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他們之前利用大S和汪小菲夫妻關系炒作流量,這次汪小菲是一句話都沒說過,甚至連賬號都沒登錄,但依然躺槍。
可能吃瓜群眾對這件事的嚴重程度沒有太大感受。
這事兒最嚇人的地方在哪?
不是封號本身,而是你根本不知道為啥封——沒有警告,沒有解釋,連個像樣的借口都懶得給。
說白了,這就好比你在家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有人沖進來把你房子拆了,臨走還拍拍你說:“別問,問就是為你好。”
有人說汪小菲肯定是踩了紅線,只不過吃瓜群眾不知道而已。
我就笑了,老夫在平臺上寫文章寫了這么多年,對于平臺的尿性我還是深有感觸。
任何平臺,紅線根本不是畫在地上的,是平臺拿在手里隨時能掄你臉上的鞭子。
今天夸你正能量,明天就能說你傳播負能量;今天讓你上熱門,明天就能讓你查無此人,平臺掌握了流量,它永遠正確。
現在的自媒體就像一場21世紀的數字圈地運動:你以為在開墾自己的數字莊園,實則只是替領主打理隨時可能收回的租地,并且說收就收,根本不給你任何解釋。
這種權力的恐怖,恰恰藏匿于它的不可知性,你永遠不知道平臺的鍘刀何時落下。
封殺可能因為一場品牌合作動了平臺的奶酪,可能因為某句越界的調侃觸動了審查神經,更可能僅僅因為你的價值觀和主流價值觀不符合。
而那些被封殺者的“罪證”,往往與道德無關,只與利益相連,比如當某個話題王的影響力威脅到平臺戰略布局,殺機就悄然降臨。
汪小菲就是個典型。
大家可以冷靜思考一下,為什么之前張蘭汪小菲在瘋狂炒作流量的時候,平臺連個屁都不放?
原因很簡單,他們炒作流量本質是為了賣貨,而平臺可以從他們賣貨中分得一杯羹。
對于平臺來說,話題越大,它獲利越多,所以平臺非常歡迎這類流量,甚至會去迎合流量做些一些傾向性的扶持和栽培。
但是,當大S去世以后,很多人突然開始對張蘭和汪小菲口誅筆伐,這批人規模之大甚至影響到平臺的基本盤,也就是說如果平臺繼續給這件事情流量,它會失去很多用戶的支持。
權衡之下,犧牲張蘭和汪小菲換取用戶的忠誠度,似乎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盡管這兩個人并沒有在這件事情上炒作。
而他們被封的根本原因是,過去炒作過。
這個邏輯就特么很扯淡,只要它想拿你祭天了,就會把舊賬翻出來,然后告訴你,你曾經做過惡,現在必須斬立決。
但是這里所謂的“惡‘,可能是過去平臺默許甚至支持的。
時間久了你就會深深地陷入一種自我懷疑和人格分裂中去,不管做什么內容都會變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就跟訓狗一樣。
你想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學會自我馴化:避開敏感詞像避開地雷,追逐熱點像追逐狗糧,討好算法像討好暴君。
直播間里聲嘶力竭的“家人們”,短視頻中批量復制的變裝秀,評論區里機械滾動的“666”,構成了一場盛大的數字羊群效應。
大家用盡了辦法搖尾巴,吐舌頭,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賬號長治久安,蹭點流量紅利討口飯吃。
但是不好意思,自我馴化再到位也不能保證你一定沒問題,甚至平臺也不知道啥時候回觸發自己的雷點——比如汪小菲這事,誰會想到大S會突然去世呢?
這讓我想到一個場景——
“你想在我的地盤討飯吃,就必須遵守我的規矩。”
“好的,老板,請問你的規矩是什么?”
“這個得你自己悟,悟不到你就得死。”
這就是現在的自媒體生態,十年前平臺為了吸引內容卑躬屈膝,現在內容和流量已經飽和,平臺店大欺客。
所以這兩年我已經非常不建議大家再去做自媒體了,很多號看起來掙錢,經營起來非常艱難,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資金跟精力。
然而你花再多的錢,平臺也可以在沒有法院判決或者主管部門決定的情況下,擅自封號,相當于公然剝奪你的數字財產。
最終你投入的那些人力財力物力,會突然一場空。
因此這東西你不能當主業,興趣愛好做做,當做自己的一張名片或者偶爾帶帶貨挺不錯的,一旦你準備全身心投入了,很快就會體驗到什么叫人間滄桑。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