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百步亭,熱衷過年。”
每個漢口伢都有一個住百步亭的朋友。
我的發小,初中從天津路搬去了百步亭。這直接導致我們好些年沒聯系。
畢竟,我,土生土長老漢口,百步亭不論是地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離我稍微有那么一點點遠。
今年元宵,發小請我去百步亭看花燈。
在社區看花燈?我為什么不去公園看?
發小再三安利,百步亭花燈和別處不一樣,“你來看就曉得了。”
發小帶我,順著安居苑、怡康苑、怡和苑沿路逛。花燈大多掛在小區門口和花園,每一盞燈都是街坊親手做的。
紙糊的財神爺是個斗雞眼,直白赤裸地寫著“打牌贏錢”;胖兔子耳朵一長一短,過年吃太好了吧;塑料編織燈籠夾帶小紙條,湊近看,“全家支持三娃政策”。
有一盞紙燈籠,略顯殘破,鉛筆字歪歪扭扭:“這盞燈,我糊了三次才成功。”給我感動壞了。
這些燈,跟網購的精致工藝品,沒得比,也不如流水線小商品來得工整,卻勝在人味十足。
“么樣,還闊以吧。”發小說,百步亭花燈節辦了十多年,年年有手藝人教學。居民踴躍參加,環保廢物利用,拿出舊紙盒、塑料桶、篾片,制成一盞盞集合民間智慧和誠意的花燈。
元宵節,我們小區也掛燈,清一色批發貨,氛圍不能說沒有,但,零人在意。
“我現在一點也不喜歡過年。”我跟發小感嘆,家里老人走后,吃年飯就像完成任務,外面訂餐廳,快吃快散場。說是過年,卻沒年可拜,在家躺幾天就返工。
“百步亭不一樣。我們百步亭,熱衷過年。”
五年前,百步亭元宵燈會是大場面,四個居委會聯辦,一萬多盞花燈掛滿街道。這幾年,居民自發鬧元宵,自己做燈辦展覽。
每一組花燈,都配有作者照片。照片里的人提著花燈拜年,妝容精致,喜氣洋洋。還有圍裙阿姨在廚房取景,手拿鍋鏟,蠻生活。
沿路走,仿佛一個個活生生的街坊在向我拜年。
當然,也有做得很精致的燈。
百步亭居民會真心為每一盞燈駐足。
“咦額,嬌嬌這個燈做得好啊。”一位阿姨指著一盞紅色剪紙金魚,作者是一個穿紅棉襖的小姑娘,個頭還沒餐桌高。
有位小朋友用紙盒拼了一個火箭燈,火焰口是紅色玻璃紙,機身圓滾滾胖乎乎,還做了噴氣。他站在自己的燈旁,默默等著路人夸。
有一個羽毛老鷹燈,特別酷。作者是個門牙缺兩顆的小男孩,他“埋伏”一旁扔摔炮,主打視聽結合,嚇人一跳。
我故意刁難:“這羽毛不是廢棄材料吧?”
