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伴侶出軌時,你該如何應對?#
離婚,到底是個怎樣的選擇?離婚,到底意味著什么?
到底是一種解脫、反抗、新的重生?還是另一種崩潰、迷茫、長久孤獨?
相信當你在面對離婚猶豫動搖之際,曾無數遍問過這個問題,但毫無疑問,根本無法給自己一個最終的答案。
也許你會認為,婚姻就是個巨大的悲劇,但這場悲劇牽扯了太多無辜的人,孩子、父母、乃至三個家庭都被席卷其中,無數尖銳的沖突將婚姻撕扯出破碎的裂痕。
面對這些矛盾,為什么很多人明知自己的婚姻極度不幸福,卻硬要以孩子為借口繼續忍受名存實亡的婚姻關系,圖什么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倘若你真的選擇離婚,就好像選擇了掀桌子離場,與過去的一切割席,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情感狀態,都將面臨巨大的轉折。
這種窘迫無法讓人輕易接受,因為對于當下的這個你而言,離婚后生活習慣的停滯、情感依賴的斷層,任何層面的問題都會引發連環效應,最終只得重新沉溺于婚姻的沼澤,只能繼續負重而行。
這種狀態恰恰印證了張愛玲那句極為經典的剖析:“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無數人向外界抱怨婚姻生活給自己帶來的苦難,試圖隔靴搔癢,但一旦真正決心脫下這件袍子,思考的就不單只是怎樣處理肉眼可見的“虱子”的問題了,而是何以面對剩下“光溜溜的自己”,何以應對接下去這“迷茫的余生”。
在婚姻中的所有人,必須要面對的就是柴米油鹽的生活,而真真切切的生活簡直是“虱子”最好的培養皿,故而人自己也必將被家庭生活所裹挾,不可能絲毫不受婚姻的影響。
一年、兩年可以輕易離去,那么十年、二十年過后呢?
婚姻這件袍子已然成為血肉,向內心長去,婚姻早已不為取暖,不為合適,甚至不為裝飾,繼續維系下去只為我還擁有,因為已經習慣了這種人生狀態。
所以不離婚,并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而是因為需要一個“幌子”,需要一個“讓人一直穿著袍子”的理由。
這樣來看,真正選擇不離婚繼續過下去,實則是因為真正的現實,穿著婚姻這個袍子時間久了,你會發現自己已然被現實磨平了棱角,選擇了“為自己的無力而妥協”。
1
長期的婚姻狀態,逐漸
蠶食著人生的“逃逸感”
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人都應該保持內心期待的追求動力,但這種動力的維持,是需要一個人持續不斷向內探索的,而婚姻生活中的俗事瑣事極容易打斷我們向內探索的進程、甚至意愿。
當你處于獨立且平穩的青年階段,幾乎都會不自覺地對未來產生預期,比如努力追求一種更積極的生活方式,產生一種更鮮活的生命沖動,向往一種更加愜意幸福的生活狀態。
而一旦進入婚姻關系,孩子、家庭便分走了人的大半精力,本身存在無窮可能性的人生預期被現實生活沉淀下來,最終會導致你喪失向內感知的敏感度。
久而久之,那些與婚姻關系緊密牽連難以分割的現實部分,并非隨時隨地都可以拋下的,它們不僅僅代表責任,更與你從年輕懵懂走向世故成熟的所有重要人生經驗深度捆綁。
如何在放棄這些以后,依然保有自我的存在感和對人生的掌控感?這才是大多數人不愿意離婚的核心問題。
人需要成長,或許你曾經也認為婚姻是為自己而服務的,自己一定能及時止損,但自己的成長性和敏感性一旦被生活瑣事所消磨,根本無法正確預見自己未來的生活。
你是否還具備隱藏能力?
你身上是否還有什么未被挖掘的優勢?
你還有多大的潛能來應對世界?
這些問題不再是現在思考的重點,甚至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你自己而言,也已經無足輕重。
與其挖掘這些未知,還不如想點實際的,看看奶粉哪個牌子更安全?想想孩子以后上學怎么辦?琢磨房貸車貸怎么還?
