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到來,都是緊握雙手,深吸一口氣,在別人的歡笑中哭著走來。又在離開之時,撒開雙手,吐出一口氣,在別人的哭聲中笑著離開。中間的旅途,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間,以自身之力與自然氣場不斷對抗的過程。
從吸入第一口氣開始,大自然的力量就開始消耗自身之力,無論自身之力多么強大,最終都會被自然氣場所耗盡,唯一的區別,就是時間的長短不同。所以人活一口氣,氣順則時長,氣逆則時短,氣不順則人不順。
人在大氣中,居住的環境,就是圍繞在自身周圍的氣場,所以環境的重點,就在于藏風聚氣,并且要聚集好的氣場,以適應自身之力。氣遇風則散,遇水則至,于是風和水,就成了判斷環境氣場的重要標志。
然而人的開始,就是祖先的盡頭,同樣人的盡頭,也就是祖先的開始。人在天之下,地之上,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大氣之中。祖先生活在土地之下,地表為天,地下為地,所以大氣的環境決定著人的順逆,而地下的環境,則決定著祖先的順逆。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人間一日,地下一年。鬼言三年,人間三日,人間就是祖先的天。所以并不是祖先在庇護我們,而是我們在庇護祖先,庇護已經離開的先人。我們祭拜的貢品,所燒的紙錢等,都是在庇護地下的祖先。同樣我們的富貴和貧窮,也是上天在庇護。
人間重在氣,地下重在土,我們的居住環境,重在藏風納氣,氣的順逆決定人的順逆。而祖先的居住環境,重在土中之氣。土中之氣與地表之氣的結合,就是天地之氣的相合,所以土地的質量,決定著祖先的順逆。
對于大地來說,地氣走過的地方,就會出現拱起之象,于是大地拱起之處,就是地氣的走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山脈或者龍脈。正如《發微論》中所說:地理家察脈與醫家察脈無異,善醫者察脈之陰陽而用藥,善地理者察脈之沉浮而立穴,其理一也。
于是人們根據山脈的走向,來尋找有氣之地,而山脈環抱的盡頭,往往就是地氣聚集之處。而尋找有氣之地,就如同醫者的“望聞問切”一樣。既然有氣之地,土會隆起,于是人們在判斷地氣之時,挖開一個土炕,用虛土填平,若虛土隆起則有氣,凹陷則無氣。
正如《相宅經纂》中所說:于基址中掘地,用圍闊一尺二寸,深亦如之,后將原土篩細,復還原坑內,以平滿為度,不可按實。過一夜,次早起看,若氣旺,則土拱起。氣衰,則土凹陷。其原理與山脈的隆起是一樣的。
既然要藏風納氣,那就不能漏氣,也就是土質要緊實,于是人們通過測量土重來判斷土質。書云:取土一塊,四面方一寸稱之,重九兩以上為吉地,五、七兩為中吉,三、四兩不吉?;蛴枚妨客?,土擊碎量平斗口,稱之,每斗以十斤為上等,八九斤中等,七八斤下等。
當然這個重量并不是現在的重量單位,意思就是單位體積的土質越重,則土質越緊實,就越不容易漏氣。這就好比人住的房子一樣,若四處漏風,也就無法聚氣了。氣從門進入,于是對門的后墻就不能有窗戶,為漏氣之處。
同樣土質松軟,腐爛物越多,重量就越輕,也就越容易漏氣。祖先居于此地,就像是住在四處漏風的房子里一樣。所以土質要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且氣味幽香為佳。萬物皆有五行之氣所組成,五行之色,木青火紅,金白水黑土為黃。
于是土地的顏色也以正色,和五色齊全為好,也就是以黃土和五色土為好。書云:火赤土撖皆吉,惟土黑不吉,五行以黃為正色。故亦以純色為吉,又紅黃相兼,鮮明者尤美。生氣聚結,孕育奇秀而五色者,則無不吉。
所以人間重在氣,祖先重在土,白云飄飄的高空,就是人間之天。大地的表面,就是祖先之天。天地之氣相合,萬物生長,祖先在土中,地表的氣場就為天。地下的土質再好,地面的環境惡劣,四處風吹而漏氣,只有地氣而無天,則獨陰不長。
同樣地面的環境藏風納氣,地下的土質惡劣,山石阻隔無地氣,就為有天無地,則孤陽不生。所以地面的環境與地氣相結合,也就是形巒與理氣的結合,才是有福之地。只要明白了基本道理,其它的一切都會靈活多變,迎刃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