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
在沿海某城市,發生了一樁令人窒息的案件。
有一個單親媽媽親手帶大的女孩,某天晚上突然對母親下狠手。
而,這種殘忍的弒母行為,她還是從游戲里學到的。
是因為沉迷游戲、學習掉隊,害怕媽媽發現而弒母嗎?
李玫瑾覺得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后來,繼續調查才發現:
原來,女孩在殺害母親之前不久,去見了多年不見的父親。
其實在這十幾年里,父親一直是缺席的,就連一分錢撫養費也沒有給過。
但,沒想到僅僅一次與父親出游,讓女孩感受到與母親完全不同的新鮮體驗。
女孩十分渴望跟父親生活在一起,于是痛下殺手……
這個被記錄在《心理撫養》中的真實案例,撕開了中國家庭教育最隱秘的傷疤。
這何嘗不是喪偶式育兒的悲劇?
在養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失,也會讓孩子的情感出現缺失。
其實,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父親愛母親,夫妻雙方用心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更好地成長。
對此,李玫瑾直言:
“而今似乎還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家庭內父母的角色應該是‘慈母嚴父’,但我更主張‘嚴母慈父’。”
在李玫瑾看來,父親與孩子的接觸一般要少于母親,這使得有些孩子在父親面前有些緊張。同時,父親又比較有力量,應該樹立榜樣的力量,跟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為人處世之道。
而,孩子有一種“本性”,誰跟他親近,他就欺負誰。作為跟孩子很親近的母親,最好是干脆果敢一些,而不是一味寵溺孩子,母親的嚴格應該是“和善而堅定”。
正如《心理撫養》所說的那樣,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應該來自心理上的力量。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能夠做到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愛戴自己,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02.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困惑:
嚴母慈父的,會不會把養孩子養成“媽寶男”?
畢竟假如母親太強勢了,什么都聽老媽的,孩子自然會懦弱膽小?
而且父親太慈愛,就沒有威嚴,孩子就會不聽話、無法無天?
其實,那些質疑"嚴母會破壞親子關系"的人,往往混淆了"嚴格"與"嚴苛"的區別。
真正的嚴母懂得:
在游樂場撒潑時冷臉離開,但回家后會擁抱孩子解釋:"媽媽不接受威脅"。
拒絕購買第四輛遙控車,但會蹲下擦干眼淚:"我們記在愿望清單好嗎?"
懲罰說謊必須撿垃圾,但夜晚會輕撫后背:"改正錯誤的人最勇敢"。
這種帶著溫度的原則,恰恰是孩子建立社會適應力的基石。
而,真正的慈父也如此。
他們有力量,卻不濫用,能夠以自己的見多識廣、開闊的心胸給孩子一些建議和指導,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給孩子撐起一片天。
譬如,在孩子受罰哭泣時,父親可以輕拍后背:"媽媽指出錯誤是因為愛你,我們一起想想怎么改正?"
有這樣的智慧的“嚴母慈父”相伴,孩子自然出現心理撫養、性格扭曲的概率就極低。
正如一些網友所言:
“嚴父慈母多敗兒,慈父嚴母多孝子。父為天,天的仁慈讓孩子有更高的發展;母為地,地的嚴格讓孩子更加的腳踏實地,走的更遠。
嚴父是對自己要嚴; 慈母是自己要慈善。”
是啊,家庭教育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
當母親學會"溫柔地堅定",當父親掌握"包容地引導",那個張牙舞爪的小孩就會蛻變成懂得愛的人。
“教育的藝術,在于讓規矩長出溫度,讓愛意帶有分量。"
誠然如此,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點,父愛母愛都缺一不可。
你怎么教育引導孩子,孩子就會回報你什么。
凡是人性豐滿、情感良好的孩子,一定有一對恩愛有加、相敬如賓的父母。
而,好的教育方式,莫過于“嚴母慈父”,別不信。
03.
特別贊同李玫瑾《心理撫養》所傳遞的理念: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人的胃口是喂出來的,脾氣是帶出來的,觀念是嘮叨出來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無恥是百般遷就寵溺出來的……”
《心理撫養》自問世以來,廣受好評。
不少讀者感慨:
“原本只是因育兒焦慮才買下這本書,沒想到它的內容對每個人都適用。即使是還沒有成為父母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啟發,對情感與伴侶的選擇、人際關系處理、人生關鍵決策等都有了新的視角。”
若您正在經歷"越親密越受傷"的教養困境,《心理撫養》與《幽微的人性》這兩部沉淀多年的研究手記,將帶您穿透表象,在數十個真實案例中找到屬于您家的答案。
從今天開始,用科學重建親子關系的底層邏輯,讓愛不再以傷害的方式呈現。
愿《心理撫養》與《幽微的人性》(全兩冊)成為你和孩子生命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