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月調查,阿斯利康涉走私一案進展到了公司層面。
2月6日,阿斯利康在收到深圳海關出具的《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及《鑒定意見通知書》近一月后,在公司2024年財報中承認:被查涉嫌偷逃進口稅款9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56萬元),涉及英飛凡、替西木單抗兩款抗癌藥,最高可能面臨4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80萬元)的天價罰款。
這意味著,在阿斯利康公司層面,案件已經進入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若犯罪事實充分,下一步或將由檢察院對作為法人的阿斯利康提起公訴。盡管事涉“海關”、“偷逃進口稅款”,但在紙面上,阿斯利康仍未明確將此事與延宕已久的藥品走私案直接掛鉤。
一位接近事件的知情人士透露,被查時涉嫌偷逃進口稅款的藥品涉案銷售額約有20億元。金額巨大,相關公司負責人目前已被拘留。
隨著阿斯利康對“走私案”風波正面回應、對長達3年的“騙保案”風波正面回應,籠罩在阿斯利康頭上延宕數年、接二連三的兩起風波,來到了終章。
2024年阿斯利康曾多次強調,“泰瑞沙偽造基因報告騙保案”、“英飛凡和替西木單抗走私案”兩串案件是針對員工個人的調查,不涉及公司層面。但隨著中國區“一把手”王磊被拘留,阿斯利康全球股價震蕩,公司層面再無法與兩串案件撇清關系,不得不多次正面回應。
(圖:王磊被調查后阿斯利康回應時間線)
至今,阿斯利康中國區前任總裁王磊的命運走向仍模糊不清。
自2024年10月30日,阿斯利康透露王磊正在配合調查,十余天后阿斯利康又對外披露王磊已被拘留。此后的4個月,阿斯利康中國高管團隊進行了一輪革新般的大換血——從中國區總裁、總經理,到腫瘤業務總經理、助理副總裁——極力清除王磊執掌公司十年留下的影響力。
經歷過這場巨大變故的阿斯利康中國,未來將走上什么樣的道路?這家曾經因亮眼的中國區業績、褒貶不一的口碑、超高的業績壓力和工作強度而著名的“網紅藥企”,是否會成為另一個葛蘭素史克?
公司卷入走私案,王磊判罰待終局
“泰瑞沙偽造基因報告騙保案”、“英飛凡和替西木單抗走私案”兩串案件愈演愈烈,前有近百位一線銷售人員被查,大區總監鋃鐺入獄,后有中國區“一把手”王磊被拘留。
2024年11月,阿斯利康在一場投資者交流活動中表示,公司收到有員工涉嫌非法將某些腫瘤藥物進口到中國大陸接受調查的消息,目前并不了解其中的細節。
而深圳海關一紙《移送審查起訴告知書》,將阿斯利康直接拖入案中。
2024年7月,阿斯利康原英飛凡產品線負責人時元捷因涉嫌走私被帶走調查,將阿斯利康與走私案聯系在一起,帶入公眾視野。
此后,多位核心層高管被查,阿斯利康高層震蕩至“一號人物”。2024年10月25日,曾任阿斯利康腫瘤業務部總經理的百濟神州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殷敏被深圳緝私部門帶走配合調查,五日后,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主席及中國總裁王磊傳出被帶走調查。
據《健聞咨詢》了解,王磊是因為涉嫌將走私和慈善贈藥獲取的藥品用于銷售,被監察委留滯。2024年11月12日,阿斯利康公布的2024年三季報中,王磊的狀態從之前公布的配合調查變成了被拘留(detained)。
時隔半年,此次阿斯利康走私案調查已近尾聲,即將進入起訴階段。走私案所涉兩款阿斯利康藥物,一款是于2019年12月在國內獲批上市的英飛凡,另一款是國內尚未獲批上市的替西木單抗。
也就是說,阿斯利康相關人員走私藥品的行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12月前英飛凡尚未上市的時候。
目前公開的走私案細節較少。但可以確定的是,相關人員利用了香港、內地藥品獲批上市的時間差,在藥品在香港上市后,通過粵港走私路線將藥物運進內地。
2024年4月,廣東查獲一起涉案金額約2億元的藥品走私案,涉及藥品80余種超5000盒,其中大部分為防癌、抗癌和治療糖尿病等疾病的藥物,這起案件被認為或與阿斯利康有關。阿斯利康則在去年11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中指出,“有關走私藥品的調查,主要與中國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藥品流通有關。”前述接近事件的知情人士,也確認了這一信息。
一位資深藥企人士對此表示,“此類靜脈注射的藥物都需要冷鏈儲存,如果配送的儲存條件不達標,藥效的穩定性可能受到影響,甚至造成不良反應。”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注射類的藥品,即便偷偷帶入境內,也是要通過醫院才能讓患者接受治療,按照這樣的邏輯,使用走私藥的醫院也是有問題的。
阿斯利康兩款藥物偷逃稅款已有明確數額,涉及走私或銷售的情節將如何認定?
