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上映后。
小孩哭著要投訴。
因為太感人了。
年輕人看了要二刷。
因為一生要強的中國人不允許票房離百億差一步,三刷也要送上榜。
影迷看了要催更。
連餃子偷偷改了《哪吒3》計劃上映時間,都不放過。
老外看了很激動。
全場鼓掌表示“中國動畫簡直殺瘋了”。
華僑看了很欣慰。
自豪感油然而生。
《哪吒2》勢不可擋踹翻世界影壇,進軍全球榜。
然而,有這么一群人是拒絕走入影院的。
這群人,就是被餃子折磨的有些“應激障礙”的后期特效師們。
因為,一看到畫面,就會想到被折磨的過程。
一看到自己做的特效,就會想起自己熬的夜,掉的頭發,感覺又要重來一遍似的。
所以,他們選擇不看,放過自己。
外人可能會覺得夸張,實際上,他們的命是真苦。
就拿江西某特效公司來說,他們負責的“哪吒往仙露里撒尿”這段渲染,為了能達到導演的要求,一秒鐘25幀,渲染一幀就要花1.5個小時。
連甲方都感覺慢:為什么要渲這么久!
為什么?
問問餃子吧。
他是真難“伺候”。
用特效藝術家的話來說就是:特別離譜的要求。
有多“離譜”呢?
不同角度下,前后鏡頭必須要保持一致,但凡有點瑕疵,就得打回來重做。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特效師頭都大了,只能不斷作假(為了畫面更美觀,構圖更完美所使用的一種技術方法)。
他還要求魚妖的流星錘是螃蟹構成的。
想象力非常豐富,觀眾看著也爽,但特效人員聽到后人都傻了。
螃蟹怎么能構成流星錘呢?
連笑都命好苦的樣子。
還有哪吒沖破穿心咒的畫面,穿心咒是個什么玩意?怎么沖破又美觀又有力量感?
光是聽到這個概念,后期特效師們沒有任何表情,只有渾身散發的乙方味。
連那句:哪吒被撕裂,他里面是什么,是藕粉?
這么有梗的一句話,居然說的如此毫無波瀾,仿佛心里已經死了好幾遍,精神也不大好的亞子。
確實不太好,畢竟這十秒的畫面,他們做了整整一年。
為了找靈感,不是在身上綁魚線,就是去看玻璃渣。
一年,兩眼一整就是幾百塊碎片。
能不“瘋”嘛!
當然,“瘋”的不止他們,還有為百萬妖獸制作鎖鏈的特效師們。
餃子覺得,如果百萬妖獸不加上鎖鏈,一旦放出來沒有了束縛,不就亂套了嗎。
必須,加鎖鏈。
不僅加,還必須好看。
怎么個好看法呢?
要像頭發絲一樣亂中有序,還必須在空中微微飄蕩,并且每個鎖鏈不能穿模(物體間或者人物間因碰撞體積設定失誤導致相互穿透與疊加),同時鏈子和海妖也不能穿幫。
好嘛!
