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
2月5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共識、凝聚力量。廣東科技報邀請科技工作者代表結合所在領域各抒己見,以科技創新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為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言獻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首席工程師、實踐教授蘇權科:
以科技創新,筑廣東產業新未來
科技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日益深遠,已然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動力。海洋科技作為前沿領域,其創新成果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有力帶動相關產業升級。廣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 29 年位居全國首位,但海洋經濟體量與科創能力之間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我的團隊正全力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海洋動力中央實驗室的建設,該實驗室以先進的實驗平臺為硬件支撐,以深度的學科融合為軟實力,是實現“港科大一體、雙校互補”愿景的重要載體之一。該實驗室建成后,將實現大灣區海洋工程科創鏈條的閉合,是大灣區海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重大科創平臺,將為南沙集聚全球海洋科創力量,并成為粵港聯合科技創新的重要紐帶,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的實施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廣泛匯聚各方人才、優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生態,是培育科技成果并實現其向生產力轉化的關鍵舉措,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與工業界應建立健全長效激勵機制,促進學術人員與工程師雙向流動,攜手攻克科技創新領域的關鍵問題。此外,我們要主動搭建與國際頂尖機構的合作橋梁,在研發合作、人才認證等多維度開展合作,以此為科技創新持續注入蓬勃活力,為產業發展注入動力。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獲獎者、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院長虞將苗: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道路工程新材料產業發展
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技創新已成為核心驅動力。道路工程新材料技術作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領域,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對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例如,新型瀝青材料的研發和產業化顯著提升了現代道路的耐久性和穩定性,助力產業體系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
以華南理工大學與華運通達科技集團的合作為例,雙方通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共同研發的綠色高性能瀝青材料已成功應用于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通道、白云國際機場等300多個重要項目,顯著提升了交通基礎設施的耐久性和穩定性。這種“產教深度融合、政產學研用聯動”模式不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廣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更是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現代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近日,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科技創新強基、產業集群培優等八大行動,表明廣東加速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再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決心。面向未來,廣東應繼續鼓勵并深化產學研合作,強化政策、資金、平臺、人才等要素保障,助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相信隨著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廣東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將邁向更高水平,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寶貴經驗和示范引領。
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施世鴻:
聚焦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促進廣東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和必然之舉,也是廣東的優勢所在和使命所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將科技創新擺到了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決定性變量的高度,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受鼓舞和深感使命重大。結合我的工作體會,認識和感受頗深。
首先,充分發揮廣東產業體系齊全、應用場景多的優勢。大力開展應用場景創新,深挖應用需求,從需求端發現痛點和不足,促進廣大企業和科研院所更有針對性、聚焦痛點和短板開展創新攻關。
其次,加強科技創新成果往應用轉化、促進新型產業轉化的考核激勵導向。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強化科技創新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現代產業發展的導向。避免為了獎項為了指標而科研,導致科研資源的浪費。
最后,發揮現代產業科技創新的兵團作戰優勢,引導產業鏈的鏈主企業、領軍企業與上下游產業鏈的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合理分工,各有側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立體、兵團創新模式。
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基因組多維解析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
加大力度支持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石,通過多產業協同發展形成集群效應,提升經濟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在生命科學領域,從基礎科研到產業轉化的完整產業鏈,能帶動上下游產業,創造就業,推動經濟增長。以華大所在的生命科學領域來看,優勢機構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顯著。華大憑借先進的科研設備和豐富的科研經驗,通過國產測序技術的突破和領先,推動了國產基因測序行業和供應鏈上下游產業的高速發展。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技是核心驅動力。以基因科技為例,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精準醫療、農業育種等領域的變革。
要讓廣東達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在科研投入上,建議政府和企業應加大資金支持,鼓勵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同時要加大對外合作交流,比如支持以“人類時空組學”為代表的大科學計劃的培育和推廣,進一步提升我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在平臺建設方面,要加大對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在粵國家級平臺的支持力度,充分激發其在匯聚高端科研資源、重大成果產出與轉化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帶動廣東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廣東在全球產業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力。
