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10月25日于正第一次透露籌備這部短劇開始,已經預熱了接近3個半月,106天,可以說在還沒開拍就賺足了期待,當時于正已經把故事寫完,就等拍攝了。完成創作的他自認為,從故事的角度看是一部“頂到極點的故事“,不少網友根據于正的一貫作風認為這是在”畫餅“,不過還是有一批觀眾期待于正來短劇賽道”大殺四方“,畢竟現在還有不少短劇,以當年的《延禧攻略》為藍本。
年前《吉天照》還高調宣布春節期間上線紅果短劇,當時有人質疑于正,“都不到充值端搏一下……于媽是不是太慫了”。結果于正不僅當時沒回應,之后更是一整個春節期間都沒消息,直到8日悄無聲息地上線,怎么看都不是于正風格。
截至發稿,《吉天照》在紅果短劇熱度達到941.9萬,甚至沒有達到紅果短劇的“爆劇”標準,也不在紅果短劇的推薦榜上 (紅果短劇推薦榜:榜單基于觀看量、互動及個人興趣排序) 。
實在是雷聲大雨點小,到底觀眾對《吉天照》的真實評價怎么樣?為什么《吉天照》表現遠不及預期?
紅果清一色好評?豆瓣兩極分化
“頂級團隊、不惜成本、至尊短劇”這是去年11月于正對《吉天照》這部短劇的描述,從中能看出他對短劇首作的信心和引領短劇精致化的膽魄。彼時已經有不少短劇開始褪去粗鄙駭人的外殼,追求精品化。
比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桃花馬上請長纓》、《點降唇》、《愛在黎明前降落》以及在視覺審美上提出“豎屏美學”的《引她入室》等,觀眾對豎屏短劇審美閾值已經被拉高。
《吉天照》空降第3天,于正發微博還沉浸在“清一色好評“的喜悅里,劇風營卻發現差評差點掀翻豆瓣。記者查看了紅果評論區、豆瓣小組、采訪觀眾后發現,《吉天照》的評價兩級分化非常嚴重。
紅果短劇的評論區確實幾乎零差評,“感動、好看、制作精良、審美在線”等好評詞非常多,甚至最后的第99集依然有4051個網友評價,更重要的是,每集下網友的評價都與當集播放的劇情密切相關:5集梅萍重獲新生,成為地主家丫鬟,網友評論“白日夢從此開始”;33集老爺故意扔戒指跟梅萍搭話,網友評論“成功的獵人以獵物出現”;49集老爺自以為攔下了被妻妾陷害的梅萍,網友評論“小梅是老爺這輩子得不到的女人”。
而到了豆瓣小組兩極化評論非常懸殊,大多數好評都是針對故事邏輯和演員演技,而差評則主要針對制作和畫面,基本可以歸納為“五怪”:
配音怪:“第一集我就想吐槽,張楠配音口型都對不上,好出戲”
打光怪:“吉天照打光是陰間劇吧 ”
濾鏡怪:“這畫面這濾鏡,好像金瓶梅,老港羞羞片,他真投了800w?!”
造型怪:“演員的妝有點顯腫”
特效怪:“比摳圖還離譜,直接剪紙嗎”
甚至有網友喊話于媽短劇首作是“養子”吧!
12月份還看到他在微博說花了幾百萬制作,還以為是短劇的春天到了,看來于媽只把這部當養子,親兒子還是《五福臨門》。
平時愛宅家追劇的佐佐(化名)對記者表示“這部短劇全劇顏值都很高,而且演技不錯,而且女性復仇,全員惡人的設定很不錯,看著很過癮,每個角色的演技都很在線,人物各有各的美。”
總的來說作為編劇,于正不管是劇集還是短劇,依然還是有口皆碑,而視覺制作上,《吉天照》則只踩中一小部分人的審美點。
豆瓣與紅果評分差距這么大,只有兩個可能,要么受眾群體不同,要么有一個評論是假的。不過其實兩極分化的評論在于正身上早就見怪不怪了,而這次豆瓣的壓倒性的差評,或許也是《吉天照》上線前吊胃口的反噬。因為于正一般聲勢浩大的劇都會撲,猥瑣發育的才會爆。
成也濾鏡,敗也濾鏡
之前于正曾一度憑借濾鏡審美,制作出不少爆款劇集獲得觀眾青睞,這一次的《吉天照》故事從大明嘉年間,知府張仲被妻妾殺死的故事延展而來,能看出于正還想再次利用濾鏡”金手指“增加短劇的歷史質感,實際看來有點用力過猛。
