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碰撞科技,文化豫見新生
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奔赴基層,在社會實踐中了解非遺、發展非遺、宣揚非遺,充分展現鄭大學子的志氣與朝氣,自1月16日起,鄭州大學微塵志愿服務隊非遺文化宣傳團參加了寒假社會實踐,展開了以“非遺碰撞科技,文化豫見新生”為主題的實地探訪活動。
第一站——河南鄭州非遺美學館
首先,非遺文化宣傳團鄭州小組來到了河南非遺美學館,河南非遺美學館匯聚了關于河南的各種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組成員們在這里欣賞科技幫助下非遺的涅槃重生,傳承發揚河南非遺,提升文化自信。進入場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只有河南”的相關文化產品的展示,其中包含了布老虎、折扇和剪影等文化遺產的展示。這些展品不僅展現了河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使其既傳統又時尚。小組成員們被這些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他們仔細觀賞每一件作品,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小組成員們通過場館的科技設施身臨其境體驗了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太極拳,通過跟隨大屏幕上的太極拳教學進行學習來了解太極拳,小組成員們感受到了科技助力下的非遺發展的成果,深刻意識到利用科技發展非遺的重要性。
河南非遺,跨越時空,代代相傳,貫穿古今,它們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是河南大地上永不熄滅的文化火種,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不可或缺的瑰寶。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看到了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非遺與科技兩顆璀璨的星辰碰撞交織,綻放出奪目的光彩,續寫著中華大地的傳奇。
第二站——河南焦作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與文化傳承圣地
隨后,非遺文化宣傳團焦作小組來到了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與文化傳承圣地,冬日的豫北平原籠罩在一層薄霧中,遠處的麥田覆著薄霜,村落間炊煙裊裊,一派靜謐的田園景象。此行的目的,不僅是學習太極拳的技藝,更是通過走訪當地文化遺跡、對話傳承人,深入了解太極拳如何從一門傳統武術升華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抵達陳家溝后,小組成員首先來到太極拳祖祠。祖祠內陳列著歷代太極拳名家的生平事跡,從陳長興、陳清平到楊露禪、武禹襄,一幅幅畫像與典籍,勾勒出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世界的軌跡。離開祖祠,團隊前往太極拳博物館,館內以“拳史”“拳理”“拳藝”三大主題展開,通過全息投影、互動沙盤等現代技術,生動還原了太極拳的發展歷程。午后,團隊來到東溝習拳場。這里是陳家溝人世代練拳的場所,冬日里依舊熱鬧非凡。白發蒼蒼的老者與稚氣未脫的孩童同場習拳,動作行云流水,呼吸與招式渾然一體。小組成員跟隨師傅學習基礎招式。老師傅邊示范邊講解:“太極拳的‘掤捋擠按’,不僅是攻防技巧,更是對‘舍己從人’境界的追求。
通過本次實踐,團隊成員不僅加深了對太極拳文化的理解,還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未來,我們將繼續關注太極拳文化的發展,積極參與相關活動,為太極拳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了解和喜愛太極拳,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三站——河南開封宋繡藝術博物館、開封市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
1月18日,非遺文化宣傳團開封小組齊聚于古色古香的宋繡藝術博物館門前,共同欣賞并學習這傳承千年而不斷的中華文明瑰寶。推開開封宋繡藝術博物館古樸的大門,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走進了那個以繡為畫、以線寄情的年代。這里沒有金戈鐵馬的喧囂,沒有市井街巷的嘈雜,只有一針一線在時光中靜靜流淌,訴說著屬于宋人的風雅與匠心。在走上二樓的樓梯邊,懸掛著河南非遺人物王素花老師的榮譽獎項與藝術成就,她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他人,培養了眾多汴繡傳承人,并且在其退休后創辦了素花宋繡工藝有限公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隊員們走上這掛滿榮譽的旋廊,充分了解了這位時代人物及其對宋繡的傳承與貢獻。
之后,隊員們步入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宋繡作品。花鳥蟲魚,栩栩如生;山水人物,意境深遠。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或婉約,或豪放,或清新,或淡雅。漫步在展廳中,隊員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的殿堂,感受著宋繡藝術的獨特魅力。這里不僅是一個展示傳統文化的窗口,更是一個傳承民族精神的圣地。宋繡,這一針尖上的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審美,也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千年汴京夢,一繡動乾坤。”我輩大學生肩負著傳承與創新宋繡技藝的重要使命。我們要培養創新思維,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開發符合現代審美的宋繡產品。我們也應當成為宋繡文化的傳播者,通過新媒體平臺,向世界展示這一中華瑰寶的魅力。只有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創新思維相結合,才能讓宋繡這一千年技藝在新時代綻放異彩。
第四站——河南洛陽南石山三彩小鎮、中國唐三彩文化園、張家彩窯
最后,非遺文化宣傳團洛陽小組來到了洛陽南石山三彩小鎮、中國唐三彩文化園和張家彩窯。小組成員們首先前往了南石山三彩小鎮,從村口進入,便被濃濃的三彩文化所吸引,村子的墻面、圍欄、綠化帶上都有唐三彩制品,包括兵馬俑、文官武士、舞女、樂俑、浮雕壁畫和三彩小馬等。之后小組成員們來到了中國唐三彩文化園。在講解人員的帶領下,小組成員參觀了有技藝高超的匠人們制作的人物俑、動物俑,這些三彩俑造型栩栩如生,其內在精神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參觀過程中,小組成員詳細了解了唐三彩的制作流程,包括選料、制胎、成型、施釉、開相、裝飾等多個工序。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小組成員不僅深入了解了洛陽唐三彩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化轉型之路,更深刻體會到非遺文化在科技助力下的無限可能。未來,我們期待能進一步推動非遺與科技的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多可能。同時,加強教育與宣傳,提升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尊重,讓更多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中來,共同守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非遺碰撞科技,文化豫見新生。通過參與此次實地考察活動,所有隊員們都深入了解了各種特色非遺文化,認識到了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在現代社會科技賦能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巨大力量,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我輩要以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為己任,發奮圖強、勇于創新,為祖國非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