在人才培養方面,廣東應創新人才培育、評價模式,加強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地位。一是在探索新型科教融合模式,試點讓龍頭企業負責研究生招生、管理、就業全流程,培育產業亟需的人才。二是深化人才評價體制改革,落實“破四唯”“立新標”,充分認可在企業中取得重大基礎研究成果、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以創新質量與實質性貢獻為導向進行評價。
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蔣榮彪:
堅持農業科技創新,推動畜牧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國家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優勢在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創新能力、開放型經濟、創新型產業布局、優越的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集聚和綠色發展。其中,在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廣東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在新能源、環保技術、綠色養殖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東瑞股份積極響應廣東省“關于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的部署要求,堅持農業科技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畜牧產業轉型升級,為穩產保供貢獻力量;努力打造生豬全產業鏈,創新“6920多層樓房生態智能養殖”模式,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其中,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體項目,配套建設完備的養殖廢棄物治理體系,通過屋頂光伏發電、沼氣提純為天然氣、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后制成生物柴油、沼渣制成生物有機肥等資源化創新應用,每年可為企業創造1000多萬元的循環經濟收益。
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鄭李娟:
破界融合,四鏈協同創新破解高端制造“卡脖子”困局
在《瓦森納協定》的制約下,高端機床進口受限,加工技術升級受阻,我國高端制造產業面臨嚴峻挑戰。為突破這一困境,亟待構建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以實現高端制造領域的自主突破與創新發展。
首先,以需求為導向重構創新體系,與企業共建“前廠后室”聯合實驗室,形成“行業出題—聯合解題”的協同機制。這種模式讓企業直接參與科研創新過程,確保科研方向緊貼產業需求,科研成果能夠快速落地轉化,有效解決科研與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其次,創新構建“雙螺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雙導師制”與“三階培養”模式,打破產學屏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接受高校導師的理論指導,又能得到企業導師的實踐傳授,經歷基礎學習、專業實踐、創新研究三個階段,全方位提升綜合能力,為產業輸送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高素質人才。
四鏈融合生態釋放出顯著的乘數效應,打造出“基礎研究—工程驗證—產業應用”全鏈條平臺。高校的智力資源與產業的實際需求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與技術攻堅共生共榮,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轉化為系統性創新動能。這種深度協同創新范式,為破解產學研“孤島效應”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為制造強國建設持續賦能,助力我國高端制造產業在突破“卡脖子”困境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全球制造產業鏈的高端位置。
生物島實驗室研究員、微納技術研發中心主任趙蒙:
注入科技元素,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廣東應當在轉型改革的過程中扮演排頭兵角色,同時廣東也確實急需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結構性升級。廣東是人口大省,也是經濟強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消費能力承載新興產業發展。我現在主要從事生物醫藥領域的儀器設備研發工作,廣東在生物診斷與檢測領域的產業體量,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廣東的白色家電、機械電子等領域也具有扎實基礎。兩者結合,在醫療器械、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儀器、高端裝備等領域具有很大潛力。
而科技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必須不斷地在傳統產業和模式中注入新的科技元素,取代傳統模式中已經飽和的部分,才能實現持續增長,擺脫中等收入陷阱。所以,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就顯得格外重要。但目前國內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一大原因是科研立項時就沒有充分考慮轉化。因此,科研項目要帶著市場需求去立項,科研人員要帶著商業模式去做研究,科研管理要帶著企業運營的思路去執行。
除此之外,還需注重人才的培養。廣東并非國內傳統意義上的高科技人才高地,相反是市場、貿易、機遇的高地。要將多方與人才有機結合,才能為前沿技術成果和市場化運作之間架構橋梁。
廣東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廣東中科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工程師陳賢帥:
推動口腔器械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
廣東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制造業門類,并且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領域表現突出。全省已形成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其中,口腔醫療器械作為其中的重要細分領域,依托廣州、深圳、佛山等形成產業集群。廣東在口腔醫療器械領域積極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發展,例如,佛山南方牙谷正崛起為千億級產業集群,通過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推動口腔器械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級。
大會強調“科技自立自強”,以本行業為例,中科安齒堅持自主創新,打造中國自己的牙種植體品牌,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研發出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一流品牌的通用型牙科種植體,實現3D打印三類植入式醫療技術世界領先,攻克了行業內的“卡脖子”難題——“親水性”表面處理技術,讓中國老百姓都用得上國產種植牙。除了以數智化賦能牙種植體研發生產以外,正在大力開發口腔人工智能系統,為用戶提供精準智能口腔醫學服務,進一步增強產品競爭力。
廣東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不僅要通過政策扶持與市場引導的雙重驅動,還要積極參加國際化的競爭,提升品牌影響力。目前廣東設立了民營經濟局,加強對企業的服務保障,對此我們充滿了期待,期待政府以“制度創新”回應“企業創新”,繼續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抓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國乃至全球產業發展樹立標桿。
