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為一大爐,
陰陽為二火炭,
萬物于中,亦一物也。
人于萬物中,亦一物也。
近幾天,暑氣如彌天的云霧,
將城市蒸騰成一座巨大的丹爐,
我們便知,一年中最嚴峻的“烤”驗——三伏,已然降臨。
世人皆言苦夏,視之為一場難熬的“渡劫”。
但在內(nèi)煉者眼中,卻看到了一部宇宙級的“火金交戰(zhàn)史”,
更是一張看透人體內(nèi)在運轉(zhuǎn)“內(nèi)景圖”。
今天,主要講講在三伏時節(jié),
天地與我們的身體,正在發(fā)生著怎樣驚人的一致。
可以先想象一下,在宇宙的棋盤上,
每年夏天都會上演一場史詩級的對決。
對決的雙方,是代表酷暑的“火”與代表秋涼的“金”。
而三伏天的計算,
就是這幅“天地氣機搏斗圖”的戰(zhàn)斗時間表。
先說說這一個火金相搏的時間表(計算公式):
開戰(zhàn)信號(初伏):從夏至日算起,第3個“庚日”為開戰(zhàn)日。
激戰(zhàn)正酣(中伏):從夏至日算起,第4個“庚日”進入白熱化。
終極決戰(zhàn)(末伏):從立秋日算起,第1個“庚日”打響最后一戰(zhàn)。
看到這張表,大家一定會好奇:
庚日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為什么三伏天的計算都離不開庚金呢?
實際上,三伏天戰(zhàn)場的主角,就是這個被“吊打”的庚金。
“庚日”來自干支紀日法。
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每10天,“庚日”就會輪值一次。
在古老的五行學說里,“庚”的屬性是——金,也為白虎,主肅降之氣。
而三伏的兩個主角,火與金,含義如下。
火:夏季的化身,能量爆表,熱情似火,是進攻方。
金:秋季的代表,象征清涼、肅殺,是防守方。
而“庚日”,就是這位代表秋天的“金將軍”的出戰(zhàn)日。
而戰(zhàn)場上的唯一法則,
是“火克金”——烈火熔金,天經(jīng)地義。
所以,“伏”這個字,本身就充滿了畫面感。
它的意思是“屈服”、“潛藏”、“被打趴下”。
“入伏”,用火金兩大戰(zhàn)斗集團的語言翻譯就是:
夏天的“火”軍團實在太強大了,
它把代表秋涼的“金將軍”死死地壓制住,
讓他只能潛伏在地下,不敢出戰(zhàn)。
這段“金將軍”被壓制到最慘的時間,就是“三伏”。
“入伏”,便是這場對決進入高潮的時刻。
其本質(zhì)是:夏日的“火”之能量達到鼎盛,
以絕對優(yōu)勢將代表秋涼的“金”之能量死死壓制,
迫使其潛藏于大地深處,不敢露頭。
這場戰(zhàn)斗大戲,再看看其精準的劇本(計算方法):
序幕(初伏):夏至后三庚。
“庚”在五行中屬金。
夏至日,天上的“火”雖已最盛,
但地面的“火”尚在積蓄。
待到第三個庚日,地火之力方才集結(jié)完畢,
向“金”發(fā)起第一次總攻,“金”氣始伏。
高潮(中伏):夏至后四庚。
天火下逼,地濕上蒸,天地一炁,化為烘爐。
此為“火”之威最盛,“金”之氣最微的至暗時刻。
終章(末伏):立秋后一庚。
立秋,是“金”氣欲起的信號。
然“火”之余威尚存,
對初生的“金”發(fā)動最終鎮(zhèn)壓,
上演“秋老虎”的終局之戰(zhàn)。
此戰(zhàn)之后,火勢方歇,金氣乃生。
可見,這不只是一張節(jié)氣圖,
更是大道的運行軌跡。
它揭示了此刻宇宙的能量狀態(tài):
一個陽氣極盛、能量向外發(fā)散到極致,
而內(nèi)斂、清肅之“金”氣被深藏壓抑的巨大能量場。
實際上,此時我們的人體也在同步發(fā)生火金相戰(zhàn)。
《黃帝內(nèi)經(jīng)》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天地的宏大敘事,
必然在我們的身體這個精密的“小宇宙”中,
引發(fā)同步的共振。
這場“火金搏斗”,同步上演。
體內(nèi)君火當令,心為之主。
心,五行屬火,是人體的“君主之官”。
三伏之際,外界的“大火”會引動我們內(nèi)在的“心火”。
心火順應天時而升騰,浮越于上,播散于外。
這便是“陽浮于外”的生理現(xiàn)象。
我們的氣血涌向體表,毛孔張開,以汗液的形式散熱。
金氣被伏,肺為之應。
肺,五行屬金,是人體的“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氣。
它如同宰相,輔佐君王(心),調(diào)節(jié)全身。
其性喜清潤,厭燥熱。
當天地間的“火”壓制“金”時,
我們身體內(nèi)部的圖景也隨之變化:
心火灼肺金,過亢的心火,會直接耗傷肺之津液。
君主過于亢奮,必然會累及輔佐的宰相。
于是,我們在夏季常常感到心煩氣躁,口干舌燥,
這正是心火灼傷肺金的表現(xiàn)。
其次,陽浮而內(nèi)虛。
全身的陽氣與衛(wèi)氣(防御部隊)都奔赴“邊疆”(體表)去散熱應敵,
我們內(nèi)在的“中軍大營”(脾胃)便會兵力空虛,相對寒冷。
這解釋了為何盛夏反而容易因貪涼而傷及脾胃,
導致腹瀉、不適。
開闔失度,氣隨汗泄。
“汗為心之液”,并且“肺主皮毛”。
肺金被克,于是它所控制的身體的門戶(毛孔)在三伏天大開,這是順應天時。
但若過度,則如城門洞開,不設防備。
不僅心之陰液會被大量消耗,護衛(wèi)體表的陽氣也會隨汗一同外泄。
這便是為何大汗淋漓后,
人會感到心悸、氣短、極度疲乏。
這,便是三伏時節(jié)我們身心的真實寫照:
一個與天地同頻共振的“外熱內(nèi)虛”之局。
外在,能量極度發(fā)散;
內(nèi)在,根基卻相對空虛。
神意隨“火”而躁動,元氣隨“汗”而流失。
所以,三伏天遠非“炎熱”二字可以概括。
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天地與人身的“同構(gòu)”之妙。
它以最直白、最強烈的方式,
讓我們親身體驗到“天人合一”的古老真理。
聯(lián)系方式
可掃下面二維碼添加我為好友。
歡迎咨詢
添加老師微信
獲取更多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