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的一紙限制消費令,將沉寂許久的“核酸大王”張核子重新推上輿論風口。
因未履行一起勞動爭議案件的20.5萬元執行款,張核子及其公司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被禁止高消費。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熱議,網友評論兩極分化:有人拍手稱快,稱其為“遲到的正義”;也有人質疑,認為20萬元對張核子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限高令僅是形式。
從核酸檢測到限高令:爭議企業的墜落軌跡
張核子的商業版圖始于2012年成立的核子基因公司,但真正讓其“暴得大名”的是新冠疫情中的核酸檢測業務。
數據顯示,核子基因旗下實驗室累計檢測超7億人次,僅2022年就密集注冊了16家核酸檢測機構。
然而,其擴張背后是多次違規操作:謊報結果、偽造醫學文書、使用非專業人員等,屢遭監管部門處罰。
2022年底,蘭州核子華曦實驗室因結果造假事件被通報,網友甚至發起“尋找張姍姍”(張核子關聯公司監事)的行動,揭開其復雜的公司網絡。
疫情結束后,核酸檢測需求驟降,張核子試圖轉型卻屢戰屢敗:
1. 直播帶貨遇冷:2023年起,其旗下“核子優選”“核子基因進口洗護”等賬號入局直播,但2024年全年銷售額顯示為0元,被調侃為“無人問津的流量生意”。
2. 農業與房地產試水**:成立農業公司研究“低升糖大米”,進軍非居住房地產租賃,但均未見實質性成果。
3. 大健康項目折戟:代理日本保健品、控糖產品等,2025年“年貨節洗護專場”直播銷售額仍為0元。
有網友評論:“張核子缺這20萬?他住酒店照樣五星級,開豪車也不受影響,限高就是個笑話。”
也有網友說,“從核酸檢測到直播帶貨,他始終在追逐風口,但缺乏真正的產品力,注定失敗。”
盡管網友對張核子“是否缺20萬”爭論不休,法律層面,限高令的核心意義在于強化生效判決的執行效力,維護司法權威。
根據《限制消費令》,張核子若因私消費需申請解除,須先履行債務。
然而,這一措施對其個人生活影響有限,更多是向社會傳遞“違法必究”的信號。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公眾對“核酸暴利時代”的集體記憶。
張核子的商業行為曾被質疑發“國難財”。
而后續轉型的失敗,則被視為“賺快錢”模式的必然結局。
不得不承認,張核子的故事,折射出部分企業在特殊時期的野蠻生長與轉型困境。
從核酸檢測到直播帶貨,其商業邏輯始終依賴短期風口,而非長期價值創造。
此次限高令雖是一起小規模債務糾紛的衍生結果,卻成為公眾情緒宣泄的出口。
未來,核子基因若想重獲信任,需徹底擺脫“賺快錢”的路徑依賴,而公眾更期待的是,監管體系能從源頭遏制違規企業的擴張,避免下一個“張核子”的出現。
(本文綜合自大象新聞、騰訊新聞、第一財經等,引用網友評論僅為呈現多元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