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主任、教授樊天慧:
現代海洋產業助力“再造新廣東”
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優勢在于“海陸聯動”——既擁有珠三角高端制造業集群,又具備全國最長的海岸線資源,通過海洋科技賦能,可形成“藍色經濟”新增長極,助力實現“再造海上新廣東”的戰略部署。船舶海洋工程與海上風電產業是廣東獨具特色的優勢領域,華南理工大學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深度參與廣州造船產業集群、陽江國際風電城、湛江海洋裝備制造基地等重大項目,推動漂浮式風電、深遠海養殖平臺等關鍵技術突破。以本人為例,我們團隊與三峽集團、明陽智能、廣東打撈局等單位密切合作,攻克了海上漂浮式風力發電裝備研發建設的關鍵卡脖子技術,在廣東海域建成中國首臺漂浮式風力發電裝備“三峽引領號”,實現了中國漂浮式風電以及全球抗臺風型漂浮式風電零的突破。科學技術的突破助力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廣東海上風電產業蓬勃向上,并正在形成海上風電、新型儲能、海水淡化、原位制氫以及海洋養殖立體化協調發展的新型海洋產業經濟體系。
廣東建設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應從三個維度持續發力:一是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支持國家實驗室以及高校等建設大科學裝置,打造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支撐平臺;二是強化未來戰略科技布局,鼓勵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攻關未來智能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海洋能源等前沿技術;三是持續完善人才引育機制,賦予科研團隊技術路線決定權,通過制度創新釋放科研創造力。
赤子追夢,追則必達。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應砥礪奮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戰斗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第一陣線上,為建設新廣東作出更大貢獻!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副教授徐偉:
創新引領鋼橋面鋪裝行業技術發展
廣東省是全國經濟大省,也是交通大省,大跨徑鋼橋建設也居于全國前列。但十幾年前,鋼橋面鋪裝早期病害嚴重影響了大跨徑橋梁的通暢運行,當時的鋪裝技術也是難以滿足近年的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深中通道等超大規模工程要求。
我們團隊在以問題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基礎上,參與到相關課題攻關中,較好解決了鋼橋面鋪裝的設計、材料、施工等關鍵技術,為保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交通節點的大跨徑橋梁鋪裝高效通行形成了良好技術基礎。
鋪裝技術在不斷創新進步。立足基礎研究發展,高分子材料結構、性能、成型工藝等基礎研究,為鋪裝材料科學研發、設計建立了關鍵基礎;使用大數據快速檢評技術發展,鋪裝性能評價、缺陷識別等智能快速評價技術體系等,為科學、有效、快速檢測鋪裝質量提供了可靠手段;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施工技術發展,自動智能化的鋪裝粘結層、混合料等施工技術設備,為高效率、高質量鋪裝施工形成了堅實保障。
面對未來高質量發展要求,鋼橋面鋪裝仍然有新材料、高品質、快速施工、服務品質、智慧化等方面巨大需求和發展空間。以問題為導向,基礎研究、智能化、自動化、產學研有機結合仍然是未來鋪裝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
廣州王老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曉丹:
以科技創新為錨,鑄就現代化產業強省之路
作為深耕中成藥與涼茶兩大民生領域的制造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我對廣東將現代化產業體系定位為“立省之本、強省之基”深有共鳴。廣東作為全國經濟總量連續領跑的省份,其優勢不僅在于完備的產業鏈條,更在于“科技+產業”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以我所在領域為例,廣東依托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涼茶產業集群,并培育了中成藥現代化研發制造體系。王老吉公司將智能化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中,完成“保濟丸、小兒七星茶等名優中成藥包裝生產線智能制造”系列項目,實現了生產過程在線質量監控,解決行業痛點,推動制藥工業自動化、智能化,這正是廣東以創新重塑傳統產業生命力的縮影。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創新已從“助推器”轉變為“主引擎”。王老吉公司借助國家藥品創新和評審改革的東風,開展克感利咽口服液改良型新藥研究并獲得臨床批準,成為國內首個以人用經驗研究獲得臨床許可并直接進入III期臨床試驗的中藥改良型新藥,這將明顯縮短研發周期,加速推動后續產品上市進程,從而解決臨床用藥急需。這種“臨床需求牽引+先進技術攻關+市場驗證迭代”的創新閉環,正是廣東產業變革的密碼。建議廣東進一步構建“政府搭臺+院所攻堅+企業轉化”的聯合創新體,讓實驗室的“分子式”加速轉化為生產線的“方程式”。
面向建設“全球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宏偉目標,廣東需在兩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強化基礎研究“深水區”突破,建議在生物醫藥尤其是中藥智能制造等領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二是創新人才“跨域流動”機制,王老吉正試點“雙聘制”,讓高校教授深度參與企業研發,同時推動中成藥與食品科學人才交叉培養。
以中成藥守正創新傳承千年智慧,以涼茶現代化開辟健康消費新藍海——這正是廣東產業體系“傳統與現代交響”的生動實踐。相信在科技創新澎湃引擎的驅動下,廣東必將為全球產業變革貢獻獨具嶺南特色的中國方案。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磊:
為廣東現代農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廣東現代化產業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科技創新能力強,市場潛力巨大,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為全省重要的農業科研機構,在農業科技研發和創新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是推動農業科技研發與創新。通過開展種業創新、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化等領域的研究,為廣東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二是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尤其是在農業育種與栽培、推動廣東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三是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通過開展科技下鄉、農業技術培訓、鄉村產業規劃等,為廣東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對廣東而言,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科技是廣東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核心驅動力。下一步,應更加強化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高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資源富集、機制暢順的科技創新核心引擎。支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吸引全球高端科研項目和人才。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 胡漫雨 楊楚瑜 李婉欣 陀艷 張文鑫
編輯 | 劉肖勇 董敏煒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