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言晞語”專欄聚焦法官與青年干警的深度思考與實踐感悟,鼓勵大家圍繞職業價值、專業精神、司法實踐等核心議題暢所欲言。
本期將集中展示首批干警的深刻筆談——李依平法官暢談《從“i人”到“e人”法官的轉變》;李志濤庭長深入剖析《法袍的重量:一位法官的職業選擇與生命體悟》;程靜專委分享《給年輕法官的心里話》。
敬請關注“青言晞語”專欄,聆聽來自光谷審判一線的青春之聲與法治思考!
本期人物
《從“i人”到“e人”法官的轉變》
——選自東湖高新區法院“再選一次,我還會當法官嗎?”光谷·法官·薈(第44期)上的發言
“再選一次,我還會當法官嗎?”這是今天發言的主題。倘若題目換成“再選一次,我還會進法院嗎?”,我的答案或許是遲疑的。然而,當假設已然踏入了法院的大門,我的選擇清晰而堅定——會。盡管,法官生涯絕非坦途。
法袍在肩,雖倦無悔
那些難纏的信訪當事人,那些令人身心俱疲的糾纏,確曾無數次讓我在心中萌生“退額保平安”的念頭,深陷自我內耗的泥沼。所幸,跑步、鍛煉、與家人團聚的時光,成了我修復心力的港灣。一年年,一天天,一件件,日子也就這樣在案牘勞形中流淌而過,似乎也能繼續。
尤記得初任法官時,記憶依然鮮明:第一次端坐審判臺的惶恐與緊張,第一次面對空白文檔擬寫文書的毫無頭緒,第一次落筆判決時的謹小慎微……太多的“第一次”銘刻于心。
正是這些瞬間,讓我真切的體會到,法官并非只是審判臺上的莊重威嚴和光鮮亮麗。埋首于“卷山案海”,與電話、電腦為伴,不時還要應對情緒激動的當事人,日復一日的辛勞、艱難與不易構成了法官工作的日常底色。
隨著年歲與案卷的累積,我逐漸領悟到更深一層:作為員額法官,專業知識僅是基石,更核心的使命,在于運用法律手段,真正化解矛盾,實現定分止爭。就像醫學界那句箴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從“I”到“E”,破繭成長
以前的我其實是個內向、慢熱、甚至有些社交恐懼的“i人”,害怕跟其他人打電話、接電話。但是法院工作的繁忙與瑣碎,尤其面對勞動爭議雙方多樣的訴求,常需在各種工資表、考勤表、業績表、考核表中穿梭。那些亟待判決支付醫藥費的工傷當事人,更催促著我不得不快起來,也磨礪出了幾分“急性子”,逐漸走向了必須主動溝通、快速響應的“e人”。
不久前,一樁公司與大學的房屋租賃糾紛便考驗著我這個“迫不得e”。案涉學校房屋因建設學生宿舍要被拆遷,否則會影響明年大學生的入住,因涉及到裝修損失問題,各方都萬分焦急,我只能再次發揮我的急性子,組織調解、鑒定質證、選定機構、實地勘查……最終,在拆遷截止日期前,鑒定結論塵埃落定,原告也主動騰退了房屋。
調任高新產業園人民法庭辦理勞動爭議案件后,我對調解的價值有了更深的體悟。一些工傷案件,流程繁復冗長:確認勞動關系、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仲裁、訴訟,若再交織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很多案件可能要兩年才能走到強制執行階段。
法槌之下,心向暖陽
開庭時,有些勞動者會將受傷致殘的部位讓我看,其實,看到那些刺目的疤痕或包扎的傷口,內心除了職業性的審慎,我也會感到許多惶恐。
我時常自問:我能做些什么?一紙判決,又究竟能為勞動者帶來什么?經濟補償能減輕對勞動者家庭的影響嗎?安慰和傾聽能撫平身體致殘帶來的心理創傷嗎?能做的,似乎唯有快審快判,多一分關切,多一句問候……而有時候當事人的一句樸素感謝,一次無條件的信任,便足以成為我法官生涯中的“小小幸福”。
未來的法官之路,依然漫長。想起錢鐘書先生《圍城》中的比喻,法官職業亦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向往著它的崇高,城里的人或許也曾渴望片刻的抽離。這心境,又何嘗不適用于其他職業?
最后,我想說:人生確如一場結局未知的對弈,既已選擇了身披法袍,那就落子無悔。這份無悔,源于對職責的敬畏,對公義的求索,更源于每一次定分止爭后,內心那份沉甸甸的安寧與無愧。路雖遠,行則將至。
來源:青晞工作室
編輯:政治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