輛雪地中的小推車,解放軍的物資補給線就會斷裂,前線作戰就無法堅持。
毛主席常說,人民萬歲,在他的心里,只有人民才會成為永恒,無論時代怎么變遷,人民群眾都是整個社會的生力軍。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也為了人民,他了解他的同胞,因此也能把廣大同胞們團結起來。
與之相對的,是毛主席的第三張王牌,斯諾將其稱為“他將農民培養成將軍的實際經驗”。
在斯諾眼里,毛主席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派,他重視理論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他更強調把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
毛主席認為,教條是一種比牛糞更沒用的東西,牛糞還能滋養土壤,培育植物,教條卻只會把中國帶到錯誤的方向。
1934年,工農紅軍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開啟長征,最大的原因就是毛主席的實踐經驗得不到支持,中央理論派照搬教條,放棄了紅軍的運動戰優勢。
此事給了我黨一個巨大的教訓,當毛主席的核心領導地位確定下來之后,實踐便成為最受重視的第一要義。
1960年,斯諾第三次來到中國,采訪他的老熟人毛主席,他發現,每一年,毛主席都會花大半年的時間視察全國各地,親眼見證社會實踐的發展。
他想看到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他要見證事物的真實發展階段。
工廠里的工人們熱火朝天,汗流浹背,這是實踐的狀態,田地中的農民喝著山泉水,啃著窩窩頭,臉上帶著笑容,這是實踐的收獲,幼兒園里的老師學生,舞臺上的演員,圖書館的工程師,他們都是實踐的一份子。
他們的實踐,也共同托舉了中國的美好未來。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社會建設的力量源泉,毛主席的兩張王牌,將這兩者有機結合起來,讓中國擁有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是他的領導,給了一個國家持續創新的活力,這樣的人,不可能不偉大。
如果說前三張王牌都是毛主席種下的大樹,那么這最后一張王牌,就是大樹的根基,樹根牢固,大樹才能茁壯成長。
思想飛躍,走向世界
斯諾認為,毛主席的第四張王牌是“亞洲的馬克思主義”,這也是一張最為根本的王牌,它起到了為整個中國塑形的作用。
什么是亞洲的馬克思主義,研讀毛澤東思想,我們就能發現答案。
現在人們常說,這一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誠然,這個表述沒有任何問題。
但需要注意的是,沒有毛主席提出的思想基礎,集體智慧就無法衍生和成長,集體智慧的誕生,是以主席的思想貢獻為養分的。
斯諾曾說,毛主席是一個很有天才能力的軍事家,以及政治戰略家,這里的軍事理論,政治戰略,都是亞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9年,斯諾在延安又一次采訪毛主席,偉人在縱觀世界政治局勢時,展現出了讓斯諾膽戰心驚的魄力。
主席認為,蘇聯與德國之間的互不侵犯承諾,最終會成為一紙空文,只要戰略有需要,德國會毫不猶豫地進攻蘇聯。
他還提到,雖然蘇聯一直在幫助中國共產黨干革命,但在世界戰爭當中,必要的時候,他們會選擇出賣中國的利益,以獲得日本短暫的容忍,這樣一來,蘇聯就能避免與德日兩個法西斯雙線作戰。
這些預測,在1939年聽起來頗有些天方夜譚的味道,可40年代,一樁樁大事件陸續發生,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戰略眼光超越了時代的局限。
回過頭來重新品味這次采訪,斯諾無法不為一個天才政治家的謀略所折服,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本事成為一代偉人,名留青史。
所有聲望,所有名譽,都必須以實力為衡量標準,沒有能力,再夸張的掌聲也只是肥皂泡。
亞洲的馬克思主義,威力不僅僅體現在毛主席不世出的才華中,還體現在他的為人處世上。
斯諾還記得,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的住處時,還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因為他不敢相信,一個政黨的領導者,生活竟然如此簡樸。
毛主席的衣食住行,與普通共產黨員和戰士并沒有兩樣,他房間里唯一一件“奢侈品”,大概就是和夫人一同使用的蚊帳了。
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最多再加上一個水壺,就構成了毛主席全部的生活。
無產階級的質樸,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完全體現,他本人,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最好的代言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領路人。
在斯諾的書中,毛主席的存在感高到難以想象,通過那些文字,他們這對老熟人,再一次實現了精神層面的對話。
結語:
毛主席的四張王牌,知識分子的素養、團結人民群眾、堅持實踐為本、建設與宣傳亞洲的馬克思主義,是他成為一代偉人的秘密武器,斯諾對主席的分析之透徹,解讀之全面,讓人不能不為他們的君子之交動容。
參考文獻:
《斯諾眼中的毛澤東“歷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念淮海戰役勝利75周年 弘揚“新時代小推車精神”》大眾網
《紅星照耀中國》 斯諾 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