“把嫁嫁的扇子一拆,就廢棄了。”
“以前還熱鬧些,臘月一過,天天都是年。”
我在百步亭文體公園認識了舞龍隊的黃婆婆。她告訴我,以前百步亭過年天天有活動,萬家宴、花燈節、舞龍舞獅、腰鼓巡游、街頭寫春聯、煙花秀……
元宵大燈會,晚七點的文體公園,滿樹花燈一路亮起,像翻滾的星河。煙花在空中炸開,還有人把煙花筒倒掛在樹上,銀白色火瀑落下。
那時候,站在陽臺看,整個百步亭好亮啊。
舞龍舞獅,不請專業演員,街坊親自上,也會邀請路人一起玩。經常沖進一群生班子,亂了步伐,龍身一陣扭曲,整齊的鼓點趕不上趟,敲鑼師傅也索性亂敲,反倒熱鬧。
重頭戲是臘月二十四的萬家宴。長桌連成片,各家創意菜,盤子擺滿,熱氣騰騰。
黃婆婆最懷念第一屆萬家宴,當時應該叫百家宴,那是2000年前后,街坊為了相互搞好關系,自發組織的。百步亭規模還不大,五十多道硬菜,燒排骨、藕湯、青椒肉絲、炒菜薹……街坊們吃肉喝酒,好不熱鬧。
后來,百家宴變成千家宴,千家宴又變成萬家宴。
就算錯過大場面,在街上走也能隨時感受到年味。
安居苑門口的籃球場,有個爹爹擺毛筆攤,“福”字一甩,筆鋒遒勁。他是湖北書法協會的,免費帶小伢練字,帶街坊親自寫春聯。
怡和苑捏泥人的牛師傅,臘月出攤,三兩下就搓出個胖兔子,還有孫悟空、小金魚、財神爺、豬八戒。幾塊錢一個,鄰居小孩來了,說一句“祝牛爺爺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不要錢,直接拿走。
沒有特長手藝的街坊也喜歡上街湊熱鬧,在街邊下豆絲、煮湯圓,“來撒,跟你添一碗,過年咩。”
每天早晨,溫馨苑門口的公交站,排隊的老人手里拿著風箏、毽子、薩克斯、魚竿、腰鼓、網球拍、大毛筆……
一波人上了622,去三陽路江灘。一波人坐508,去硚口公園。他們以前就住那附近,搬再遠,也要坐車回去碰碰街坊。
一聽我是來采訪的,把我團團圍住。
“曉不曉得,我們百步亭風箏隊,參加過木蘭草原、濰坊風箏節,拿過獎的!”
“小伙子,采訪一哈我們百步亭花毽隊咧?我們領隊是南派花毽第十一代傳人,水平高得很!”
“來,我給你看我們樂團的視頻!下個月在武漢劇院演出,請你來看撒!”
哎呀,太親切了。
小時候,武漢沒有“百步亭”這個地方,這是開發商創造的名字。后湖興業路新建十幾個小區,逐漸拼成5.5平方公里的大社區。地方不大,但住著18萬人,中等縣城規模。
百步亭最早一批小區建于2000年前后,當時房價兩千左右一平,不算便宜,也不算壕,主打大陽臺,下樓有花園。
當年搬到百步亭的第一批老漢口“移民”,多是銀行職工、老師。用今天的話講,城市中產。
搬過去,一聊天,發現都是老街坊,住硚口到二曜路沿線的,話題一搭就熱乎。
舞龍的黃婆婆以前住天津路,是“文藝志愿者”,教做花燈的爹爹曾住吉慶街,是“巧手志愿者”。
據說百步亭有5萬志愿者,才藝多,熱心腸,舉辦大小活動,都不需要去外頭請人。
我小時候在合作路群眾藝術館學乒乓球、吹薩克斯、打腰鼓、舞龍舞獅。街頭到處是剪紙、捏泥人的手藝攤子。
現在走在老漢口,多才多藝的老師傅好像不見了,搞半天,都去百步亭當志愿者了。
這兩天,沾發小的光,我在百步亭過了一把久違的“年”癮。
陌生的街道名、小區名,卻讓我感覺蠻熟悉。
前年我去洛陽看燈會,數十組花燈,場面宏大,“琉璃宮闕”華麗得像夢境。
百步亭街坊自辦的小燈會,帶給我另一種感受,,很踏實。街坊們親自舞龍打鼓,純手工花燈,沿街竟然還有炸湯圓的小攤,外殼焦脆,長得像糖葫蘆,小孩人手一串。
這種炸湯圓,我只在小時候吃過。中山大道廟會,也是街坊自發組織,每家糊一盞燈籠出來逛,有才藝的人拖家帶口表演賺吆喝,空氣中彌漫著同款炸湯圓的香氣。
才只五歲的我,在地上躺著打碾滾,才換來一串湯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