早年間的《宮鎖連城》中高飽和色調的風格,開啟了“阿寶色”時代。之后《延禧攻略》莫蘭迪色濾鏡給人一種高級感和歷史感,再加上精美的妝造,引領了一波潮流。后來《玉樓春》的“高級灰”色調,和鏡頭素凈如畫,讓每一幀都有古代工筆畫中仕女圖的感覺。
短劇開拍前,于正就曾評價市場上的短劇“制作粗劣,表演浮夸,故事邏輯差”,可以看出至少在這些方面于正試圖用《吉天照》來彌補短劇瑕疵,啟用了長劇的演技派+短劇的TOP1的演員、堪比電影的制作班底、外加爽爆的劇本、甚至令人咂舌的高成本,期望帶給觀眾一部精致化的短劇。
唯獨忽略了后期制作這一環。曾讓他多次翻盤的濾鏡,這次讓他翻了車。
時而泛黃的做舊畫面,時而藍調的冷調色讓觀眾在兩個極端橫跳;一些朦朧效果讓畫面仿佛只有2G網絡,不僅沒塑造出美學質感,反而有一種畫質堪憂的效果;家宴團聚時的高飽和、冷色調的調整,觀眾反饋像陰間一樣。
整體色調不統一、濾鏡效果過度、對劇情表達貢獻不大,給整個短劇拉了不少分。
其實視覺效果也是短劇關鍵所在,大多數短劇帶給觀眾的爽感,都是通過調動觀眾情緒產生,其中畫面色彩表現、視效營造的氛圍、光線塑造的場景都是最直接刺激觀眾感覺的元素。
冬漫社創始人湯明明曾公開表示短劇領域的剪輯環節非常重要,但是一直沒有被重視,放到《吉天照》上就太明顯了。
陰間濾鏡、甚至看起來像老港羞羞片直接讓前期的800w預算大打折扣,要知道這個項目可是有《延禧攻略》編劇周末,影視演員吳佳怡的加入。
精品化到底怎么做?
短劇從去年開始就呈現精品化趨勢,于正的入場原意也是想為短劇精致化出一份力,卻不曾想真的做到了拋磚引玉,足以見得短劇精品化前路艱難。
高預算≠精品化
最先火起來的短劇不求邏輯只求爽,演員表演夸張,畫質粗陋特效低級,這一階段的短劇預算只有幾萬最多十幾萬,于是不少人片面地把短劇低質與預算低劃等號,在精品化趨勢興起時,有不少從業者開始卷預算。場地、道具、演員、設備都先選貴的,對外宣傳也拿”斥資XXX萬大制作短劇“為噱頭,現在看,大都給市場較學費了。
專業演員≠精品化
從2023年已經有不少專業演員入場短劇賽道,或是出演角色,或是擔綱制作。知名導演王晶最早下場,拍攝豎屏短劇《億萬傻王子》;高亞麟以出品人的身份參與短劇《失控的愛》;演員楊蓉、李若彤、徐夢潔參與拍攝短劇內容等等,但其中靠專業口碑成功出圈則是少數。
技術崇拜≠精品化
5毛錢特效是短劇最早被吐槽的部分,也是從業者最早改進的環節,隨之有一群人一門心思卷技術,提高特效水平,盲目崇拜AI制作,甚至片面追求短劇工業流程化。最后的結果不是流程繁瑣導致超出預算,就是盲目追究技術最后劇本毫無創新,內容同質化,一整個不進則退。
于正在微博里說“短劇精致化是我最早提出來的“,這確實是無從求證,但看得出來他的初心沒錯,”開場三分鐘、故事新鮮感、畫面的吸引力也變得尤為重要,之后不會有什么扛劇的演員了,拼的就是情緒價值、故事人設的新鮮度、表演能力以及宣發的吸引力。”
時代變了,觀眾的觀看模式也變了,但不變的是對優質內容的追求。
其實《吉天照》98集就已經全局終了,最后的99集是伊利瑧濃的廣告植入,劇中的兩位主演為品牌演繹了30多秒的廣告片。這種形式在傳統劇集里已經非常成熟了,不過在短劇中記者還是第一次體驗 (如有先例網友可留言補充) 。
記者觀察到伊利瑧濃合作冠名了紅果短劇的春節檔,不過隨機觀看的3部短劇中,并未再有創意品牌廣告,記者推測,伊利品牌是看中了于正的聲量和粉絲粘性,押寶《吉天照》的內容口碑,希望在新年氣節提高品牌傳播度。
由此可以確定,精品化短劇有更多的商業機會,品牌合作也能成為片方繼續用戶付費、平臺分成后的第三種變現機會,如此讓資金可持續循環起來,反向助推片方持續投入精品短劇制作。
歡迎提供一手新聞線索
歡迎投稿,講述你一線的真實經歷
一經采用,將獲得豐厚獎金
可聯系劇風營記者老金:13699142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