在人生版圖當中,未來的生活是一種可怕的未知,自己真正追尋的生命價值開始逐漸被婚姻、家庭、責任所覆蓋,并非只有女性存在這個困擾,許多男性經過歲月洗禮,同樣早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
無法逃離婚姻,因為終有一事限制住了自己的拳腳。
換句話說,就是人生的變數,自己已經折騰不起了,也早已無暇顧及。
這種困境在社會當中不在少數,深究人的底層心理變化,還需要結合人生階段的起承轉合,可以引用哲學家德勒茲“線”的概念,來透視和概括婚姻與人生。
德勒茲曾指出:“無論作為個人還是集體,我們都是由線組成的,我們的人生被線所穿越”。
簡單解釋就是,我們的人生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斷片組成的,童年—中年—老年,戀愛—婚姻—家庭,且人生總是不斷地從一個斷片,過渡到另一個斷片,以線的形式貫穿。
婚姻就是這個階段中的一個環節,這幾乎是大多數人都將經歷的過程,我們需要在每個環節做出選擇與判斷,許多人在想要離婚時回首往事,發現記憶深處早已被家庭和生活填滿,被諸多枷鎖所困。
與此同時,人生還存在著另一種線,不是被現實裹挾前進,不為求學、求職、求婚、求生等等保障穩定安全,而是探索、深入地感知自己。
逃逸線。
即抵御那些所謂的按部就班,所謂的傳統沿襲,以自由的形式來探索自己生命的無限可能,肯定自己本身的潛在發展路線。
真正限制我們向內探索的不是婚姻,而是我們對婚姻的固化認知。
面對婚姻,我們似乎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正確路線”——
比如認為自己要做稱職的父母,離婚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不離婚就是負責;
認為自己要做孝順的兒女,離婚讓父母跟著操心,不離婚就是家庭圓滿;
認為做女人就要賢妻良母,忍氣吞聲是顧全大局;
認為做男人就要一擲千金,說一不二就是當家作主……
最為可怕的是,時間真的會溫水煮青蛙地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思考乃至行為邏輯,習慣了這樣的身份屬性,習慣了這種維持現狀的心境,自我意識的空間會被無限縮小。
為什么許多年輕人說離就離、絲毫不含糊,除了自身愛情觀以外,更重要的是沒有經歷時間、瑣碎的拖磨,心和精神尚有力量追尋自由并且繼續開創,尚有精力可以繼續奮斗事業,可以追逐理想,可以沖動且激情地做決定。
婚姻無法被降級處理,因為撫養孩子、照顧父母、積累財富全部都需要精力,那么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對自身探索的期待就被降級削弱了。
而人生的逃逸線是對每個自我生命的肯定,是讓你的狀態不斷地更新迭代,是讓自己斬釘截鐵地告訴自己:
你要做稱職的父母,就要為孩子生成新的成長環境,去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去認真溝通與表達;
你要做孝順的兒女,就要為父母生成理性的接受壞境,去告知自己的安排與打算,用新的狀態來安撫與證明自己的選擇。
這恰恰促使著人以無限向外擴張的生命力去審視婚姻,從自身出發去打碎、塑造與改變,在各個環境與狀態中摸索屬于自己的逃逸線,并不斷注入新的思考、做出一點新的嘗試。
婚姻并不是一場死局,無論離婚與否,生活都該重新活過來。
這份說離就離的底氣,也來自于這種張力,更是一種新的詮釋:我的人生還大有可為。
2
離婚的等待延時,加重了
毅然離開的成本與代價
現實中還存在著一種現象:在高考結束后,離婚案件的處理進入高峰期。
“孩子大了就離婚。”
幾個字已然揭示了所有無奈的掙扎。
無數人將婚姻的存在附著在孩子的成長上,殊不知,這實際上同樣也是對自我逃逸線的延續,深入內心,似乎在不斷訴說著:
“我在等孩子成熟,等他們能夠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自己才從父母的角色上畢業,才能夠真正做回自己。”
這一等,動輒十多年,甚至長至一生。
你或許也將其視作某種積極的解決辦法,認為這至少能夠保全孩子完整的成長,至少盡最大的努力將子女的未來托舉起來,可這在本質上其實是最為可怕的消極態度。
借用一句經典的話來說就是:“冬天的水太冷了,我們等到春天再死吧。”
正是這種看似妥協的堅持與等待,徹底讓自己、伴侶、孩子同時套上了有期魔咒,隨著時間推移,日子過著過著,離婚就成了借口,孩子還太小需要照顧,孩子的學習不能分心,寄希望于孩子,希望孩子幸福的光芒能夠融化自己冰凍的生活。
也許苦苦維系這么久現狀能夠改善,也許到時候自己就不想離了。
總是帶著這種期待預想,可是卻忘記了,孩子的春天是專屬于他自己的春天,完全無法代表你的人生就能夠因此得以重新綻放。
在這個過程當中,家庭生活的底色到底是陰郁還是陽光?家庭環境的背景到底是溫馨理解他的質疑,還是冷漠?每個人的日常到底是愉悅安心還是痛苦煎熬?
孩子又該如何去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你所苦苦堅持的幸福,也許在他的眼中是更加悲哀的苦難,畢竟他眼中看到的婚姻只是矛盾爭執、冷淡疏離的具象化,總陷入情緒化的母親,理性旁觀的父親,無休止的爭吵,喋喋不休的抱怨……
在被動選擇沉溺現狀以后,一切問題都留給時間來解決,可卻忽略了,孩子的人生明明可以擺脫桎梏、可以主動選擇、可以打碎對婚姻的最初認識,可以不去跟你一同背負這長久等待的結果。
也許時間會帶給人錯覺,認為再撐一撐、再熬一熬,自己過去的所有付出都能夠被妥善對待,但子女、伴侶、自己,每個生命都無法承擔對方的人生藍圖。
無論離婚與否,都應該用自己的成長,來關照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一味的強加于人,并固執地認為,這樣就是好的。
離婚之后,最可憐的一定是孩子。
存在這種想法并堅信為真理,是因為你選擇習慣性地把孩子的狀態代入到自己的處境當中,諸如“我離婚就沒有家庭了—孩子缺失父愛母愛怎么辦”“我還不習慣新的生活—孩子想爸爸媽媽怎么辦”。
真正的稱職與負責,不是強撐著人設,而是了解孩子到底因何恐懼,因何排斥,因何形成自己的人生觀,理解他的質疑,傾聽他的聲音,接納他的建議。
孩子在原生家庭當中真正學習并延續的,是父性力量與母性力量,而不是僅僅擁有爸爸媽媽照顧存在就足夠了,許多固執己見的喪偶式婚姻,從根本上來說只是披著遮羞布的空殼。
更為荒誕的事,許多孩子實際上早已全然接受了父母結婚的預設,甚至反向勸說父母各自追尋自己的幸福,因為孩子早就明白一個道理:
所有人都有解放自己的權利。
熬過冬天未必能看到春天,但生成新的自我,一定會有新的體驗。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