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 2》)以81億元票房刷新全球單一市場紀錄時,北美影院連夜加場的霓虹燈牌與IMDb上8.2分的用戶評分,共同編織起一篇關于中國故事的全球化寓言。
這部耗時五年、凝聚了138家中國公司協作的動畫電影,不僅以每秒萬億級的粒子特效重構了觀眾對國產視效的認知,更以細膩的情感表達,刺破了全球電影市場的傲慢與偏見——在好萊塢主導的“神話霸權”中,東方敘事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氣魄硬生生踏出了一條篳路藍縷的大道(參數丨圖片)。
然而,這份榮光的另一面卻是這般的冷峻現實:全年上映國產新片425部,僅8部票房突破了10億元。
顯然,觀眾不是不愛看電影,它們只是有選擇地看。這一矛盾在電視行業同樣鮮明:全國每年近4千萬臺電視的銷量,與27%的電視開機率形成刺眼反差。
影院空座,并非是觀眾離場,而是好作品缺席;電視機的沉默亦非用戶拋棄,而是行業在內容、技術與體驗的三角關系中失去了平衡。
內容困局 當技術迭代撞上人文失焦
《哪吒2》的破局之道,在于將“剔骨還父”的古典悲劇轉化為母愛托舉的現代救贖。這種對文化母題的創造性轉譯,恰是當下電視行業最稀缺的能力。
當4K電視普及率超過60%,8K產品年增長率達20%時,觀眾卻在忍受“偽高清頻道”的模糊畫面與智能推薦中重復出現的流量劇集。
數據顯示,2024年國產電視劇平均評分5.8分,超過60%的劇集因“人物如紙片、邏輯如亂麻”遭遇口碑崩塌。
技術的躍進反而凸顯了內容的蒼白。影視工業的“乾坤”渲染系統能將單幀渲染時長壓縮至3.8小時,但電視行業仍困在明星片酬吞噬70%制作成本的怪圈中。
手機豎屏短劇和興起和客廳大屏的沒落共同證明:觀眾愿意為每分鐘12個敘事細節的精品短劇點亮屏幕,卻對注水20集的“偽大劇”報以遙控器的沉默。
這種割裂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當8K面板的像素密度超過人眼識別極限時,內容的情感顆粒度卻正在變得粗糙。
技術救贖 從參數競賽到體驗重構
《哪吒2》的啟示在于,技術從來不是冰冷的參數,而是情感的放大器。影片中AI生成的10萬幀微表情,讓哪吒的憤怒與脆弱有了顯微鏡級的呈現。
反觀電視行業,盡管量子點、Mini LED技術已將色域覆蓋率推至98% DCI-P3,但用戶仍在抱怨電視不好看。
這種落差源于技術應用與場景需求的錯位:當家庭觀影場景從“正襟危坐”轉向“碎片化觀看”,防眩光、護眼模式、動態補償的重要性已超越單純的色準指標。
真正的技術革命正在邊緣發生。比如中國電視廠商力推的場景化畫質平臺,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將畫質主動提升至接近4K水準。
這些創新與《哪吒2》的“智能海浪”技術異曲同工——不是追逐技術巔峰,而是讓技術服務于內容的情感傳遞。當杜比全景聲與《哪吒2》龍宮場景的環繞音效共振時,技術終于找回了它的本位:不是讓用戶驚嘆“這電視真好”,而是讓他們忘記電視的存在。
渠道裂變 從終端霸權到場景殖民
《哪吒2》的81億票房中,線上營銷渠道貢獻頗豐,泡泡瑪特推出的《哪吒之魔童鬧海》天生羈絆系列手辦盲盒上線僅8天銷售額就迅速破千萬,淘寶上由餃子創作的哪吒系列形象授權周邊銷售額已經突破了5000萬元,抖音上“哪吒仿妝”挑戰賽也引發了極高熱度,話題播放量破10億。
這種“內容-場景-用戶”的生態閉環,恰是電視行業渠道變革的預演。
當年輕人日均2小時沉浸在短視頻平臺時,傳統“衛視+視頻網站”的分發模式已顯疲態。創維與釘釘合作開發的教育大屏,長虹與蔚來共建的車載影院系統,無一不是在暗示著一種新可能:電視早就不滿足于客廳場景,辦公室、酒店、商場,甚至汽車的屏幕矩陣,都會是它的陣地。
這種“場景殖民”需要更激進的內容適配,電視內容也需根據場景重構形態:健身鏡中的AI教練劇集、車載屏上的5分鐘微短劇、商超大屏的互動品牌劇場。
2024年1-7月,美妝及日化家清行業OTT端廣告份額一舉擠占了傳統PC端的投入份額,占比增至42.6%,成為僅次于移動端的投放渠道。2024年1-9月,食品飲料行業在OTT端的投放更是超越移動端,成為主要投放終端,占比高達五成。
一言以蔽之,當75英寸乃至更大的巨屏成為了我們的智能家居中樞,電視行業的戰場早已從“賣出多少臺”轉向“占據多少生活瞬間”。
時代變了,只是電視還沒醒。
產業覺醒 從孤島求生到生態共榮
《哪吒2》背后138家公司的協作圖譜,揭示了中國影視工業化的深層邏輯:追光動畫負責角色建模,十月文化承包場景渲染,甚至一家杭州小公司專精“火焰粒子特效”。這種模塊化分工使制作效率提升300%,成本下降38%。
反觀電視行業,面板廠、內容商、平臺方仍在各自為戰——京東方研發的頂級Mini LED面板,可能因內容源的480P分辨率淪為擺設;影視生產的精品劇集,或許被折疊在視頻平臺第五層菜單。
破局之道在于構建“技術-內容-用戶”的數據閉環。比如我們現在已經不再向以往那般尊敬的索尼,其實它依舊有著我們難以企及的行業壁壘高度,BRAVIA電視與索尼影業的聯調系統作為行業標準從未被打破——電影母帶的色彩參數直通電視芯片,實現“從攝影機到客廳”的像素級還原。
當這種協同擴展至產業鏈,面板廠商可根據熱門劇集的色調定制顯示方案,內容公司能依據用戶觀看數據優化拍攝腳本。正如《哪吒2》通過云端協作平臺同步40個制作環節,電視行業需要的不是更多屏幕,而是一張連接創意、制造與需求的數字神經網絡。
未來圖景 在技術與人文的十字路口
《哪吒2》的成功撕開了兩個真相:觀眾從未拒絕進步,但拒絕缺乏情感溫度的冰冷進步;技術能放大藝術,但無法替代人性褶皺中的微光。
當哪吒在IMAX銀幕上吼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時,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電視行業——8K、AI、Mini LED不過是工具,真正的革命在于重拾“讓人愿意放下手機”的魔力。
這種魔力誕生于三重融合:用硅基芯片解碼碳基情感,讓敦煌壁畫在量子點屏幕上流動,使家庭影院成為文化記憶的容器。
當TCL能自動識別京劇片段并切換至戲曲色域,當海信社交電視讓觀眾與千里外的親友同步為《哪吒2》流淚,技術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不是制造更清晰的畫面,而是創造更緊密的連接。
《哪吒2》的81億票房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面鏡子。它照見出電視行業的未來:那些活得好的品牌,一定是既能用AI修復老電影的劃痕,也懂得在開機廣告里留出15秒靜默——因為真正的體驗,始于技術,終于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