光聽都很復雜,就別提制作起來有多難了。
只是聽了這個概念,制片人小姐姐就坐不住了。
因為這個鐵鏈一加上周期肯定保不住,她趕緊拿起電話試圖溝通,看能不能改變方案不用這么復雜。
結果是,必須加。
因為除了鐵鏈,后面難的地方還有很多。
制片人姐姐傻了。
一聲“啊~”,仿佛靈魂出竅。
江西團隊愁的掉發。
負責無量仙翁的云南團隊日子也不好過。
好消息,無量仙翁不用做頭發,壞消息,無量仙翁得做袖子。
無量仙翁的袖子是擺動的,每一次擺動都必須要平滑順暢,那么特效師就必須一幀一幀去修,稍微有一個褶皺,都得給修平了。
把特效師氣得崩潰,直“夸”餃子導演太能摳細節(面如死灰版)。
確實,論摳細節,真沒人比得過餃子。
山東團隊的小伙伴們都被摳出心理陰影了,因為她一直在修改,每次都覺得自己做的還行,每次都被打回來修改,光一個道具都能修改近200遍。
同一個團隊小伙伴命更苦,要一幀一幀的做動作,一個動作要做一個星期。
也就是觀眾一眨眼的功夫,特效師一個星期就沒了。
相比《哪吒1》,《哪吒2》的概念鏡頭、特效鏡頭都超過第一部所有鏡頭數量,連角色數量也都是翻倍的,那么難度也上升四五倍。
所以對特效師要求極其高,單針渲染20個小時以上、一個鏡頭渲染200個小時以上、四分鐘鏡頭打磨四個月都是常態。
所以龍標(電影放映許可證)都下來的時候,還有很多分鏡頭沒通過。
為了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制作團隊也到處搖人,把北京的、南京的、蘇州的、廣州的藝術家們紛紛搖到成都駐場。
同時找來很多業內知名專家,如《姜子牙》的聯合導演王昕、《深海》十月團隊、《熊出沒》華強方特團隊等。
但當他們看完餃子的概念后都為其捏把汗。
一方面是怕他做不完,另一方面是突破了中國傳統電影的認知。
好在,同行們都傾盡全力。
除了絕大部分內容由可可豆動畫內部團隊主導完成外,士撥鼠場次交給了BaseFX(三度獲得艾美獎的電影后期視覺特效和動畫公司)和Monk團隊(來自泰國曼谷的公司)。
2億人洪流對撞的特效交由《姜子牙》聯合導演王昕的公司一泥丸星完成。
殷夫人的特效交由Morevfx團隊(《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團隊)制作。
申正道和靈珠版哪吒打斗場次的制作,是十月團隊(《深海》制作團隊)制作。
申正道和靈珠哪吒在深山密林打斗的瀑布特效,則由華強方特團隊(《熊出沒》制作團隊)負責。
《哪吒2》體量非常之大,所以參與制作的公司也非常之多。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哪吒2》大火的背后,是全中國動畫行業的集體托舉,更是對整個行業的提氣。
只是可憐的特效師們,被折磨得連電影院都不想去。
采訪中,每個人臉是耷拉的,但是眼里好像在罵人,隔著屏幕都看得出怨念真的很大,說了半天話愣是沒說餃子一句好話。
連看采訪的網友都調侃:餃子對外不用真名,為了保護媽媽,因制作過程中“含媽量”太高。
一個鏡頭幾秒鐘,愣是干一年。
光聽,都覺得窒息,別說有那個心勁去看了。
這種感受就像是忙乎了一桌菜,等弄完了,自己卻不想吃了。
但也正是這種死磕的精神,才打造出如此精品。
特效師們吐槽是真吐槽,驕傲也是真驕傲。
被虐得比較輕的特效師,第一時間就跑去電影院觀看,播到自己制作的畫面,會很臭屁的湊到每個朋友面前告知,心里暗爽又驕傲。
還有特效師表示,看到電影后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很開心。
參與十幾個角色模型設計的洛陽團隊負責人,回憶起創作過程時感覺下一秒就要哭了,但還是表示很榮幸參與創作。
蘇州團隊的負責人制作時把電影看了幾十遍,但走入影院后還是會情不自禁的流淚。
上映前:想每天煮餃子。
上映后:餃子導演要求特別高,非常有幸參與到這個項目中。(咬緊后槽牙)
說來搞笑,但更多是一種感動。
如果沒有餃子導演的精益求精,沒有特效師們沒日沒夜的苦熬,沒有同行們的全力托舉,也不會有《哪吒2》。
如今,《哪吒2》的成功,不僅給中國動畫注入強心劑,更是給同行們打了個樣。
這一切,都印證了餃子的那句話:只要認真做,就能做出好的作品。
是啊,觀眾不是傻子,認不認真一眼看出。
唯有真誠,才能俘獲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