金杜律師事務所律師孫興、張文怡在《未經批準的境外上市藥品合規談》中統計了過去十年的相關案例發現,對于進口未經批準進口的藥物的行為,目前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或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罪,若其中還涉及銷售相關藥品的行為,則可能構成妨礙藥品管理罪。
王磊“高歌猛進”時代落幕,阿斯利康能被迫剎車嗎?
王磊暫離崗位后,2024年12月阿斯利康老將Iskra Reic被任命為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負責人,全面接替王磊此前職務,負責包括中國、亞洲和歐亞市場、中東和非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內的廣袤地區整體戰略,推動業務實現可持續增長。
此前履歷中,Iskra Reic曾在中東歐、歐亞大陸、中東和非洲等地擔任領導職務,此番任命是她首次接手中國市場。有業內人士認為,Iskra Reic對于中國市場狀況缺乏了解,或許難以掌控阿斯利康中國當下所面臨的復雜局面。
而此前王磊執掌阿斯利康中國長達十年,阿斯利康一直以“內卷”、“高歌猛進”而聞名,曾拿出過業務增長高達35%的好成績,刻下了鮮明的個人烙印。
一位藥企相關人員王希(化名)表示,王磊主政的阿斯利康中國管理風格異常強勢。彼時,作為公司一把手,王磊不僅要把控公司發展的大方向,還會參與具體的銷售、推廣工作中,為了完成指標甚至一度實行過末位淘汰制。
在此前爆發的阿斯利康騙保窩案之中,王希告知《健聞咨詢》,他曾從多個渠道聽聞,阿斯利康泰瑞沙條線的內部管理培訓會上,公司管理層會授意員工(篡改基因報告騙保),實現業務增長的目標。“他們認為很正常,沒有什么不妥。”
王磊的鐵腕管理,一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阿斯利康中國的企業文化。公司在醫藥代表身上的銷售指標壓力畸高,是公司合規管理漏洞百出的關鍵因素。
王希直白指出,長期處于激進文化中的員工,在壓力下日漸麻木,草率地越過合規的警戒線,打開騙保的閘門。“阿斯利康出現如今的局面,是企業內部管理出現了嚴重問題。但凡公司合規部門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基本的作用,不至于走到這個地步。”
王磊帶領中國團隊在這條高速增長的道路,同時也是違規的道路上狂飆,直到騙保案、走私案接連爆發,才被迫突然踩下剎車。
但在阿斯利康中國這一龐然大物的“狂飆慣性”之下,能平穩地停下嗎?
自王磊被爆配合警方調查以來,阿斯利康對中國地區的高管團隊進行了大換血——從Iskra Reic接任一把手,到林驍出任阿斯利康中國總經理、關冬梅晉升為阿斯利康中國腫瘤業務總經理、田大蓉任職中國助理副總裁兼乳腺癌事業部負責人……新一批高管團隊陸續到位,標志著阿斯利康中國的“王磊時代”正式落幕。
備受外界關注的合規問題,2024年11月阿斯利康全球CEO蘇博科也積極對外強調公司對其的重視程度,努力強調其治理決心。他表示目前已加強了其在中國200多人的合規團隊,并引入了駐地合規官,使用人工智能審查銷售人員的費用報告等,以監控任何不當行為。
但作為業內人士,王希對這項駐地合規官制度的態度卻并不樂觀。他認為,駐地合規官很難深入到銷售員工的日常工作中深入審查,很難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
此外,在不同社交媒體上,近日也頻繁傳出阿斯利康將調整銷售團隊考核指標與薪酬結構的消息。
據透露,阿斯利康將一改銷售崗位此前“低底薪、高獎金”的薪酬結構,為銷售崗位員工增加2000~3000元的底薪;另有說法指出,阿斯利康并未提高員工底薪,而是新增了2000~3900元的銷售崗位津貼。
不論哪種調整方式,似乎都透露著阿斯利康嘗試降低對銷售崗位考核壓力的意圖。在風口浪尖之上,摒棄以往高壓力、高指標、高達成、高獎金的激進模式,轉而追求更平穩的發展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但阿斯利康能及時掉頭嗎?
王希更傾向于阿斯利康的種種變動,是在案件壓力之下為維護企業形象向政府與社會方面作出的回應。“絕大部分跨國藥企一直以來都是低薪高獎的模式,獎金是銷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收入。”
他指出,一旦阿斯利康縮減獎金的份額,或會導致以往高績效員工的流失,而這部分員工正是支撐藥品銷售業績的主力軍。“多年來行業內使用的一直是這套考核體系,至少迄今為止,業內還沒有看到更加合適與可靠的銷售激勵方法。”
阿斯利康這場被動開啟的變革,究竟是刮骨療毒還是淺嘗輒止,尚待觀察。
尚未決出的下一步
結束王磊時代的阿斯利康,下一步怎么走?是被內卷的慣性繼續向前拉扯,還是被騙保、走私兩大重案“錘”到躺平?抑或是艱難尋找左和右之間的平衡點?
