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表姐在家庭群里突然發了一句抱怨:
“孩子長大了,都是白眼狼。”
她兒子今年14歲,整個人性情大變樣。
以前媽媽說一他不二,說往東他絕不走西,什么事都會跟家里人報備。
現在在家,兒子幾乎不和她說話,問什么都是“哦”“嗯”“隨便”。
表姐想關心他的學習、交友情況,他卻總是冷冷地回一句:“你好煩啊!”
面對這樣的轉變,表姐既委屈,又無奈,也不知道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我很是理解。
之前就在網上看到,有媽媽求問,為什么孩子長大后就不跟自己親近了?
實際上,親子關系的疏遠,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
那些長大后與媽媽漸行漸遠的孩子,早在童年時期就埋下了種子。
前段時間看綜藝《是媽媽是女兒》,歌手李嘉格和媽媽之間復雜的關系,讓我深有感觸。
鏡頭前,李嘉格的媽媽言語中充滿了各種抱怨:
“她小時候可聽話,我們感情可好,長大了就不聽話了,說話大聲,脾氣急。”
在媽媽的印象中,李嘉格從小就懂得體諒媽媽,很多事情都是想著替媽媽去扛。
甚至她才5歲的時候,出門就自己拖行李箱,不給媽媽造成負擔。
看似完美無缺的母女關系,女兒卻一句話戳破了表象:
“你從來不知道我小時候,其實是壓抑的。”
原來,李嘉格只是在裝“聽話”,她不斷隱忍。
從12歲開始,她媽媽不斷給她輸入期待,希望她能出人頭地,但從來沒有問過她想要什么,工作累不累;
不僅如此,媽媽還把女兒當成是情感垃圾桶,經常在她面前倒苦水。
還要以“你是我女兒,我不跟你說我跟誰說”作情感綁架;
當她和媽媽發生矛盾時,爸爸只會躲在廚房里,選擇逃避問題。
由于長期處于這種壓制的環境,長大后的李嘉格很抗拒和媽媽繼續生活在一起。
但這種自我保護意識,在媽媽看來就是:
那個聽話懂事的孩子變了,跟自己不親了。
心理學上,李嘉格這種孩子稱為“討好型兒童”。
在關系中,他們習慣把媽媽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習慣討好、順從、壓抑自我情緒。
因為害怕媽媽失望、生氣,慢慢學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
看似親近,其實情感鏈接極弱。
長大后,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在叛逆期突然爆發。
他們開始拒絕過度干涉,追求個人空間,看似“斷親”,其實不過是在找回遲到的自我。
就像李嘉格在采訪中,也一度崩潰落淚:
“這兩年我情緒上出現了一些問題,我真的受不了。”
“我只是想過好我現在的生活。”
親子關系中,如果溝通變成情緒勒索、關心變成控制,那么保持距離,就成了孩子唯一的出路。
也有很多媽媽疑惑:明明自己付出了全部的愛和耐心,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為什么孩子就是不領情呢?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提出“冰山理論”:
表面看見的行為背后,藏著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與價值觀沖突。
當媽媽開始覺察自己在關系中的角色動機時,親子關系才有真正修復的可能。
如果孩子不愿意跟你溝通,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①早期陪伴的缺失,安全感不足
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依戀理論”:
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的關鍵窗口。
如果這段時間,媽媽將孩子長期交由老人或保姆照顧,孩子很容易發展出“回避型依戀”。
長大后表現出很獨立,但其實,是他們已經不再相信依賴,也學會了情緒自我隔離。
有位網友表示,寶寶1歲那會兒是自己事業上升期,所以她每天早出晚歸,親子陪伴時間幾乎為零。
等到小孩上幼兒園,她意識到要多花時間陪他。
主動和他玩積木,給他講故事,可這時候的孩子總是表現得冷漠,甚至會哭鬧著要奶奶。
而這,恰恰就是因為孩子在關鍵時期沒有感受到母親的穩定陪伴,內心缺乏安全感。
當媽媽后期突然靠近,他會本能地抗拒,因為他害怕再次被拋棄。
② 媽媽的控制欲太強,讓孩子想逃離
有人說,中國式媽媽愛孩子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控制式關愛”:
衣服要穿什么,媽媽說了算;
朋友能不能交,媽媽要把關;
興趣班報什么,媽媽安排好。
孩子稍有反抗,媽媽就會說:“我是為你好。”
作家武志紅形容這種模式是:
“把孩子當作自己人生未竟之夢的延伸。”
而孩子的天性,恰恰是追求獨立自主。
當內心長期積壓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壓抑時,一旦有能力掙脫,就會選擇極端的疏離和反彈。
而真正的愛,是在管和愛的邊界之間,找到平衡。
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他嘗試和失敗的機會,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讓親子關系更牢固、更長久。
③ 情感回應不足,孩子的心漸漸涼了
我觀察過身邊很多家長,發現多數人都習慣用教育情緒代替溝通:
孩子談起學校發生的趣事,媽媽:“學習要是有這心思多好”;
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媽媽:“動不動就頂嘴,慣的你!”
孩子覺得委屈,媽媽:“我和你爸養你多不容易……”
這樣的互動模式,只會讓孩子覺得“說了也沒用”,于是漸漸沉默,直至徹底疏遠。
在一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的個案中,有個13歲的女孩小米這樣描述自己和媽媽的關系:
“我最討厭跟我媽說話。每次我想說點什么,她要么是講大道理,要么根本不聽。
后來我就干脆什么都不說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要的并不是媽媽多么高深的建議,而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回應:
“哇,真棒”、“媽媽為你驕傲”。
或許父母該明白: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雙向的情緒共振。
那些沒被接住的分享欲,終將成為親子間越壘越高的墻。
看過一句話,真實且扎心:
“中國式母愛其實就是,在你小的時候愛你,長大以后控制你,最后希望你一輩子離不開她。”
其實,好的愛,是讓孩子安全地依靠,同時有力地放手。
要想真正拉近和孩子的關系,父母要學會做這幾件事:
①用心傾聽,多表揚少否定
每天給孩子10分鐘的專注交流,不帶手機、不打斷,哪怕是聽他講學校的瑣事。
短短幾分鐘,會讓他覺得:
我值得被重視。
在這個傾聽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
比如:
用“后來呢”“你當時是什么感覺?”代替敷衍;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時,給予具體表揚:“你今天主動收拾書包,太棒啦!”
②好好說話,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指責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發現:
90%的親子沖突都源于錯誤的表達方式。
別再說:“你怎么又玩手機?”
換成:“媽媽有點擔心你眼睛,用太久會不舒服,要不要休息一下?”
別再說:“你為什么不聽我的?”
換成:“我們一起來想想,怎么做可能會更好?”
語氣變了,立場變了,孩子自然也會愿意敞開心扉。
你不再是監督者,而是同行者。
③尊重孩子,維系親子關系的邊界感
很多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是:
“我是你爸/媽,你有什么不能讓我知道的?”
看似是關心,實則是侵犯。
不妨列一個邊界守護清單,保護孩子的隱私感:
進孩子房間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
不隨意翻看日記、手機等私人物品;
孩子拒絕肢體接觸時,改用留言便條表達關心;
孩子不愿分享的秘密,絕不過度追問。
只有當我們學會尊重孩子的邊界,孩子才會更愿意主動靠近。
家庭教育家尹建莉說:
“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孩子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和想法。
他們不再需要依附,而是渴望平等、理解和空間。
而做媽媽的,越是在這時,越要學會“后退一步”。
不是退到關系之外,而是退到合適的距離,給他自由,也給他支持。
別把“媽媽”的身份當作權威,而是學著做一個愿意傾聽、共同成長的朋友。
畢竟,孩子不是生來就和你不親的。
只要你愿意松開控制,保持合適的距離,親子關系也可以逐漸回溫。
點個,與之共勉!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