一位醫藥從業人士的評價是,目前阿斯利康的動作,看上去并不像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旨在如何革新企業制度及文化,更像是一種試圖平穩度過風險期的保守打法。
在他看來,“還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可以清晰量化的行動方案出來,不管是阿斯利康的HR部門還是王磊的接任者,都還在‘等子彈飛’。”
現有的最大動作,是阿斯利康中國對腫瘤業務架構的一次洗牌。
腫瘤條線接連出事,在關冬梅被新任一把手Iskra Reic晉升為阿斯利康中國腫瘤業務總經理后,她于2024年12月底公開了2025年阿斯利康中國腫瘤業務的新架構——腫瘤業務將成立四個獨立并協作的事業部/業務部——肺癌事業部(LC)、泌尿婦科及消化道腫瘤事業部(GU/GY/GI)、乳腺癌事業部(BC)、血液腫瘤業務部(Hema)。其中,英飛凡肝膽和英飛凡肺癌銷售團隊被合并,歸屬于泌尿婦科及消化道腫瘤事業部。
這次梳理對阿斯利康腫瘤業務的調整有多大意義仍未可知。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英飛凡在國內申報上市的適應癥雖然面向肺癌、膽道癌患者,但它的最大受眾患者人群是肺癌患者,此次劃分并未將其列入肺癌事業部,似乎能嗅到一絲“避風頭”的意味。
打法保守,卻不意味著阿斯利康選擇“躺平”。
回首往昔,葛蘭素史克(下稱“GSK”)在中國曾經歷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反腐風暴,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巨額罰款、高管落馬,品牌聲譽遭受重創。
業內不少人拿10幾年前葛蘭素史克風波與此次阿斯利康風波相對比。2013年GSK那場巨額罰款、高管落馬,品牌聲譽遭受重創的反腐風暴,最終跌跌撞撞回歸正軌,不求突出只求平穩發展。這讓人不禁想到阿斯利康是否會經此風波后風格大變,從此走上GSK的老路?但如今看來,阿斯利康的情況似乎大為不同。
在陳明看來,阿斯利康并不會走上跟GSK相似的道路。相比于GSK,阿斯利康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強,在中國的投入也更大,對商業回報的期望也水漲船高。“并不是想剎車就能剎住的。”陳明說。
根據官網數據,阿斯利康累計在華引進近40種藥物,投資超20億美元,在無錫、泰州、青島等地均建有生產基地。阿斯利康與中國資本的綁定深度也在跨國藥企中較為突出,無錫阿斯利康中金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由阿斯利康(無錫)貿易有限公司和中金浦成投資有限公司各出資21.6025%,第三大股東無錫高新區新動能產業發展基金出資13.2802%。
而在2024年國談中表現優異的創新藥企迪哲醫藥背后,也有阿斯利康與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共同身影。
多年苦心經營的阿斯利康看上去“血條很長”,似乎業務上暫未因兩大刑事案件受到實質性影響。在牽扯出走私案的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阿斯利康中國業務增長強勢,總營收實現11%增長,以64億美元的數字再創新高,占全球收入的12%。整體來看,腫瘤業務營業收入為223.53億美元,同比增長21%,占總收入的41%。
2024年第四季度多位高管被查,可謂多事之秋,阿斯利康中國區的Q4收入按固定匯率CER計算同比下降了3%。不過,阿斯利康對此的解釋是,這主要是受到呼吸道疾病藥物需求下降及年底醫院預算調整的影響。
處于騙保、走私案風暴中心的兩款藥物全球收入甚至保持增長——2024年泰瑞沙銷售額增長16%至65.80億美元,英飛凡銷售額增長21%至47.17億美元。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泰瑞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正在持續受到國內創新藥企的挑戰,競爭在2024年一度白熱化。同為第三代肺癌EGFR-TKI藥物,2024年阿美替尼收入或將達到40億元,而伏美替尼在進入醫保后,2024年前三季度暴漲88%,銷售額達到約25億元,全年有望達到35億元左右。
而在營收之外,王磊被調查后股價劇烈下挫、大概率即將面對的天價罰款,對阿斯利康都是沉重的打擊,甚至未來中國業務各處關節是否可能出現阻礙,例如國有資本重新審視阿斯利康的風險與價值等等,都是壓在阿斯利康頭上的幾座大山。
陳明認為,“未來可能不完全在于阿斯利康中國的接任者做了什么,而是需要時間去淡化這些事情。它對行業造成的傷害,對阿斯利康企業本身造成的傷害,要用很長時間去修補。”
文 / 何京蔚 喬燕薇
制圖 / 何京蔚
編輯 /李 琳
舉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